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壮族的亲属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壮族的亲属制度李富强所谓亲属,是指以真实的或虚拟的血亲关系和姻亲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血亲是指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以及由血缘关系推衍出去的堂兄弟姐妹及其子女。姻亲是通过婚姻而结成的夫妇、亲家。岳父母等亲属,以及由此延伸出去的妻之兄弟...  相似文献   

2.
华锐松多位于中国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这个村里有8个措哇.文章通过对该措哇中亲属称谓的分析,认为松多村的亲属称谓制度与非洲南部苏丹民族的描述制(或称苏丹制)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地方,即既有性别上的差异,也有代际和系谱上的差异;亲属称谓与其相依附的居住形式以及背后的继嗣制度有着莫大的关系.措哇内部的主要成分由哈奇——父系的血亲成员和哈尼——通过与父系血亲成员通婚而进入父系的成员这两部分组成.这两部分内部均不能通婚,其成员必须与措哇外部的成员联结婚姻.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敦煌石窟出土的唐《放妻书》,对唐代社会的婚姻制度及现象进行研究分析,结合当下社会婚姻现象及问题展开论述,比对古今社会对婚姻态度的差异,得出古代婚姻关系多以情感为本位,以家族为纽带,而当今自由婚姻逐渐转为由利益为主导,甚至呈现出契约化特点的结论.基于文中的分析与结论,提出了相应的倡导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西藏人口结构现状的描述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方晓玲 《西藏研究》2006,(1):98-106
人口结构的社会学描述性研究是社会静态分析的终点,也是社会动态分析的起点。文章通过对西藏人口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地域结构、经济结构以及社会结构的社会学描述,使西藏过去人口行为和变动的结果清晰化,并提出了由西藏人口结构现状反映出的高龄、婚姻挤压、二元分化以及女性教育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婚姻是人类延续的必要社会形式,也是传统社会中人们社会关系的重要纽带。本文认为达斡尔族非常重视婚姻,也有着自己丰富的传统婚姻习俗。文章通过对婚姻制度、婚姻缔结、纳礼、婚礼、离婚与再婚等婚俗的考察,系统论述了达斡尔族传统婚姻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徐铭 《民族学刊》2012,3(3):24-28,100-101
扎巴藏族的母系制走婚习俗,历史文献包括当代的道孚县志都无记载.冯敏《扎巴藏族——21世纪人类学母系制社会田野调查》一书的“婚姻”部分首次运用人类学方法详细考察了扎巴藏族母系制走婚习俗与父系制初期的婚姻家庭形态,并讨论其对人类婚姻体系演进史的意义、对偶婚比走婚进步的意义以及母系制婚姻存在的解释.透过该书的材料可以发现,扎巴藏族婚姻的变异与男女分工及社会经济状况、国家的婚姻法和计划生育政策紧密相关.面临村寨搬迁的扎巴藏族要妥善安置,不要影响如母系制婚姻家庭的人伦关系.  相似文献   

7.
从历史学和文化人类学的观点来看,清初孝端后与孝庄后姑侄共嫁一夫的历史事实并不令人费解。这一婚姻现象与中国历史上媵婚制度大体上属于同一类型婚姻形式,是产生较为古老、较为普遍且持续时间长久的婚姻习俗。同时从文化人类学的视野观之,它属于姊妹共夫制婚姻范畴,这也是一种在初民社会中较普遍存在的婚姻现象。从人类婚姻史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观察,孝端后与孝庄后共嫁一夫的婚姻形式,与华夏族形成早期及初民社会中的婚姻形态大致相同,因此它只是一定社会历史阶段背景下的产物,因此是合理的,也是可以被理解的。此外,用摩尔根群婚制理论来理解和解释这一婚姻现象是不妥当的,因为摩尔根的这个理论本身就不是通过对具体事实的研究而来的,是他的一个推论。不能将姊妹共夫婚视为人类社会婚姻的普遍状态,只能是一部分人的个别婚姻。我们必须明确地认识到人类社会即使在原始民族中一夫一妻制仍是基本形态。  相似文献   

8.
试析维吾尔族离婚现象形成的原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试析维吾尔族离婚现象形成的原因●李晓霞婚姻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行为。婚姻形态是发展、变动的,从历史看,婚姻制度由群婚到对偶婚再到专偶婚。从个体婚姻看,也有由缔结到解体的过程。个体婚姻的解体有两种标志:配偶死亡或配偶离异,前者是自然形成,后者则是人...  相似文献   

9.
(一) 婚姻、家庭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才出现的社会形式,并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而发生演变;这种演变,或是由低一级的形式向高一级的形式转化,或是在其社会属性这一内涵上取得了新的进步。婚姻指男女两性的结合,这种结合就是为当时社会制度或社会道德规范所确认的夫妻关系。家庭则是由一定范围的亲属(如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所组成,以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为  相似文献   

10.
王明珂先生的《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是迄今为止他对学科理论与方法思考的唯一系统性专著.著作通过对学科反思重要性的揭示,以事实与现实、典范与边缘、人类社会基本面貌、记忆与社会、表相与本相、记忆与社会、文本与情境、文本结构以及文本表征分析策略等层面的讨论,提出了以边缘、移动和反思性等为手段的由社会表相透视社会现实本相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1.
八排瑶的社会化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八排瑶是瑶族众多支派之一,主要分布在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的白芒、九寨南岗、三排、金坑、大坪、香坪等地.据1982年统计有人口五万八千二百二十二人.八排瑶有独特的婚姻家庭、宗教信仰、社会组织、生活方式.在此,我们仅就八排瑶的社会化作个简单的探讨,不妥之处,祈斧正.一、社会化的过程与途径婚姻与家庭制度的确立预示着人类自身再生产的开始,同时也标志着民族的文化将通过成年人的传递而由新的一代继承、创造.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婚姻的确立与家庭的产生便是文化传递的开始.家庭将社会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告之新生的  相似文献   

12.
毛雪彦  张亚辉 《民族学刊》2015,6(4):8-16,95-97
古典进化论学派学者麦克伦南(John· Fergus· McLennan)曾在其著作《原始婚姻》中对一妻多夫这种婚姻家庭形态进行了论述。麦克仑南对一妻多夫的基本看法是,这种婚姻家庭形态并不是一种例外和反常形态,而认为一妻多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和普遍阶段。麦克仑南的这个论点是基于他对人类早期社会基本图景的推论和分析。本文试图在说明麦克伦南关于人类早期社会与婚姻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来讨论一妻多夫制在其中的序列与价值。  相似文献   

13.
苗族传统婚姻模式对人口发展的影响贾佩良编者按:古诗云: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本文作者是苗族的一个基层干部,他怀着对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忧虑,提出并论证了一个严肃的社会现实问题。不知社会舆论的理解度和为政者的重视度如何。婚姻形态,犹如人类社会一样,有它自...  相似文献   

14.
对藏东藏族家庭婚姻结构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家庭婚姻结构至今的状况看 ,婚姻关系内涵着两性间的利益关系 ,家庭婚姻结构是与特定社会环境下的利益关系相适应的。也就是说 ,个体家庭作为社会的经济单位出现 ,仍然有其独立自主的经济利益 ,个体家庭的维持必须有可支撑的经济基础。我们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来讨论存在于我们身旁的社会事实的。一、藏东藏族家庭的婚姻结构形式婚姻结构这里指两性由婚姻形式缔结的组合状态 ,如一夫一妻或一妻多夫或一夫多妻等。关于西藏地区藏族家庭婚姻结构形式的一妻多夫现象 ,已是不争的事实。写于乾隆五十七年的《西藏志》这样记载 :“一家弟兄三四人 ,…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种为人类所独有的社会文化现象,婚姻与人类的历史同步进行。自从有了人,便开始了婚姻行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不断习俗化、理性化、社会化、规范化,进而形成制度。然而,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人类婚姻制度的内涵不尽相同,即使在同一社会,不同民族乃至地区,婚姻制度在表现形式等方面亦存在一定差异。因此,从婚姻制度入手,考察一个民族乃至地区人际间的相互关系,显然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课题。本文拟就民主改革前藏族婚姻制度作一番剖析。不妥之处,敬祈识者雅正。一通用范围与扶例民主改革前,由于受生产…  相似文献   

16.
当蔡华发表一篇关于中国云南纳西族(摩梭人Moso)文化的富有煽动性的论文时,他声称这是一本重要的书(在这里"Moso"用于取代通常的汉语拼音"Mosuo",因为摩梭人并不把自己认同为汉人).蔡华驳斥了人类学关于家庭与婚姻具有普遍性的传统观点,争论说摩梭人的性行为和家庭构成与已定义的婚姻和家庭特征不相吻合.他因而得出结论说:"社会人类学在人类认知历史上第一次遇到了这样一个社会--没有父亲和丈夫的社会."(第476页)  相似文献   

17.
应用人口社会学的统计分析方法,讨论了我国汉族人口的出生性别比与少数民族妇女从边疆迁徙到内地省区之间的关系.从云南拉祜族和佤族妇女的婚姻迁徙人口统计数据中看到,某些汉族农村出生性别比升高后,逐渐突出的婚姻挤压问题引发了少数民族妇女的婚姻迁徙,并从而使得部分小规模的少数民族社会面临更大的婚姻挤压和其他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8.
边民跨境婚姻是中越边境地区社会生态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研究偏向于在结构论视野和框架内展开讨论,而在互动论看来,边民跨境婚姻不仅仅是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的产物,也是"边民"基于地方性知识的日常生活实践。因而,在边民跨境婚姻的研究过程中,需要以村落共同体(社区)为载体,以婚姻本身为主线,通过深入细致的田野调查考察两种话语系统背后的生活逻辑和行动策略。  相似文献   

19.
国曦今 《民族学刊》2016,7(2):30-38,102-104
霍卡是20世纪早期人类学的杰出代表性人物,基于扎实的东方古典学素养和长期的田野实地考察,他的王权研究不仅推动了传统东方学的现代人类学转向,更引领了原始文化与古典文明之比较研究范式.霍卡的王权理论强调,人类社会最初的神圣性和整体性是由王权来建构和表达的,特别是王的加冕典礼和献祭仪式彰显了一种独特的社会有机结构与运作机制,贯穿了自然与社会秩序,不仅突显了社会整体性的永恒动力,也触发了社会的分化.对于现代社会科学的社会理论建构和比较研究而言,霍卡的王权研究极富启发性.  相似文献   

20.
徐铭 《民族学刊》2017,8(4):15-21,97-98
本文利用民族学者的凉山彝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从家支组织形态与功能、家支权力结构与德古、社会变迁中的家支与德古三个方面论述彝族家支(血亲社会组织)与德古(权力人物)的结构与功能.笔者认为凉山彝族家支与德古的传统性和现代性并非此消彼长的两个对立物,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多面的,传统性不仅具有顽固性,而且会吸收现代性的某些成分从而获得新的生命,家支与德古具有适应社会变迁的能力.传统与现代结合为一种协调的模式,构成了彝族在当代社会的特定民俗.这就是现在凉山彝族农村的地方政治.在当代社会,德古继续扮演什么角色要看他们接受新知识、新的价值观念以及理性权威程度而定.民众在家支上的同质性极高,所以他们不缺乏家支从属感与认同观念,缺乏的是对现代文化的了解,对现代社会的认知,对身处经济极不发达社会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