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晚清篆刻家赵之谦从流派兴亡的高度对称雄于印坛的浙派和皖派的消极方面,特别是皖派吴让之的创作模式进行了批判;赵之谦将篆刻文字的取法对象引向古代印章之外的金石文字,形成了"印外求印"的印学理论;赵之谦创作综合了两派创作方法上的精华,达到刀法和篆法的有机结合,创造出静穆稳健的篆刻艺术风格,为晚清文人篆刻的辉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紫砂艺术方圆造型是紫砂艺人共同传承、相互影响的创作法则,是紫砂艺术形态的审美主流。紫砂艺术造型的"方"与"圆"绝非仅是表示形体的概念,它体现着紫砂艺术的风骨和精粹,代表着文人的思想意识与艺术审美指向,方圆之间包容大地万物、亘世乾坤,聚合着中华民族的自然哲学、生命哲学与艺术哲学的精神。  相似文献   

3.
他将篆刻和绘画相结合,创造出"书画印"这一全新艺术和"书画印印学"这一门新学科;他从大学讲台走向社区学校,把承载着浓厚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画印艺术推向外国友人与社区居民,立志将这门艺术发扬光大。他今年六十多岁,为书画印教育与传播奉献了自己的大半生。他就是阮力,上海市徐汇区斜土路街道社区学校书画印印班的授课教师。  相似文献   

4.
少数民族地区因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篆刻艺术发展受到制约,从近年来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各种全国性大展和书学讨论会的情况看,少数民族地区远远落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篆刻创作水平低、篆刻理论研究滞后、篆刻市场发展不完善、群众基础差,是少数民族地区篆刻艺术的现状。少数民族地区篆刻艺术要有大的突破,必须扬长避短,以少数民族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字为依托,大力加强少数民族文字入印技法技巧的研究探索。  相似文献   

5.
紫砂者,泥也。自明武宗正德年间紫砂开始烧制成壶,500年问名家辈出,不断有精品传世。虽然如此,名家大师的作品往往一壶难求,正所谓"人间珠宝何足取,宜兴紫砂最要得"。特别是茶文化、陶文化的互相渗透与融合,文人墨客的参与和赞美,使得紫砂茶具从日用升华为艺术,小小的一把紫砂壶,散发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气息和艺术神韵。在紫砂天地中耕耘者,古有时大彬、陈鸣远、陈曼生,今有顾景舟等壶艺巨匠。紫砂壶艺传至今天,更有不少中青年陶艺家为此倾注着自己的心血,也创造着属于时代、属于他们自己的壶艺作品,令世人瞩目。高锡兰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位。高锡兰生长在陶都宜兴丁蜀镇,自幼就在紫砂壶的氛围中  相似文献   

6.
《中华魂》2010,(7):F0003-F0003
吴顺华 1952年出生,江苏宜兴人,毕业于齐白石艺术学院,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中国收藏家仂会授予“中国紫砂艺术大师”。  相似文献   

7.
丘石 《江海纵横》2006,(2):43-43
中国的篆刻艺术,经历了秦汉、明清两次高峰期,延续至20世纪后期,又掀起了一次高潮。80年代,适逢改革开放的社会大气候,当代印人与当代篆刻拥有了良好、宽松的生存土壤和发展契机;90年代以来,中西文化的交汇与撞击,使当代印人站在更广阔、更理性的视角上对当代篆刻作出了多维的思考。当代印人队伍规模的扩张,印学思想与观念的活跃。流派的淡弱与风格的多样,印学社团的林立,展览比赛的此起彼伏等等,皆表现出一派繁荣景象。然而,进入21世纪后,整个中国印坛开始寂静下来,更多的印人们从狂热、张扬的状态中回归到了平常心态,冷静、理性地思考什么是篆刻艺术的本质,什么是篆刻艺术的传统,什么是篆刻艺术的经典。最近,读了《中国篆刻百家·王树堂卷》后,我对此认识进一步加深了。  相似文献   

8.
飘雪 《北京纪事》2018,(4):28-33
匣中美玉 艺术之路 我虽对紫砂知之甚少,然而也知道丁蜀镇是著名的紫砂泥产区,宜兴陶器以丁蜀镇所产最为著名.范姓乃中国紫砂界的名门望族,然而,范培君却出生寒门,三岁患上小儿麻痹症,父母带他四处求医,却并无成效,最终还是落下了腿疾.家中一贫如洗,有时还要靠借粮度日.1984年,范培君16岁,父母已无力供养三个孩子上学.作为长子的范培君放弃了继续读书,他决定挣钱供两个妹妹读书.范培君的人生是艰难的.然而,他又是幸运的.同村的叔叔在紫砂二厂做壶,说动了厂长,收下了他.从此,紫砂艺术给了范培君人生的独立与机遇.  相似文献   

9.
紫砂器来袭     
宜兴紫砂当代名家顾景舟、裴石民等大师的紫砂制品成为拍场上炙手可热的香饽饽,尤其是散发着浓郁的东方艺术特色的顾氏紫砂更是占据了多家机构当代高端工艺专场的头把交椅。  相似文献   

10.
紫砂的故事     
《阅读与作文》2009,(3):65-67
有诗云:“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可见世人对宜兴紫砂之珍爱。宜兴丁蜀镇羊角山的紫砂古窑址以及出土的紫砂茶具残片证实,宜兴紫砂器的生产,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千年陶都数宜兴紫砂器的生产,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11.
黄耕 《金陵瞭望》2010,(22):48-50
今年春,由于美的紫砂电饭煲引起的质量投诉,引发了宜兴紫砂艺术行业一场史无前例的巨大风波。一时间,“紫砂壶含有化工原料,有毒!”的说法,引起社会各界极大的恐慌和混乱!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紫砂器的成型的构成、制作技艺、装饰、款识等方面来论述紫砂器的成型美。  相似文献   

13.
明末清初,由于大量集古印谱印行于世,肇始于元代的“印宗秦汉”印章创作观,被文人篆刻家全面接受。这造就了这一时期文人篆刻对秦汉传统的全面复归,但此时的篆刻创作还存在着对古代印章原型的简单认识和模仿的弊端。清中叶浙派的崛起,标志着文人篆刻实现了从对秦汉印的形式摹拟到精神实质把握的跨越。历史地看,明清文人篆刻创作不断深入,丰富和发展着“印宗秦汉”创作观,并为清代中晚期“印从书出”和“印外求印”论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篆刻艺术历史悠久。它以印章的实用为起源,在秦汉时期,官私玺印、吉语印、肖形印等被广泛而频繁地应用,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到了元代,由于赵孟先页、吾丘衍等文人、画家的直接介入和努力实践,为印章逐步发展成为篆刻艺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明清时期便形成了印学史上令人翘首仰望的又一座高峰,这一高峰的主要特点是,印坛上出现了诸多流派。这流派篆刻艺术的形成和发展源于且繁荣于当时的吴中地区,它以明代吴门文征明之子文彭(字寿承,号三桥)所创“三桥派”为先声(当时徽籍篆刻家何震、苏宣所创立的“雪渔派”、“泗水派”都受此影  相似文献   

15.
《中华魂》2010,(7):I0004-I0004
周定芳字芳草,号妙竹,生于江苏宜兴。国际陶协会员,中国陶协会员,曾任美国路易斯安娜州立大学访问学者。为当代“先锋紫砂”带头人,著名现代紫砂艺术家,师承徐秀棠大师。曾先后应邀赴英国的威尔士大学艺术中心,美国的哈佛大学、蒙大拿州立大学、沙弗·里京学院、瑞士的伟维艺术设计学院等欧美多所高等学府讲学,交流紫砂,宣传宜兴,受到极大欢迎和好评。  相似文献   

16.
齐白石的篆刻艺术与写意花鸟画创作风格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篆刻艺术的金石气对其写意花鸟画的形式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一,篆刻在其写意花鸟画的章法中是不可或缺的形式美元素之一,画、印相结合使中国写意画的经典形式更趋完美;其二,齐白石篆刻的刀法、章法与其花鸟画笔法、图式构成之间具有一种内在的趋同化与规律性。纵向考察齐白石的篆刻、花鸟画作品,在艺术风格上,是由平正冲和渐渐走向险绝跌宕,由墨守成法到无法之法。  相似文献   

17.
蔡易庵先生是近代以来扬州印坛的重要印人.其篆刻艺术以秦汉印为"源",对明清和近代印学流派印人印章作精当的吸收,形成个人的特色.其印章法上得秦汉布白之意,用刀得晚清印人刀法,而以"冲"、"涩"运之,并以碑版入印,形成了清穆醇和、淹雅简约的印风.这种烂漫之趣、生涩之美、自然之韵在现代印坛另辟一途,富于新的审美趣味,丰富了当代篆刻的创作.  相似文献   

18.
金鉴 《北京纪事》2014,(11):107-108
我爱紫砂制品,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它那朴雅、不务妍媚、谦谦君子的品格是我最为敬重与钦佩的。 我的紫砂藏品中有件"无名"紫砂盆,"无名"并不是无款,它的款识竟然是"中国宜兴紫砂工艺厂制"。它是我紫砂藏品中的翘楚之一,有朋友会问"无名"为何成为"翘楚"?这正是我要向您述说的……  相似文献   

19.
张群 《华人时刊》2015,(2):29-31
说起沙志明,南京以及江苏收藏界几乎没有不知道的。就是在全国范围,沙老的紫砂收藏也是闻名南北的。特别是沙老的民国紫砂收藏更是别具特色。2014年7月下旬,中国陶都宜兴为沙志明举办了一场"‘回家之旅’沙志明先生明清紫砂收藏精品展"。由于沙老的部分展品在中国紫砂博物馆展出时,受到当地政府和紫砂界的好评。所以中国紫砂博物馆还向沙老颁发了中国紫砂博物馆荣誉馆员证书。沙老在开展致辞时说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篆刻艺术,经历了秦汉、明清两次高峰期,延续至20世纪后期,又掀起了一次高潮。80年代,适逢改革开放的社会大气候,当代印人与当代篆刻拥有了良好、宽松的生存土壤和发展契机;90年代以来,中西文化的交汇与撞击,使当代印人站在更广阔、更理性的视角上对当代篆刻作出了多维的思考。当代印人队伍规模的扩张,印学思想与观念的活跃,流派的淡弱与风格的多样,印学社团的林立,展览比赛的此起彼伏等等,皆表现出一派繁荣景象。然而,进入21世纪后,整个中国印坛开始寂静下来,更多的印人们从狂热、张扬的状态中回归到了平常心态,冷静、理性地思考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