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金庸认为,武侠小说源远流长,又以中国古代社会为背景,因此武侠小说是中国传统的小说形式,与古代章回小说类似,有分回标目、引入诗词、古典白话、说书口吻等特点。他反对将武侠小说写得洋化、现代化,主张回归传统。与传统的形式相应,武侠小说的内容主要是中国传统道德观念,尤其是传统的侠义思想。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黄小配对章回小说叙事结构的因革、对小说中议论技巧的改进、对诗词文赋的合理穿插等方面概括和论述了黄小配近事小说艺术特色的创新之处,并指出了黄小配近事小说在清末小说文坛上的意义:反映了小说观念与小说创作处于大变革时期的总体风貌;反映了传统的章回小说体式的衰落与蜕变,及其逐渐被短篇小说和现代长篇小说代替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类书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工具书。类书作为典籍之荟萃、知识之精华 ,创体两千年来对于文献保存、知识传播和学术研究产生过重要作用。《尔雅》可视为类书的萌芽。编纂类书起始于三国曹魏 ,最早见于著录的第一部类书是三国黄初元年 (2 2 0 )的《皇览》。隋唐时期出现了大型的官修类书。宋元类书种类繁多 ,北宋初年出现了著名的“宋初四大类书”。明清时期类书走向兴盛和衰亡。清代的类书编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局面 ,类书的体例益精、种类、数量益巨、检索愈方便 ,是对历代类书编纂成就的总结 ,以《古今图书集成》为代表。清代中叶以后 ,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自然科学的兴起 ,有些事物已难以用简单的事类来概括 ,类书的编修由盛转衰 ,逐渐销声匿迹 ,其间达百余年之久。  相似文献   

4.
作为文学体裁的赋与作为书籍体式的类书,虽然分属于不同领域,产生于不同时代,但两者在功能、题材、体例等方面有着天然联系。中晚唐时期的私修类书与律赋,在上述联系的基础上,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两者在科举考试这一相同的背景下出现,有着相似的生成机制和政治教化功能,也正因为如此,此期的私修类书对律赋的体制特点、理论主张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赋是适合分类辑录的文体。从《文选》赋以类相分开始,历代赋集编纂也多类分。部分赋集重选,学习《文选》赋编类以文附经;另一部分赋集则辑录求全、体量倍增,故亟需更圆融完备的体例。赋集与类书都“穷尽”文献知识,分类也多以物名类兼有“百科”特征,这使赋集趋同于类书。赋集学习类书,对类书编类整体迁移。类书的纂书体例集分类之大成,以文本自然之旨的观点编类,以天地综括万物,实现了纂书分类的文学“原道”,适合与类书功能趋同、以赋体特点进行编类的求全赋集。  相似文献   

6.
《释氏六帖》是后周齐州开元寺高僧义楚编纂的一部仿效白居易《白氏六帖》体例的佛经类书,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佛学类书。文章从《释氏六帖》与《白氏六帖》的渊源关系入手,具体论证了《释氏六帖》对《白氏六帖》体例既有继承又有扬弃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文苑英华》是北宋四大部书之一,是《文选》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重要诗文总集。此书采用分体编录和文注合一等编纂体例,承前启后,颇有特点,既融汇前代诗文总集和类书编纂经验,又开启后代类似书籍编纂新思路,不管是在中国文学史还是书籍编纂史上,皆有重要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太平御览》征引《论语》数量繁多,在沿袭类书编纂体例的同时又呈现出引文形式灵活多样的特点.在所征引的条目中更包含很多异文,这些异文不只与《论语》有出入,而且与很多古本的记载也有差异,通过对其异同的考辨可以为今人研究《论语》增补资料.《太平御览》在保存古籍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引文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在利用时要以审慎的态度对待这部“类书之冠”.  相似文献   

9.
明代士人好议时政之风对时事小说的文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使作者在序言中表现出来的创作动机具有强烈的政治意识;小说体例“事系章疏”,夹叙夹议,近似“杂记体”;章节末尾自作回评,融合了创作与评点。在好议时政之风的影响下,明末清初的时事小说出现了迥异于其它章回小说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0.
古白话小说对文言传奇形式的影响有三个方面:一是题式,使传奇集由本来的无细目或只有名号类非显事细目部分转向以主谓或动宾句式构成的显事性细目;二是体式,使中长篇传奇的部分作品带上话本与章回小说的体式特征:或加细目,或分章回,或加评赞及入话类诗文;三是语言,较多的中篇传奇趋向文言浅俗化,强化了文言小说生活化的艺术描写,但无法取得最充分的表达自由,终未写出中长篇的惊世之作。  相似文献   

11.
《抱朴子内篇》的复音连词共计41个,按其意义可分为承接、递进、选择、假设、因果、转折、让步等8类连词;按其构词方式,可分为并列式构词、词组凝固式构词、附加式构词、连词加语气词构成式等4类。  相似文献   

12.
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观,从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观、人际关系和谐的人伦观、个体内外和谐的修养观三个层面分析了中国传统伦理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国学教育呈现出"复兴"状态,本文主要从国学的概念、国学教育现状以及国学教育回归的意义三方面重新审视现在的国学和国学教育。  相似文献   

14.
四川国学院之前期存古学堂设立于1910年,学堂以保存国学为宗旨,以理学、经学、史学、词章为主课,声韵小学(文字学)亦为诸生所必修.事实上,存古成为当时四川培养国学人才的最高学府.其所聘教席皆当时国学才俊,著名者有多位,如谢无量、曾学传、吴之英等.1912年,存古学堂改四川国学院,学院以研究国学、发扬国粹、续修通志、切于实用为宗旨.吴之英为院正,刘师培为院副,楼黎然、曾学传、廖平等名师受聘.1914年,又改国学学校,廖平继任校长,新聘宋育仁任教务长.国学院前后虽仅约五年,但因师资高明,诸生多俊秀青年,却也出了不少杰出人才,如蒙文通、向宗鲁、彭云生等.  相似文献   

15.
中兽医学作为现代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动物疾病诊疗和防治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中兽医作为独立的兽医诊疗体系,在畜禽养殖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高等农业院校的中兽医学的课程体系已经不能满足畜牧业的发展需要,因此,确立中兽医学的学科地位,建立适应中兽医学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多媒体辅助的电教化技术和适应我国兽医制度的中兽医师认证体系,是现代兽医学发展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16.
南朝梁萧子显所撰《南齐书》前人多有校勘考订。近年中华书局出版的王仲荦先生校点本,综合前人成果并多有创见,诚为迄今所见之精本。然不足之处,亦时有所见。本文就其中之第五十七卷《索虏传》作些校议,以供再版时参考。  相似文献   

17.
王符哲学思想的研究,受到了史料分歧的影响。因为汪继培曾对《潜夫论》进行过一次整理,造成了有两个不同版本的《潜夫论》行世。史料分歧集中在两个版本中《本训》篇的差异上。全面比较汪本与旧本得知:汪本是优于旧本的善本。应该全面肯定汪继培对《潜夫论》整理工作的贡献。王符道气观的哲学史价值,在于"道根气使"思想中所蕴含的由宇宙生成论向本体论转化的契机。  相似文献   

18.
四川国学运动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二十世纪初年国学思潮兴起之时,四川于1912年首创国学院并刊行<四川国学杂志>,廖平、刘师培和刘成炘皆推动了四川国学的发展.抗日战争时期国学运动的中心向西南转移,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西迁,国学家和学者云集四川,特别是以顾颉刚为首的古史辨派和傅斯年领导的历史语言学派的发展壮大,给四川引入了新的国学观念和科学的考证方法.这使四川国学与主流学术融合,改变了国粹主义的态度和旧学的方法.1949年成都私立尊经国学专科学校的解体,标志四川国学运动的结束.四川国学运动是中国二十世纪国学的一个缩影,从中可见国学运动摆脱国粹的约束而走上新的科学道路的历程,从而可认识国学的真实性质及其历史经验对我们现在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发生发展既受制于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现代转型,又受制于其自身包含的现代性困境,还受制于西方美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影响。这种状况使得建构一种适合于现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中国美学”变得十分困难。中国传统美学自20世纪初王国维和鲁迅对其进行审美“主体性”的现代奠基以来,一直影响着后世100多年中国美学的发展。王国维和鲁迅对于传统美学的复杂的“批判”态度,虽在西方美学确立话语霸权和马克思主义美学被推为座上宾的情况下得到缓解,却在后现代美学“反现代”、“反传统”的强势入侵下再一次得到张扬。鉴于此,今日中国美学的建设在方向上就不可能还是一种单一的“反传统”或“回归传统”,而要考虑诸多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素质教育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探讨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较为系统和翔实地考察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素质教育的契合与渗透,阐明了在素质教育的建设中应该继承、弘扬哪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应该怎样去继承、弘扬的问题。主题词: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