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把真理内容的客观性称之为真理的客观性或客观真理是不科学的,其理由是:提出真理的客观性或客观真理概念是对真理的本质片面性认识的结果,容易造成与事物客观性概念的混淆,同时也不能把检验真理标准的社会实践的客观性,作为真理的客观性的根据。应当摈弃“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提法,确立“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的提法。摈弃“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的观点,确立“真理的发展是从低级真理向高级真理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引言马克思主义真理论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在真理论方面提出和解决了两个密切相关的问题:一是有没有客观真理,即真理是否包含有客观内容的问题;一是人们如何认识客观真理,是无条件地、立刻地和绝对地认识客观真理呢!或只能近似地、相对地认识它呢?这第二个问题是关于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相互关系的问题,即是真理中辩证法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无论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还是在理论探讨时,人们为了认识方便经常会把真理和具体真理、客观真理、相对真理、绝对真理分开阐述。但这样做弄不好会引起真理多元论之嫌。其实在马克思主义一元论真理观看来,真理要不失其为真理,它必定为具体真理,真理的基础就是客观性,离开客观性就没有真理可言。因此,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而“具体真理”和“客观真理”均是标志着真理本身的本质特征。在辩证唯物主义者看来,人们所获得的任何一个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知识原则、公式,都是真理,既是客观真理,又是具体真理;任何一个真理,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具体性;同时,真理是一个过程:既具有相对性又具有绝对性。这样,同“客观真理”、“具体真理”一对概念出现一样,又产生了“相对真理”、“绝对真理”这对概念。显而易见,这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来说明真理的特性和属性。总之,一切真理,既是客观真理,也是具体真理,既是相对真理,又是绝对真理,是这些方面的辩证统一。这就在真理观上既坚持了唯物论又贯彻了辩证法,并将二者高度统一为诸位一体的马克思主义一元论真理论。  相似文献   

4.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以下简称《唯批》)中提出客观真理概念。由此哲学教科书也设有“客观真理”一节。这就给人造成这样的印象:真理和客观真理是两个真理概念。那么,列宁的客观真理是否是真理之外的另一个真理呢?这就有必要认真研究列宁的客观真理的涵义以及列宁为什么要提出客观真理。本文试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关于真理的客观性(客观真理)问题,列宁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已作了系统的科学的阐述和论证,但是,迄今对于如何理解“客观真理”,仍多有争议。有的人离开了列宁提出的“客观真理”这一问题的出发点,离开了“客观性”的本意,离开了真理的内容、形式的相互关系进行抽象的议论,简单地把真理的客  相似文献   

6.
关于相对真理是否包含錯誤的問題,已經討論很久了。这个問題的实貭主要是如何理解真理和錯誤的关系問題,卽把真理与錯誤看做是絕对对立的;还是承认真理与錯誤象一切矛盾着的事物与范疇一样,是既对立又同一的关系。因此,不能把問题归結为是否承认客观真理。客观真理的問题是关于人的表象中能否有不依賴于人或人类的客观內容,是真理論中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界限的問题。而真理和  相似文献   

7.
中国哲学界关于客观真理的传统观点是:客观真理就是客观存在;或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社会实践也是客观的,因而真理具有客观性。然而,真理并不是其所反映的客观存在本身,也不是检验其是否真理的标准──社会实践,真理归根结底是人类对于客观存在正确反映的一种意识.意识,是主观的,因而真理也是主观的.  相似文献   

8.
真理有自己的本体,我们可以探讨真理的本体论问题;真理没有本体论意义,赋予真理以本体论意义将带来意想不到的问题。必须联系认识定义才能合理解决真理的定义,真理不可能是客观真理和具体真理的统一,真理只能被定义为认识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认识客体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相似文献   

9.
真理有自己的本体 ,我们可以探讨真理的本体论问题 ;真理没有本体论意义 ,赋予真理以本体论意义将带来意想不到的问题。必须联系认识定义才能合理解决真理的定义 ,真理不可能是客观真理和具体真理的统一 ,真理只能被定义为认识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认识客体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相似文献   

10.
读肖前、李秀林等主编的哲学教科书《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的真理章,疑窦甚多。本文拟讨论这一章中的第一节。 正文第一句问:“真理是不是客观的?”愚答:不是。第二句问:“有没有客观真理?”愚答:没有!真理是正确思想,思想是主观而非客观。“客观真理”令人费解。凡对称限制词及所指事物的存在,必须以对方的存在为条件。没有上级,就无所谓下级;没有左手,就无所谓右手。鼻子只有一个,不能说“左鼻子”。真理只有一个,不能分主客观。他们既然不承认主观的东西是真理,那就不存在“主观真理”;既然不存在“主观真理”,又何来“客观真理”? 该教科书说:“承认人们的认识内容是来自客观的,这就等于承认了客观真理。所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真理观虽然坚持了真理的客观性,但它无论是对于真理客观性的理解,还是对真理客观性的论证,都存在着缺陷,不但难以令人信服,而且存在着重重隐患。而把真理的客观性理解为其正确性,不但可以在真理观上与主观真理论划清界线,而且克服了传统的客观真理论的缺陷和隐患,从而更好地坚持了客观真理论。  相似文献   

12.
文章围绕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论述了“真理一元论”和“真理多元论”是两种对立的真理观。全文共分三个部分:一、从对真理的“元”和真理本性的分析中,论述了“真理一元论”和“真理多元论”的对立,即是列宁指出的关于“有无客观真理”和“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关系”这两个问题的对立;二、分析了我国的“真理多元论”与西欧哲学史和现代西方哲学主张的“真理是多元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三、对“真理多元论”者否定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作了剖析和评判,指出他们是由否定客观真理至否定马克思主义真理具有的客观性;由否定绝对真理至否定马克思主义真理具有的绝对性,从而使自己置于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完全对立的位置。  相似文献   

13.
现行的哲学教科书或哲学理论读物,在谈到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关系时,常常这样表述:任何一个客观真理都既是相对真理又是绝对真理。相对真理同绝对真理并不是两种不同的真理,而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因素。我认为,把同一客观真理说成既是相对真理问时又是绝对真理,这是不妥当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真理就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从其形式上来说,  相似文献   

14.
价值与真理的关系问题 ,是主客体之间的整体关系及其内部基本矛盾问题 ,是人类实践——认识活动的两项基本内容之间的关系问题。真理和价值各有不同的规定和特性 ,又有统一的基础。把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放到第一位 ,既是坚持客观真理 ,又是从根本上维护了人民利益 ,是真理观与价值观的伟大统一实践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深化真理标准的认识要把握四个重点: 一要明确真理和实践是发展的观念; 二要明确客观真理不仅存在, 而且具体; 三要明确实践活动是人类高级的感性活动, 与经验有着本质的区别; 四要明确实践应该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一、什么是真理? 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在界说真理这个问题上,反映出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倾向是强调真理性认识的内容,认为承认真理性认识的内容是来自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识和意志为转移的,就等于承认了真理。持有这种观点的同志说:“真理就是人们的认识、意识中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符合的内容”,它的基本含义“是指人们认识中的客观内容”,即“在人类认识中的那些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客观真理是  相似文献   

17.
自从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以下简称《唯批》)一书中,把是否承认客观真理看作是是否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并对客观真理作了精辟的论述以后,在哲学界一直把客观真理作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根本问题;但对其含义一直存在着争论,究其原因,在于对客观真理的不同理解。因此,为了对客观真理的概念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有必要弄清楚列宁的“客观真理”的含义。这里,我们就教学中的一些体会,谈谈对列宁的“客  相似文献   

18.
真理有没有阶级性?我认为,真理所包含的客观内容没有阶级性;在阶级社会里,真理的主观形式会打上阶级烙印,人们在认识和利用真理上具有强烈的阶级性。马克思主义从来主张客观真理论,反对主观真理论和阶级真理论。可是,有些同志却提出种种理由说明真理有阶级性。下面针对这些理由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真理问题,是认识论中一个带有关键性的问题,因为认识的真正任务就是通过实践,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客观真理,从而正确地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因此,真理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个问题包括很多方面,这里仅就真理的客观性问题谈一点个人的学习体会。  相似文献   

20.
真理范畴是表明人类对大自然进行地摸底,而且摸对了即猜对了的宇宙之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这种认识是属于主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真理是客观的、一元论的,反对真理是主观的、多元论的,这是在真理问题上的两条路线。多元真理论陷入诸多认识误区,只有走出这些误区,才能获得客观真理。这些误区是:误区之一,走出从主体范围确定真理的误区,坚持真理的内容既不依赖于主体,也不归结于主体的观点。列宁说:“在人的表象中能否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容?”①怎样理解不依赖于人类主体?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