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傩舞是地戏表演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傩在社会活动中功能的变化,傩舞中的舞蹈动作及其表意系统亦发生了文化功能上的重大变化,即以驱邪酬神为目的的娱神功能弱化,以表演展示为目的的娱人功能增强.这在很大程度上赋予了屯堡地戏中的傩舞以新的文化价值.本文以贵州屯堡地戏中的傩舞的舞蹈定格动作、动作套路及表演道具为切入口分析傩舞形式特征,进而探究其蕴含的深层社会结构和深层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2.
“渔猎”是古梅山人的主要生活方式,每当狩猎时都要敬梅山神,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逐渐衍变成一种戏剧形态《和梅山》,梅山人认为《和梅山》可以敬神祈财,禳解治病,解厄消灾,保地方平安清泰。《和梅山》的搬演形式有请神、祭神、领兵与差兵,搬演内容随地域与群体生存方式的不同而变化。《和梅山》“祭”中有“戏”,“戏”中有“祭”,是原始戏剧形态的反映,它集多种艺术于一身具备广泛群众基础,它主张神人平等,突破了佛道教派神为至上的桎梏,同时使用方言土语,通俗易懂,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3.
《九歌》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诗人屈原根据楚地民间野祭的素材而创作的一组抒情诗,它描写了乡间的祭神——迎神、娱神和送神仪式,其中饱和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诗篇风格多样而又统一,情调优雅而又昂扬。它充分地反映出屈原对于大自然、现实人生以及语言艺术的审美把握,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在中国审美史上,具有一定的开拓意义。  相似文献   

4.
用于民俗活动中的娱神歌 [1]《黄四姐》采拮于湖北建始三里乡,属当地特有的灯歌·喜花鼓。后人以“联姻”和“借用”的手法将利川灯调音乐与之相融合,运用内部结构的扩充与尾部故事情结的续编,使作品原本为一段体的发展成为A+B式 2段体结构,使少“角”音的A徵六声调式得到弥补,使常出现于土家族民歌中律动性极强的“数板”得到充分运用,进一步突出了它的歌舞性特征,使土家族灯歌音乐发展得到较大的促进。无论它是古典的娱神歌,还是通过改编并用于舞台的现代表演形式,都确立了它歌舞相随的演绎特征。  相似文献   

5.
民俗文化表演作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在乡村/乡愁旅游中的作用愈益凸显。转九曲从娱人与娱神合二为一的传统年俗活动,随着乾坤湾旅游的不断发展,表现出传统与现代的双重文化属性,既是乾坤湾人展现“地方性”的表演的“前台”,也是承载“现代性”生活的“后台”。研究发现,东道主作为民俗表演的“主人”,为了更好地展示在地文化,往往通过对“原生态”文化符号的选取、抽离、改造等方式,使传统文化富于表演性以增强游客的旅游体验。游客作为民俗表演的“客人”,已不再满足于单纯的视觉感官体验,而是通过身体化的实践和表演性的参与,追求“在场感”与“介入性”的多感官体验。  相似文献   

6.
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主要包括池哥昼、甘昼和麻昼三大类,其服饰最富特色的是生活化和滑稽性结合统一的池哥昼、甘昼傩舞戏服饰。相比而言,麻昼服饰在艺术性和丰富性方面则更胜一筹,显示着白马藏族傩舞戏独特而深刻的文化内涵。整体来看,艺术化和程式化是白马藏族傩舞戏服饰发展变化的两极,在白马藏族娱神和娱人的傩舞戏表演中,服饰穿着则遵守着其独有的规则。  相似文献   

7.
傩和傩祭,是一种古老的巫术活动,也是我国古老的传统文化事象。据文献记载,早在商周时期,这种巫术活动在广大中原地区曾十分盛行,有国傩和乡傩之分,但其主题都是驱鬼逐疫。到了宋代,傩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许多变化,除保存驱鬼逐疫的仪式外,增加了许多反映历史和现实生活的戏剧表演。宋代以后,傩的表演将驱鬼、娱神和娱人相揉在一起。但随着中原地区文  相似文献   

8.
彝剧:从“娱神”向现实主义的转化马旷源彝剧是一个年轻又古老的少数民族剧种。说它年轻,是因为它作为一个剧种正式确立不过三十余年时间;说它古老,由是因为它脱胎于原始宗教隶属的毕摩文化,而毕摩文化的存在,已达数千年之久。彝剧的创作经历了娱神(祭神)——为政...  相似文献   

9.
淮剧是具有盐淮、盐阜地区鲜明地域特色的地方剧种,在其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深受盐阜地区地方戏的影响,以盐阜地区地方戏"香火戏"为发端,广泛吸收了诸如"梆子戏"、"老徽班"、"苏北京戏"、"门叹词"、"三可子"、"江北小戏"、"南淮海"、"江淮戏"等地方戏的精华,博采众长,进而发展成为今日享誉全国的著名地方戏剧"淮剧"的。  相似文献   

10.
清代民间“关戏”可概括为三个特点 :剧种多、剧目多、名家多。京剧诞生之后 ,在继承和借鉴花、雅二部“关戏”的基础上 ,对于“剧目多、名家多”的特点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并将“关戏”在演出中推向了高潮。“关戏”作为关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其独具特色的内涵和表演形式 ,跨越着时空和地域 ,继续在红氍毹上表现着它的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严复在进化论传播到中国的过程中发挥着“舆论领袖”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严复并不是简单的二级信息传播者,而是通过对信息的选择和整合再传达出带有自己风格烙印的进化观点——天演论,随着严复的译著《天演论》在中国公开出版,进化观念得到进一步的传播.“进步”与“革命”是在进化论传播过程中产生的衍义.严复的“天演”和世人接受的“进化”思想是中国近代改良和革命思想的来源.严复以其独有的理性审慎奠定了他中国近代史上启蒙思想家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选取解放区一个普通的中国妇女反抗包办买卖婚姻、利用法律武器捍卫婚姻自主权的榜样刘巧儿,梳理来自普通民间的真实故事如何演变为家喻户晓的典型楷模以及不同剧作的发展演变,例袁静的秦腔《刘巧儿告状》、韩起祥的陕北快书《刘巧儿团圆》、评剧《刘巧儿》和评剧现代戏《刘巧儿》,突出在此演变中,故事的变化过程及时代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3.
范晓君  李琳 《肇庆学院学报》2013,34(4):58-62,66
粤东与赣南接壤,同属客家人聚居区,历史上采茶歌舞的交流频繁.而近代、现代、当代粤东采茶戏受赣南采茶戏的影响极大.现代粤东采茶戏《乌云下的歌声》主要唱腔的主题旋律均来自赣南传统采茶戏音乐.赣南传统采茶戏音乐对现代粤东采茶戏的影响主要表现为3种形式:一是对赣南原采茶戏曲调的运用;二是将几首原曲调进行整合,从而形成新曲调;三是探索板式变化,发展音乐.《乌云下的歌声》的音乐设计突破了传统采茶戏过多套用现有曲调的做法,使原本“歌舞性”音乐唱腔具有“戏剧性思维”.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现代翻译理念、翻译策略的演进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个大翻译家,严复有自己独特的翻译理念和翻译策略.同为大翻译家的鲁迅与傅雷也是如此.从严复、鲁迅到傅雷,翻译理念与翻译策略有了显著的演进.严复标举"信达雅";鲁迅提出"宁信而不顺";傅雷则追求"神似"的"化境".近现代中国这一系列翻译理念与翻译策略的变革都是由深刻的历史文化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5.
过去人们一直认为近代雷州半岛的鼠疫是从外地传入的。但随着现代科技检测手段的进步和鼠疫疫源地调查的深入,已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近代雷州半岛的鼠疫很可能是本地原有的,而不是从外地传入的。  相似文献   

16.
古老的赛戏仪式源于蜡傩祭礼的传统,面具装扮发端于祭祀礼仪的假面舞蹈和假面戏剧。作为神灵依附的载体,面具是重要的象神之物。在赛祭和脸戏、队戏演出中所执仪物竹竿子,也就是赛戏砌末里的竹扫帚,其作用相当于"掌竹"、"前行"。这些我国古代宗教祭祀观念的历史遗存,至今仍保存于晋北特定地区的宗教民俗活动中,也清晰地表现出赛戏作为傩戏的独特面貌。  相似文献   

17.
山西戏台的地域分布特征与地理环境、地域戏曲文化背景、经济富庶程度和交通状况等有着直接的关系。其地域分布特点:戏台数量随海拔递增呈倒"U"形,戏台数的密度分布呈"人"字形的分布格局,戏台的地区分布呈不对称"凹"形分布。元明清山西戏台经历了由点状分布到片状、带状的分布过程,分布广而不均。低海拔的平原丘陵、经济发达与交通便利的地区,易于接受各种表演形式的戏曲文化,戏台缺少稳定性,易更替;相反,地理环境封闭、经济落后和交通不便的山区,受外来戏曲文化影响相对小,戏台得到较好的保存,不易更替。  相似文献   

18.
太康道情戏是流布河南太康及周边地区的稀有剧种,2006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时代的发展,戏曲市场逐渐萎缩,太康道情戏也面临发展与传承的困境,新的时代如何传承和保护我们古老的艺术遗产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19.
严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翻译家,他系统地向国人介绍了西方现代科学知识。但是,严复翻译西学的目的并非如前人所论——以西学取代中学的主体地位或者撷中西方的精华来重构中华文明,而是试图以西学来促进中学的复兴,严复的这种翻译实践及理念与他对进化论的抗拒和自身的精神资源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