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8 毫秒
1.
《南都学坛》2015,(4):47-50
古代小说写及泰山的作品很多,但以泰山形象被摄入作品的直接描写之大量与深刻而言,古代章回小说中李百川《绿野仙踪》可谓泰山的最热"粉丝",与泰山的关系更为密切。泰山是《绿野仙踪》最重要的故事背景,小说描绘了风景优美的泰山景观,展示了泰山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宗教民俗,并且在语言修辞上使用"泰山"的频率也较高。作者李百川熟悉泰山并对其情有独钟,泰山文化作为《绿野仙踪》的重要背景和内涵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2.
齐鲁是中国古代小说之乡,明清小说名著大都为山东人写或写山东事,而尤以与泰山文化关联最多.《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绿野仙踪》等五大小说名著,其作者或为泰安人,或隐以泰山为背景,或明确写在泰安发生的故事等,多取自于泰山文化,可称之谓“泰山小说”.“泰山小说”是泰山文化与时俱进的产物,与泰山相得益彰,而泰山更需要“泰山小说”携程.“泰山小说”是泰山文化研究和旅游开发的重大课题,有关方面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3.
泰山记行     
中国名山首推五岳,而泰山又是"五岳之尊"。我知道泰山是始于李健吾《雨中登泰山》,向往泰山是在读过唐代大诗人杜甫《望岳》中的诗句之后。泰山地处华北平原东侧,盘亘于山东省中部,总面积426平方公里,主峰位于泰安市北。虽然海拔并  相似文献   

4.
社科文献出版社2008年底发行的《民国时期的传染病与社会———以传染病防治与公共卫生建设为中心》(下文简称《传染病与社会》,或用"张著"代称),是大陆首部论述整个民国阶段的疾病社会史专著。该书作者湖北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张泰山先生,长期研究中华民国史,近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先后有报道称泰山周边县市发现所谓祭祀孙悟空的院、寺、庙等达七处之多,但是都在《西游记》成书之后,直接由于《西游记》的影响,而不能作为《西游记》成书与泰山关系的证明。但是,此一风俗作为《西游记》与泰山文化关系的一部分,其源头却是早在《西游记》成书之前泰山与"西游"故事的"联姻",是泰山文化背景下"西游"故事成书为《西游记》后的一个延展。清代泰山周边孙悟空崇祀之俗的揭蔽,使泰山文化在这一方面与福建、浙江等多省份自古及今都有的齐天大圣信仰之俗有了呼应的联系。从而,这一发现也成为全国性"孙悟空崇祀"或曰"齐天大圣信仰"研究的一个部分,是"泰山学"中一个涉及古代文学、宗教、民俗等多学科研究的新课题,将进一步推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引入"考古"或曰"田野调查"方法的实践。  相似文献   

6.
《西游记》与泰山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玄奘西游的故事,自唐代开始便与泰山发生密切联系;后世“西游”题材的文学创作,受此源影响,多在作品中出现泰山的内容,泰山成为“西游”文学的一个重要素材。而此点尤在明代出现的百回本《西游记》中有充分的体现。本文对与“西游”故事有关的多处泰山胜迹、掌故作了探考,并自《泰山小史》与《琅嬛文集》两书中揭出关于“西游”本事的两条新资料,可为求索《西游记》与泰山的文学因缘提供重要佐证。  相似文献   

7.
秦始皇泰山封禅,泰山成为他"朕"一人的天的认同、天下之君的国家认同、作为"传之无穷"的永恒的时间认同等诉求的符号表征。通过汉代人尤其是《史记》对泰山封禅的集体记忆的形塑,泰山成为一个受命于天易姓而王、天下认同、永恒不死和权力合法化的符号。  相似文献   

8.
桐城派古文大家姚鼐的《登泰山记》是一篇著名的泰山游记。在这篇不足五百字的散文中,作者描述了泰山日出、日落的壮丽景色,介绍了泰山的地理位置、景物特点,并结合作者攀登泰山的路线,考证了泰山南麓的三谷: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  相似文献   

9.
泰山文化被称为“中华文化史的一个局部缩影”,与中国历史、文学、宗教、民俗等等都具有密切关系。在2001年“海峡两岸中国文献学学术研讨会”上,泰山学院泰山研究院的著名泰山研究者周郢先生对新世纪的泰山研究进行展望,提出今后若能多方联系,触类旁通,与重大历史文化课题或显学“对接”,则有望取得超出泰山研究领域的学术硕果,引起与会学者的充分关注。其前出版的《泰山与中华文化》(山东友谊出版社2010年版)一书,便是这一学术思路的初步总结。  相似文献   

10.
《雨中登泰山》是李健吾同志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一篇游记。这篇脍炙人口的作品,先后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范文读本》。 描绘泰山的名篇,虽然写的都是五岳之宗的壮丽景色,然而表现的画面不一,因而情趣各异:杨朔的《泰山极顶》,作者“爬山那天,正赶上个难得的好天”,给读者描绘的是“一幅规模惊人的青绿山水画的长轴”;桐城姚鼐的《登泰山记》,作者在“迷雾冰滑”、“大风扬积雪击面”的情况下登山,为读者临摹了一幅“苍天负雪,明烛南  相似文献   

11.
泰山纪行     
还在中学时代,读了李健吾先生的《雨中登泰山》一文,我就对泰山有了一种特殊的感情,如今,登上这南去的列车,去泰山一游的愿望就更强烈了。但这次出差日程紧,去还是不去,我犹豫了起来,此刻的心情也同李健吾先生一样,若“过而不登,像是欠下悠久的文化传统一笔债似的。”我决定在泰安下车。  相似文献   

12.
《韩非子·十过》记载的“黄帝合鬼神于西泰山”之西泰山,当是今河南省尧山对面的太山。西周初年,鲁国初封在今河南省鲁山县尧山脚下,把尧山对面的大山封为太山,即大山(亦可以称泰山)。周公东征之后,鲁国改封于今山东曲阜的奄国,把原鲁国的国名及泰山之名带到改封之地。鲁国原封之太山,战国之后被称为西泰山,就是《韩非子·十过》记载的“西泰山”。泰山信仰在西泰山废祀之后逐渐兴起。  相似文献   

13.
清末,范村农撰刊《农桑简要新编》,融入西学观念,注重因地制宜,结合泰山及其周边的农业环境,提出了北方山地传统农业技术与经营的经典模式。泰安历代方志物产记载内容丰富,能够充分展示泰山及周边农业历史概貌,方志农业物产资料的整理与研究,可以促进泰山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野蚕是泰山山脉别具特色的历史与文化符号,泰山及周边山柞蚕的生产与贸易发展史,深刻影响着泰沂山区经济、社会、民俗、文化等各个领域。  相似文献   

14.
泰山羊氏金石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泰山羊氏为汉魏六朝时期之著名望族.有关这一家族的金石文字,不但历代典籍中载录甚多,且不乏存留至今者.本文分列"羊氏铜器"、"羊氏颂铭"、"羊氏墓碑"、"羊氏造像刻经"、"羊氏墓志"五类,对历代流传的泰山羊氏金石作一叙录.  相似文献   

15.
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合一是桐城派领袖姚鼐晚年倡导的著名理论;《登泰山记》是其中年创作的优秀篇章,也是桐城派的代表性作品,并被作为古典文章名篇收入中学语文课本。当代众多文学史家以姚鼐晚年提出的理论逆向诠释其中年的作品,认为《登泰山记》是体现其三合一理论的典范之作。在钻研原始文献的基础上,深入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紧扣《登泰山记》的原文特质和作者意图,可以证明:《登泰山记》中既无义理,也无考据,它只是一篇纯粹的辞章之作;作者以客观、冷峭、拙涩、凝练之笔,抒写清朗、空灵之境和浩然、超然襟怀。由此可以推论:作品特质、作者意图和历史背景为诠释活动设下的界限不可跨越,否则,任何诠解都难免与事实枘凿。  相似文献   

16.
《泰山石经》文字结体特点不同于汉隶,亦有别于楷书,通过对文字笔画的空间分布、构件组合、重心支撑以及让就现象的分析,对《泰山石经》文字结体特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描述。  相似文献   

17.
泰山为全国名山之冠,被《世界遗产名录》列为“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泰山不愧为“天下第一名山”、中国历史文化名山,“泰山魂”是中华民族之魂。泰山遗产的商业价值不能过度使用,泰安市政府要为全人类保护泰山遗产。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世界遗产实施保护,要按照国际公约的规定对世界遗产实行强制性保护,要依据国内法的有关规定对文物遗产实施规范管护。  相似文献   

18.
旅游业的兴起与发展,使泰山具有了双重价值———历史价值与经济价值。泰山旅游是泰山经济价值的集中体现。围绕泰山经济价值的开发与利用,本文对泰山旅游资源内涵、泰山旅游在泰安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及“泰山品牌”等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19.
成功的散文创作实践是桐城派得以成派并扩大影响的基础,对桐城派的研究不可忽视对桐城派散文本身的研究。桐城派创派理论家姚鼐的《登泰山记》名闻遐迩,但此文与姚鼐重要散文理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兼济"说之密切联系,目前学术界尚缺少准确而深刻的阐释。《登泰山记》创作于姚鼐辞官之后、南归前夕,姚鼐心头的风云激荡竟然在文中难觅踪影,这种不合常理的状况与其为文追求"雅洁"有关,其实,文中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山水自然、个体自由的喜爱,正是他辞官的原因之一,而这源自中古山水诗文、山水游记传统。作为宋明理学的信徒和倡导者,姚鼐自觉继承与弘扬宋代以来理学家于天地自然中感悟理趣、实现道德自我完善的传统,从而造成他刻意回避在文中表达激烈的感情而表现了淡定从容、圆融自足的心态。姚鼐将考据引入散文,貌似是表达习惯甚至有应对汉学家的策略考量,其实与他倡导"义理"的目的直接相关。《登泰山记》是桐城派散文理论与创作完美结合的杰出作品和重要例证。  相似文献   

20.
泰山茶文化自唐代就有记载,北方茶文化即肇始于此。以道教占主导信仰的泰山地区,亦蕴含着丰富深厚的茶禅文化资源。清初泰山名刹普照寺的住持祖珍禅师为泰山茶禅文化的承续与振兴做出了巨大贡献。祖珍既是禅宗名派临济宗的著名僧人,在清初文学史上也颇有地位,著有《石堂文集》。他"援儒入佛"的思想为"茶禅一味"的诗文创作与实践提供了深刻系统的思想基础,而他为数众多的茶诗不但集中反映其茶禅思想,也代表了其诗文创作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