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王梵志诗校辑》依据敦煌遗书二十七种不同的写本,以及散见于唐宋诗话、笔记小说内王梵志佚诗,经过点校、考释,整编成王梵志诗的全集,对敦煌写本王梵志诗来说,总算是离开了古董身份,公诸于世了。像这样系统地从敦煌遗书整编出诗人的全集,在敦煌学研究范围内还是不多见的。一九○○年,敦煌藏经洞发现近千年前各阶层人士手写的、总数达万件以上的汉文卷册,它们且多正、背两面兼写,举世命名为‘敦煌遗书’,这是我国极其珍贵的文化宝藏。其中除大量宗教经典及与宗教有关的各种文字外,余则属于民间和  相似文献   

2.
敦煌所出一卷本《王梵志诗》共12个写卷,存诗92首.这些诗歌不同于其他卷《王梵志诗》,其诗皆采用格言形式,为五言四句,语言通俗,内容浅显易懂,偏重于对世人生活节仪、处世之法的训导,所以有学者将其归入教诲诗.一卷本《王梵志诗》也是反映敦煌民间教育的代表之作,具有俗世治家教育、佛家训化劝诫等方面的教化功能.其中72首诗歌强调对子女进行孝道、勤学以及个人修德教育的重要,重视手足之情的培养以及家长的榜样作用,这些内容符合儒家教育思想,是其教化功能的核心所在.另20首诗歌采用佛教格言劝导世人,这和唐代佛教的繁荣及世俗化有关系.通过一卷本《王梵志诗》可以管窥敦煌唐五代时期民间教育“儒释相谐”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苏藏敦煌写本 王梵志诗补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内外敦煌学界对王梵志诗的研究,大都限于伯希和、斯坦因劫藏的二十多种敦煌写本王梵志诗,至于沙俄时代劫藏的敦煌遗书内王梵志诗的情况,一直毫无所闻。及至一九六三年莫斯科出版《亚洲民族研究所敦煌特藏汉文写本解说目录》(以下简称《解说目录》)第一册问世以后,才向外界透露劫藏敦煌遗书的内幕,其中恰恰包括苏一四五六敦煌写本王梵志诗,卷末题有“大历六年五月日抄王梵志诗一百一十首”,它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王梵志诗写本,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学文献价值。但是,这样珍贵的唐人写本怎么会变成苏联亚洲民族研究所的“敦煌特藏”呢?  相似文献   

4.
(1)《全宋诗》卷五百一十四《宋敏求集》收《九江琵琶亭》、《送客西陵》两首七绝,系辑自宋阮阅《诗话总龟》前集卷十引《青箱杂记》,并按云:“今本《青箱杂记》卷八作吴处厚诗。”《全宋诗》卷六百一十七《吴处厚集》收《九江琵琶亭》、《送客西陵》二首,文字与《宋敏求集》所收悉同。分别按云:“此诗又见王安国诗,今姑录以待考。”《全宋诗》卷六百三十一《王安  相似文献   

5.
张锡厚同志编著的《王梵志诗校辑》(中华书局一九八三年十月出版,以下简称《校辑》),根据二十八种敦煌写卷,并从唐宋诗话、笔记小说里钩沈辑佚,整理出王梵志诗六卷(另补遗一卷),共三三六首,向广大读者较全面地展示了这位唐初民间诗人的诗作原貌,显然是唐代诗歌和敦煌遗书整理研究工作的新的重要成果。编著者化了大量功夫,对所收入的作品作了认真、谨慎的校勘和注释,也获得了较好的成绩。由于敦煌写卷本身的情况十分复杂,如夹杂着许多俗体字、通假字和讹别字,夺衍误倒和字  相似文献   

6.
新发现的五卷本《王无功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韩理洲校点),比明代以来通行的诸种三卷本,多收诗60余首(三卷本共收诗50多首),加上卷五“杂著”部分所收19首赞语性质的四言咏史诗,再加上“补遗”部分所录的7首诗,共收各体诗143  相似文献   

7.
关于"诗言志"的理论内涵,学术界有一些不同的意见,闻一多认为"志"有记忆之意,故"诗言志"表达了诗歌最初的记诵功能,由于见解新颖,得到许多研究者的认同。但从古文字和新出文献来看,"诗言志"的"志"本指"往"的意思,所以仍以传统"志之所之"为是。又因为"志"是一切语言核心,从而"诗言志"这一命题既区别了诗与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不同,同时又注意到了诗和早期其他文体的不同。  相似文献   

8.
近三十年来(1979-2007),敦煌王梵志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要表现为大家云集,校勘考订之风盛行;研究的范围和领域不断深入细致.本文拟从这个角度进行一浅显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诗的国度。伴随诗词创作的发展流变,诗词研究著作亦可谓汗牛充栋。作为集诗才、诗情、书法于一体的独特艺术,题壁诗词一直享有美誉,历代诗话、词话及笔记等著述中虽有涉及,但迄今鲜有学者对其作系统性研究。崔勇教授等所著《古代题壁诗词丛考》(中华书局2011年12月出版,贺敬之先生题写书名,师昌绪先生作序),  相似文献   

10.
诗话学论要     
本文专论中国诗话,从诗话文体流变,诗话对中国诗歌资源的接受与采撷,诗话文 体的悟性、不拘一格和诗话语言特征三方面作了纲要性的论述。  相似文献   

11.
陈炎 《河北学刊》2004,24(5):5-10
在现代西方的政治语境下,左、右派别体现了人们对"自由"与"平等"、"博爱"之间不尽相同的价值取向.尽管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阶层或集团的利益,但各有其存在的理由和根据,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公开的、平等的、程序化的.在此情况下,舆论上的彼此对立常常会导致行为上的互相妥协.在当代中国的政治语境下,由于历史的原因,使得左、右派别往往被赋予正、反不同的价值判断,因而其存在的理由是不平等的,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非程序化的.在这种情况下,舆论上的表面一致并不能取代现实中的矛盾.因此,对激进与保守、左派与右派进行深入地反思,进而在二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理性、和平的制约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全”、“都”和“全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健 《殷都学刊》2008,29(3):133-138
从实际语科出发,详细分析了“全”、“都”和“全都”用法的异同,总结了它们各自适用的场合。  相似文献   

13.
杨桂森 《江汉论坛》2004,1(6):48-50
本文以"应当"隐含着"能"与"不能"的价值旨趣为路径,认为"能"一方面是道德之外的有为,另一方面是道德之内的准许.前者是道德主体的能力所为,后者是道德原则的划界.由此认为,"应当"包含着已然与未然的张力,实现主体应尽之责与其能力、善与可欲之善有机结合,预示着伦理原则对人的引导和激励,并担当教化、教言的使命.  相似文献   

14.
15.
“养老”·“教养”·儒家“教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以往一些论著已经注意到"教养"这一说法的出现与上古中国庠序中的"养老"有关联,但对这"养老"的具体内涵的解释却并不准确。文章对"养老"的内涵重新作了分辨,并进而考察了先秦儒家在春秋战国之际对"教养"内涵的改造,从而找出了"教养"之所以后来与人的人格修养关联在一起的人文逻辑线索。通过对"教养"原意的追溯,论文揭示了先秦儒家教化的独特品格与其对于人的生命成全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具有深刻的两面性:一方面,宗教追求的是"信仰",科学追求的是"知识",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这种区别,既有可能导致宗教势力对科学行为的禁锢和迫害,又有可能诱发科学成果对宗教信仰的颠覆和批判。另一方面,如果宗教以理性为工具来追求信仰的话,就会在追求的动力和方法上与科学相联系。这种联系,既有可能促成科学的发生,又有可能促进科学的发展。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常常只注意到宗教与科学之间相互冲突的一面,忽视了二者之间彼此联系的一面。而在西方的历史上,宗教的追求与科学的产生、宗教的热忱与科学的动力、宗教的信仰与科学的方法之间,都曾有过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狼"与"启蒙"     
陈舒劼 《江淮论坛》2006,(6):179-185
本文以《孤独者》、《山上的小屋》、《怀念狼》、《狼图腾》四个文本为例,探讨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中狼形象与启蒙含义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8.
"救亡"和"启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两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是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一些观点至今仍然被沿袭使用,对中国近现代思想以及文学研究都有很深的影响.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重新探讨.  相似文献   

19.
李永中 《江汉论坛》2008,1(2):119-121
本文从封面、插图的角度考察<新青年>杂志"人"的视像的演变.文章认为,<新青年>杂志早期注重个人视像的建构,后期倾向于以底层阶级或革命阶级为代表的人民视像的营造.视像话语变化与文化思潮演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辨"齿、牙"     
田树生 《殷都学刊》2002,6(1):99-101
一些大型字典、辞书或齿、牙不分,或认为牙是臼齿。依《说文》、古文献、动物形态,牙实为尖锐的犬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