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托尔斯泰创作深深地影响了矛盾的创作。从选材布局、人物塑造、环境描写三个方面可以明显的看出矛盾对托尔斯泰创作手法的借鉴。其代表作《子夜》是充分学习和借鉴托尔斯泰创作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托尔斯泰创作中的心灵辩证法问题,是车尔尼雪夫斯基首先提出的。他在评论托尔斯泰的早期作品时指出:“托尔斯泰伯爵最感兴趣的是心理过程本身,它的形式,它的规律,用特定的术语来说,就是心灵辩证法。” 车尔尼雪夫斯基第一次把托尔斯泰创作中的心理描写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指出托尔斯泰的心理分析,完整地展示了人的精神世界;它已不再是一种附属的、零星的表现手  相似文献   

3.
托尔斯泰并没有按照一种"标准"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进行创作,而是走向了泛现实主义化创作.所谓"泛现实主义化"创作,即作者不拘泥于一种模式,而是运用各种创作手法,去不断开拓现实主义"疆域",具体表现在创作中分别向心理的、自然的、古典的三个领域拓展,由此形成了三种"新"的现实主义:即心理主义的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的现实主义和古典主义的现实主义,其相应的代表作分别为<伊凡·伊里奇之死>、<哈吉穆拉特>和<复活>."泛现实主义化"创作现象的出现,既与作者旺盛的艺术创造力使其不甘于一种表现形式有关;也与当时现实主义文学在欧洲趋于衰落有关.托尔斯泰的"泛现实主义化"创作一方面使托尔斯泰的现实主义焕发出新的活力,暂时化解了现实主义所遭遇的危机;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总的来看,"泛现实主义化"创作是对托尔斯泰一生创作风格摇曳多变的概括.  相似文献   

4.
对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的题辞“伸冤在我 ,我必报应”做了全面论述。第一部分追溯题辞的来源 ,提出作家托尔斯泰宗教道德的渊源 ;第二部分论述了题辞对整部小说的切入 ;第三部分论述了托尔斯泰后期创作批判热情与宗教道德观念的同时提升。  相似文献   

5.
《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一部优秀长篇小说。这部小说构思于一八七三年三月,直到一八七七年七月才完稿,前后共用了四年之久的时间。 这期间托尔斯泰对原稿作过多次重大的修改或改写,有时写得比较顺手,有时就简直写不下去,不得不停笔,作者称之为“闷人的创作沉睡期”。经过长时间的深思熟虑、反复推敲,终于获得了出于作者预料的巨大成功。它发表时,就受到读者的热烈欢  相似文献   

6.
托尔斯泰是世界文学巨匠 ,《安娜·卡列尼娜》是他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长篇小说 ,本文以该小说为切入点 ,从史诗描写、心理分析、艺术对比、拱形结构等多个角度 ,展现了托尔斯泰创作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复活》虽一向被认为是现实主义的典范之作,但与托尔斯泰的其他作品相比,却出现了新的关学特征,即新伪古典主义创作倾向。出现这种倾向一方面与托尔斯泰面对20世纪现实主义危机来临时所采取应对措施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托尔斯泰晚年创作的美学取向趋于保守有联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着眼于19世纪后期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创作,对其不懈的探求精神、人物形象的塑造、叙事声音的处理、结构特色以及心理描写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其与传统现实主义、现代派文学的联系或区别,从一个新的角度审视了托尔斯泰创作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 托尔斯泰创作和学说是十九世纪欧洲浩瀚复杂的文学和社会现象。在列宁之前,没有一个批评家能完成这样艰难的工作:理解托尔斯泰学说和创作活动的本质,完整地说明整个托尔斯泰。列宁,只有列宁才第一次阐明了托尔斯泰的全部复杂性、矛盾性和独创性,指出了他创作的真实意义。列宁是如何完成这一工作的呢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一文中,马克思谈到如何理解艺术生产同物质生产不平衡的现象时,曾经从方法论上给人们作了重要的启示:“困难只在于对这些矛盾作一般的表述。一旦它们的特殊性被确定了,它们也就被解释明白了。”列宁的成功正是在于他科学地运用了马克思给人们启示的这一方法。他没有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化元素与欧美文学的接受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以列夫·托尔斯泰为例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问题。托尔斯泰的名著被反复翻译,说明人们对这位大文豪的推崇。另外,许多著名作家,如鲁迅、茅盾、巴金、夏衍等都撰文介绍托尔斯泰。这些伟大的作家、翻译家和学者正是塑造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人物。再者,中国现代作家中受托尔斯泰影响的人很多。我们对托尔斯泰情有独钟主要是中国文化元素的作用。第一,托尔斯泰的人民性合乎中国知识分子的治世理想;第二,托尔斯泰符合我们对圣哲的期待;第三,托尔斯泰具有追求真理的"天问精神",即质疑精神,生命不息,追问不止;第四,托尔斯泰主义与儒家思想有本质上的契合。  相似文献   

11.
以创作思想为例,论述韩愈对<文心雕龙>之认同与借鉴.韩愈创作思想主张以情为主,强调"不平"之思、感激怨怼、"勃然不释"之情对文学的感召、激发,与<文心雕龙>"立文本源"之"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一脉相承.创作修养上,二者皆主"虚静"说,主张多积累、多体验;文学风格上,韩愈认同刘勰之风格多样化的主张,坚守执正驭奇的基本指导思想.韩愈从创作思想上,认同与借鉴刘勰之理论主张,从而建立了正确而通达的基本文学理论,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2.
网络文学因其存在方式的特殊性显示出不同于传统文学的审美特性:互动性的审美方式,快感式的审美体验,生命本真的审美内涵和艺术欣赏的多维审美角度。网络文学在具有一定的观赏性的同时,也有不可回避的审美缺陷:创作主体的缺失性动机,媚俗取宠的审美心态,低迷颓伤的审美取向。至于它的审美缺陷,还需要网络文学创作者的修正与努力,更需要假以时日与足够的宽容。  相似文献   

13.
元代著名曲学家、曲作家周德清的曲学名著<中原音韵>中的曲论部分<作词十法>,首次对北曲文辞创作的要领、规律、禁忌、法则等进行研究,其观点多发前人所未发,被时人及后人悬为定例.然而他本人的曲作却不能完全达到他自己提出的作曲要求和标准.这表现了他的曲论的某些局限性,以及他分别作为曲论家和曲作家时客观和主观的差异,也体现了当时文坛的风尚.  相似文献   

14.
王羲之的创作美学思想是率意为文、自然挥洒,以求"有意"、"达意"和"尽意",他坚信自然(道)就在日常生活中。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代的女作家群中,王安忆是被认为视野开阔、能够驾驭多种生活经验和文学题材的作家。她的创作表现出多变的风格,并始终保持很强的创作活力。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王安忆的小说叙述形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其丰富的内涵让读者可以多角度地进行诠释。从研究者较少涉足的"悲剧意识"为出发点,深入考察蕴含在作品中的作者对人生悲剧性处境的体验和挣扎,感知作者因深谙人生的痛苦和悲凉而对同类产生的悲悯情怀,以及对命运无可奈何却不愿安之若素的抗争精神。  相似文献   

16.
在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的20年间,孙犁创作并出版了10种散文集。这批杰出的作品,奠定了孙犁一代文学大师的牢固地位。在这批作品的写作中,孙犁提出并实践了散文创作要以“理”取胜的观点,认为散文的生命在“理”而不在“诗”,确认了“理”在构成散文诸因素中的统领地位。这种对“理”的强调和表现,铸就了孙犁散文艺术突出的特质;同时,孙犁的语言也相应地达到了一种具有典范意义的高级境界。虽然现在或许还不是孙犁的时代,但大师的散文艺术,定将在未来的文学史上,以其独具的美学品格而熠熠闪光。  相似文献   

17.
试论李佩甫笔下的基层权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作家李佩甫熟悉并擅长于表现基层社会的权力场。在他创作的以《羊的门》为代表的一系列小说中 ,通过对基层权力特有的运作方式、基层权力主体和客体的对立关系以及基层权力腐败滋生的非物质形态物的展示 ,揭示了基层权力的一些特性。但是对于权力话语的过多侧重既显示了作家创作个性 ,同时也导致了他创作上的一些弊端  相似文献   

18.
《左传》的引用方式,较之《尚书》,丰富多样,特点鲜明。就引用的文辞而言,具有首尾综包,自加韵语以及变易文字等特点。从引用的形式来看,既有引经,又有稽古;既有明引,又有暗引;既体现于高雅的引《诗》、赋《诗》活动中,也表现在通俗的童谣、时谚的整理收集上,明显带有雅俗共赏的性质,亦开后世用典之先河。  相似文献   

19.
《左传》的引用方式,较之《尚书》,丰富多样,特点鲜明。就引用的文辞而言,具有首尾综包,自加韵语以及变易文字等特点。从引用的形式来看,既有引经,又有稽古;既有明引,又有暗引;既体现于高雅的引《诗》、赋《诗》活动中,也表现在通俗的童谣、时谚的整理收集上,明显带有雅俗共赏的性质,亦开后世用典之先河。  相似文献   

20.
语丝社北京时期以《语丝》周刊为阵地进行“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是典范的同人刊物,是现代知识分子建构言说空间的一个重要平台。南迁上海后,由于同人立场发生嬗变,这一言说平台由建构到解构,表现出明显特征:同人启蒙立场逐渐消解、批评本体色彩逐渐弱化、编辑主体和创作主体由一体到分离、出版策略与文化理想由反抗转变为迎合。作为文学媒介,《语丝》周刊言说功能的丧失,刊物生存的大、小环境即文化生态环境和“文派制衡”局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