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公民道德责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公民道德责任涵义及其存在条件的基础上,对公民道德责任的主体内在结构和外在实践内容进行了探讨,认为公民道德责任主体结构包括公民道德责任认识、情感、意志、能力和行为,公民道德责任实践内容包括公民政治道德责任、经济道德责任、文化道德责任、社会道德责任和生态道德责任。  相似文献   

2.
吕安兴 《学术论坛》2005,1(4):33-35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公民道德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即公民道德建设要从我国多数人的现实道德状况出发,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提升人的道德境界,切实尊重和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确定公民在道德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3.
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经历了文革前的道德高标准教育阶段,文革期间的曲折前进阶段,1978—2000年新的道德建设活动兴起阶段,2001年至今的公民道德建设加速发展阶段。考察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历程,探讨公民道德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从中获得的启示是:道德建设的主体不仅是政府及其行政组织,而应该包括全体公民;道德建设的队伍切忌单一,应大力扩展;道德建设的阵地不应局限于传统的几大阵地,而应予以大力拓展和延伸;公民道德建设不能仅仅停留于道德教育上,必须坚持教育与社会管理相配合;应在改革开放中进一步为公民道德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4.
李萍 《晋阳学刊》2023,(5):65-70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是在改造当代中国社会的前提下进行的新社会道德培育,这将带来社会经济结构和政治制度安排的合理化。“团结”具有实体描述意义和道德价值意义双重属性。就社会道德价值而言,“团结”构成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精神;对无数普通个体公民来说,只有获得团结能力才能将公民道德现实化。  相似文献   

5.
在探讨《论语》中"仁"与"礼"的相互关系时,学术界多认为"仁"是个体内在的道德观念,而"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从而将"仁"、"礼"简单化为相互对立的关系。从社会学视角出发探讨"援仁入礼"的丰富内涵,"礼"作为心灵的符号,是规范公认的途径;而"仁"作为自我的道德境界,是秩序情结的深度表达;在动荡的春秋时代,"援仁入礼"则寄托着孔子重建新社会秩序、在礼崩乐坏的时代中重建生活世界的理论追求,寄托着孔子所追求的社会和谐与人际和善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6.
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重要的系统工程,必须充分利用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等各类组织的资源和力量。而行政权力的特殊性决定了政府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发挥着其他组织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法律支持、政策保障,并通过加强自身道德建设引领道德风尚。但在公民道德建设中政府发挥的作用仍有一定的局限性,阻碍了公民道德建设的进程。因此,为了充分发挥政府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必须健全政府考核体系、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加强政府自身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7.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公布,对我国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巨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落实<纲要>关键是要全面加强公民道德理论体系、公民道德规范体系、公民道德教育体系、公民道德实践体系、公民道德建设环境体系和公民道德建设约束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主体间性强调多个主体的共生性、平等性和统一性.当前高校师生关系面临情感淡漠、道德责任弱化、经济化倾向明显、课堂沉默等尴尬困境,深层原因是受社会环境污染、制度设计有偏差、教师道德责任弱化、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缺失影响.主体间性视阈下重构高校师生关系要建立以平等对话为特征的师生交往,设计以知识共享为追求的课堂互动,强化教师职业道德责任,塑造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9.
文章认为 ,既有道德控制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前提、定位、标准、方式和目标等五个方面。《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针对这些主要缺陷 ,并依据现时的社会客观条件和现实需要 ,进行超越和创新 ,建构的前提从“道德人”向“社会人”回归、道德控制以完善法律控制和组织控制为基础、统一的多维评判标准体系、加强道德控制的制度建设和建立相应的道德组织机构以及道德目标的重新确定  相似文献   

10.
论网络道德建设与个体道德自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道德是伴随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出现的新型道德体系,由于网络的特殊性,使得道德他律的作用大大降低,因此网络道德建设重在个体道德自律.道德自律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在道德意识层面树立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和规范意识;在道德实践层面不断进行自我约束、自我保护和自我完善.道德自律可以弥补社会他律在解决网络道德上的不足,可以引导网络主体进入"慎独"境界,可以促进网络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应建立网络主体道德自律机制,进行网络空间的道德调控.同时加强网络主体道德修养,培养网络主体道德自律精神.  相似文献   

11.
教师的主体性在促进高校课程和教学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由于社会功利性评价、教师知识结构失衡、科层管理体制等因素导致教师在课程改革中主体精神缺失。构建高校教师主体性素养应从教师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共融、社会化与个性化共融、专业化与人性化共融等三方面来着手进行。  相似文献   

12.
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是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信用体系的宏观背景下,针对民事"执行难"问题,在多年实践探索和顶层设计互动的基础上出台的。该项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必将在操作、司法、道德、制度等层面带来正面的社会效应。这些效应受到该制度在法院系统内的实施效果、法院系统内外的联动水平、信用体系的完善程度、诚信文化的建设成效等因素的影响。实现社会效应的扩张需从确保制度实现、构建诉讼征信系统、助推社会信用体系、加强信用文化培育四个层面着力。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马克思从哲学层面对人所作的最高层次思考,而人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基础。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必须坚持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构建的人学取向。立足于人学理论关于"人的现实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构建应优化其针对性;立足于人学理论关于"人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构建应富有启发性;立足于人学理论关于"人的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构建应具有可操作性以及实践性;立足于人学理论关于"人的历史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构建应紧握时代性;立足于人学理论关于"人的社会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构建应注重综合性。  相似文献   

14.
肖辉 《河北学刊》2012,32(2):119-123
人口老龄化问题业已成为世界各国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在这种情形下,特别需要对老年人权益加以关注。老年人权益保障具有其人道主义道德基础和社会契约理论基础。借鉴老龄问题出现较早国家特别是日本等国对老年人权益保障的成功经验,结合本国实际,从完善和落实与老年人权益保护相关的法律规范入手,同时也要加强社会机制和人文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建设,从而使老年人权益得到全面、有效的保护。其路径包括法律途径和法律外其他手段,如社会保障、文化道德建设以及自我保护方法等。而从模式上,则有自力救济、家庭帮助、社会救助和政府作为等,我们提倡综合运用上述各个模式的有效结合来加强对中国老年人权益的保障。  相似文献   

15.
当前云南边境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总体态势良好。但由于社会转型、境外意识形态强势渗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以及大学生自律理性偏弱等,导致了部分学生理想信念缺失、功利性特征明显、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明显脱节等问题的出现。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大学生、不断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内容、加大高校德育的实践力度、培养一支立场坚定、愿意扎根边疆的教师队伍以及强化公民教育,塑造责任公民,是现实的客观要求和有效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道德进步具有双重效应。认为社会发展与道德进步之间存在“二律悖反”关系的观点由来已久,它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建构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环境是必要和迫切的。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索新形势下实施德育的有效途径,提高德育效益,笔者针对“80后”大学生的道德认识进行了问卷抽查。在对调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认识到:“80后”大学生的道德认识具有矛盾性,并分析了道德认识矛盾性的原因,重点从三个层面提出提高德育效益的途径:第一,社会层面,重构社会高层价值体系;第二,学校层面,要树立全员育人的大德育观念,内容要具有可接受性,方法上要加强情境性教育、体验性教育;第三,大学生要注重自我教育。  相似文献   

18.
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是德育理论探讨中非常重要的课题。坚持德育中的主体性,是高校德育的根本要求,从德育观念、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到德育的手段上都要弘扬主体性。但单纯的主体性不能保证价值观和品格教育,必须同时注重德育的内容、目标等方面的规范性要求。规范性是主体性的基础和前提,而主体性则是规范性的目的和归宿。  相似文献   

19.
受多样化社会文化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特征,使得大学生思想理论灌输方式十分迫切地需要转变与创新。通过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思想理论灌输的内容回归生活世界,注重生活化过程;开拓网络思想理论灌输的空间,采用多样化灌输方法的实践路径,能适应大学生思想的变化发展,有效实现大学生思想理论灌输的转变,进而增强思想理论的说服力、感染力和震撼力。  相似文献   

20.
现代社会秩序的政治建构受制于民主和信任建设中的交织关系,体现为如何化解委托代理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促使政治思想家们不断探索解决路径,形成了维持社会秩序的霍布斯模式、洛克—熊彼特模式、托克维尔—帕特南模式以及蒂利模式等。基于信任的民主不仅需要加强关于政府官员的能力和素质的制度化建设,还需要培育社会资本和加强公民共同体建设,更需要强化政府和民间互动的策略性和有效性,促发信赖确证、条件满足和风险化解,以维护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