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晋阳学刊》1985年第二期发表了秦淮沙同志的《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之不能成立》一文(以下简称秦文),看后受到一定的启发,但我认为根本否认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是不妥的,现谈点粗浅的看法,就教于秦淮沙同志。一,关键在于如何正确理解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论述秦文在“立论的根据何在?”这部分中写道:“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究竟是什么?它的含义是什么?能不能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提供论据?”我认为问题提得好,抓住了关键所在。秦文认为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所阐明的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即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其含义“有两层意思”:“第一,说的是思想对世界的认识”;“第二,说的是思想对世界的改造”。因此,把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说成只是世界“可  相似文献   

2.
秦淮沙同志在1985年《晋阳学刊》第二期上发表了《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之不能成立》一文。这篇文章很有新意,读后深受启发。文章的第四部分否定了我国哲学界某些同志所提出的所谓“世界可知性原理”。对此,我完全赞同。这里,仅对秦文作一点补充和发挥。秦文指出,所谓的“世界的可知性原理”,“不是说明思维认识世界的可能性,而是论证世界本身的‘可知性’,”把“对世界的可知与不  相似文献   

3.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含义究竟是什么?目前,我国哲学界流行着这样一种观点,认为它的含义就是“世界可知不可知”,因而它的作用则在于依据对“世界可知不可知”问题的回答,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秦淮沙同志在《晋阳学刊》1985年第2期上已撰文对此提出了否定意见。本文对秦文作一点补充和发挥,并就王金福和陈启曾两位同志的商榷理由进行一点分析。〔注〕一诚如秦文所说,确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为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其全部的立论根据,是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等于“世界可知不可知”问题。然而,这两个问题是不能互相等同的。  相似文献   

4.
(括,中傲宇,前为期号,后为顶码)12 727713192628182118253228 ·哲攀.科学决策和领导的思维方法—重读《论持久战》“两种生产”理论新探关于“哲学思考”的思考改变观念与思想文化结构生活方式范畴体系简论思维方式变革浅论论可知论范畴成立之依据“统一相对、斗争绝对”含义的再探讨 “好坏互变,是辩证命题反馈不是信息的基本属性论理论指导实践的中间环节论人类创造力发展的基本规律历史发展动力系统论世界新技术革命与历史唯物论历史转折时期的理论思考 -一评介《历史的转折与理论的反思》真理就是符合实际的判断短章辑览对哲学定义的一…  相似文献   

5.
进年来,学术界有同志提出“真理多元论”的主张。笔者对此持以异议,我认为,这一观点实际上是以意见的多元性来否定或代替真理的一元性。混淆了真理与意见的区别,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哲学界对意见这一认识论的独立范畴缺乏研究有关。因此,为了正确认识和坚持“真理一元论”,就必须把意见作为认识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为认识论中的一个独立范畴加以必要的论证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章沛同志在“关于陈白沙的哲学思想问题”一文里,就陈白沙哲学体系中,道底范畴,道的规律性,道心关系,以及所谓涵养后“我道合一”问题等各方面加以论述,反对人们把陈白沙列为唯心主义者,而认为他的哲学思想,“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哲学”。我对于章沛同志的论据,有不同的意见,现在提出来讨论。首先,就要搞清楚在陈白沙哲学体系中,具有根本性问题的那个“道”,是否如章沛同志所说的:“具有客观实体意义”,“是宇宙万物  相似文献   

7.
在康有为哲学思想的研究上,大体有两种意见。有些同志认为,他在哲学本体论上的基本范畴是“气”,因而判定其哲学性质是唯物主义的;有些同志认为,他的哲学本体论的核心是“仁”,所以确认其哲学性质是唯心主义的。笔者认为,康有为的哲学本体论的主要范畴,既不单纯是“气”,也不单纯是“仁”。他的哲学基本框架为“一体二元”,即在统一的世界本体中,包含着“气”(物质性)和“仁”(精神性)这样两个单元。本文准备从这一问题入手进行探讨,以受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8.
《学术研究》1989年笫2期报导了姜建强同志的“‘应用哲学’即‘无哲学’”的观点。对此我有所启发,但不敢苟同,特提出一些看法与之商榷。姜建强同志的立论依据之一是:“应用哲学”取消了哲学思维的特点。这一论据,至少包含五个需要回答的问题,即什么是哲学、什么是哲学的特点、什么是“应用哲学”、什么是“应用哲学”的特点和“应用哲学”是否取消了哲学的特点等,对这些问题,我与姜建强同志的观点是有区别的。在姜建强同志看来,哲学“是人类智  相似文献   

9.
他心知问题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论研究领域,它探讨的主要是“我”以外的他心的本体论地位问题以及如何得到关于他心知的问题。在我国,庄子与惠施关于“鱼乐”问题的争辩堪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提出他心知问题的典型代表,二者的争论不仅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提出了他心知问题,而且在这一问题上可知论与怀疑论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从西方心灵哲学的角度深入挖掘“鱼乐之辩”中隐含的丰富的他心知问题的思想,对填补中国哲学在这一领域研究上的空白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我们只能认识有限的东西……”“我们在根本上只能认识无限的东西。”这是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提出的两个对立的认识论命题。恩格斯认为,这两个命题不仅是对立的,而且是统一的。仅仅从对立的意义上去理解,或者说,离开它们的统一而孤立地去看每一个命题,这两个命题都可以是错误的。如果从它们的统一意义上去理解,它揭示了认识论上个别和一般、有限和无限的辩证关系,对于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可知论,反对不可知论和非辩证的可知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同时对于解决当前哲学本体论问题上的争论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学术界逐渐活跃起来了。前几年,哲学界有些同志提出了“一分为三”(三分法”、“三点论”、“三位一体”)的命题,我也是其中之一(见《“一分为三”新议》,《争鸣》1982年第3期) 近两年,有不少同志对“一分为三”提出了批评意见,认为“一分为三”是从想象中推论出来的,“一分为三”的命题不能成立。他  相似文献   

12.
张云勋同志在《略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范畴》一文中,对拙作《对“社会存在”范畴的一些理解》提出了商榷意见,(以上两文见《学术研究》1981年第3期以及1980年第5期)使我得到不少教益。这里,笔者拟就几个分歧较大的问题,再谈一些浅见,请张同志及其他同志批评指正。 (一) 在讨论中首先涉及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存在”范畴,同辩证唯物主义的  相似文献   

13.
<正> 前几年,我国哲学界有些同志提出了事物“一分为三”或“三分法”的命题,我也主张这一观点(见《“一分为三”新议》,《争鸣》1982年第3期),对此,有不少同志提出了批评意见。他们认为“一分为三”是从想象中推论出来的,“一分为三”的命题不能成立。经过反复思考,我认为“一分为三”(或“三分法”)的命题是能够成立的,而且对这一命题有进一步深入讨论的必要。本文仅对事物“一分为三”的类型再次加以说明,揭示“一分为三”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论证这一命题是完全符合唯物辩证法的。何谓事物?《列子·黄帝》中说:“凡有貌象声色者,皆物也。”现在,我们所说的事物是指物质的形成物、客体、对象、具有一定的质——本质特性的总和——的物体。用哲学上的语言来说,就是在人们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的物体。它不仅包括个体,而且包括群体,大至宏观宇宙,小至微观粒子。开始是“物”,后来扩展到“事”。因此,从广义上来说,  相似文献   

14.
张江明同志在《关于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和哲学基本问题的再探讨》(载《学术研究》1981年第6期)一文中仍然坚持“两变”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概括和表述,概括了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并对这个观点作了进一步的“再探讨”。对于张江明同志“再探讨”一文中一些主要观点,我提出一些不同看法,同张江明同志“再商榷”。不对之处,敬请张江明同志和其他持不同观点的同志批评指正。 (一) 我认为,首先要把哲学问题同哲学命题区别开来。哲学基本问题是一个问题,是一个短语,它不是一个哲学命题,不是哲学判断。哲学基本问题是一个什么问题呢?恩格斯总结了哲学史上唯  相似文献   

15.
哲学界就如何理解和评价“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一哲学命题,进行了认真的讨论。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有意义的。早在一九七四年,张江明同志就提出“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精辟概括和生动表述”,“既包括对世界总的看法的本体论,又包括正确反映物质世界的认识论”的看法,作为编写广东省高等院校哲学教材的指导思想。对此,我曾提出不同的意见。近一年多来,在讨论中又阅读了张江明同志写的《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  相似文献   

16.
《晋阳学刊》一九八三年第五期发表的李怀君同志的《“不应把工具、对象和结果纳入实践范畴”吗》一文,对拙文提出不同意见,这对于进一步研讨实践要素问题是有益的。李文认为,工具、对象和结果是实践的要素,应当纳入实践范畴,不然,那就必然导致“抽象、空洞的实践观”。我对李同志的论证仍有疑问,想再谈点粗浅看法,与李同志商讨,并就教于其他同志。李文也以马克思的这一论述为根据:“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这里,马克思明明把“劳动本身”与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并列作为“劳动过程”  相似文献   

17.
对系统与要素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范畴体系。随着系统论科学的发展,系统与要素这两个范畴愈来愈具有普遍性,“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列宁:《哲学笔记》第90页)因此,从本体论和方法论的角度探讨系统与要素这对范畴,确定它们在唯物辩证法范畴体系中的地位,是完全必要的,近几年来许多同志在这个问题上发展了文章,本文拟作以下思考。  相似文献   

18.
“社会存在”是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范畴。如何理解“社会存在”是唯物史观的一个根本问题。多年来,国内外哲学界对于这个范畴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目前还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1期上刊登的《‘社会存在’范畴释义》(以下简称《释义》)提出:“从本体论意义看,‘社会存在’相当于作为社会实体的人类及人所改造的、人的肉体之外的自然物;而从现象论意义看,‘社会存在’指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我认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9.
自从陈伯达同志为了实现哲学、社会科学的大跃进,提出了“厚今薄古,边干边学”的方针后,全国各地史学工作者各抒己见,展开讨论。我曾参加了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中国科学院上海历史研究所筹备委员会和复旦大学历史系的“厚今薄古”座谈会,深受启发。对于历史科学如何贯彻“厚今薄古”的原则问题,我是同意范文澜同志的意见的:“厚今薄古”还是“厚古薄今”,是兴无灭资还是兴资灭无的两条道路的斗争,我们新史学工作者必须站在马克思主义者立场上,以厚今薄古、兴无灭资为己任,确实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进行研究,使历史科学真正为社会主义服务、为政治服务。在过去受到封建的、资产阶级的旧史学影响的  相似文献   

20.
曾永寿同志在《广西社会科学》1993年第4期发表《也谈“月亮问题”——兼与李振伦等同志商榷》一文(以下简称“曾文”),与拙文《量子力学和哲学基本问题》(载《哲学研究》1992年第11期)中的某些观点提出商讨意见。读过曾文之后,感到在关于“哲学实证化是否可能”这一问题上还有必要进一步深入讨论。拙文在“哲学实证化是可能的吗?”这一标题下所讨论的问题是很明确的,中心思想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