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6 毫秒
1.
一、“美的理想”——审美的主体性 问题缘起于著名的“没有目的的合目的性”或“主观合目的性形式”的康德命题。 康德认为在审美判断中,主体在知觉对象时,表象中并不唤醒一个明确的目的概念,即不具有目的性,这表象不是自觉有意识的表象,而是油然而生的对象形式表象;但审美的对象形式又恰好唤起审美主体知觉中想象力与知解力的协调活动,对象形式恰好符合主体知觉中协调活动的目的图式,这不能不说似乎具有某种目的性。围绕这个命题,康德认为,审美判断与对象关系的规定根据在于,既不是逻辑认识,也不是道德体验,而是对象的形式感被主体觉知为某种愉悦的情绪,由此构成了审美判断。所以,审美判断不涉及概念,当然也没有主观或客观的目的性。如果审美判断受到一定概念制约,这个判断就不是纯粹的审美判断了。正是基于这种分析,康德提出了“自由美”和“附庸美”的重要区别。  相似文献   

2.
审美判断要如何既不凭借概念而又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康德从先验假设出发,用审美共通感作为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审美共通感显示出了康德批判哲学的调和倾向,但更为重要的是,他对美感经验的研究,对审美主体的重视为美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康德是西方最大的形式主义美学代表。他在《判断力批判》里说:“美本来涉及形式”,与内容无关。又说:现实中有完全不涉及到内容如何而只是纯粹形式的美,这种美称为“自由美”,是纯粹真正的美。他把审美和功利截然分开,他说:如果“……一个关于美的判断,只要夹杂着极少的利害感在里面,就会有偏爱而不是纯粹的欣赏判断了”。康德认为自然界里的花、许多鸟类(鹦鹉、蜂鸟、极乐鸟)、许多海产贝类、框缘或壁纸上的几何图案(有人译为“簇叶饰”)等之所以美,完全在于形式,与内容无关,以自身形式给人以愉快,所以属于“自由美”。康德的这种美学思想,成为资产阶级美学家宣扬“为艺术而艺术”和反对艺术具有  相似文献   

4.
康德美学有“崇高”与“美”两个重要的概念。在崇高感产生过程中,康德从情感状态出发,认为崇高与美有着内在的对立,将崇高定义为主客体之间的冲突感,这就阻塞了崇高感通向美感的道路;但康德提出了一种道德情感来解释崇高感的形成,运用利普斯的移情论美学,将道德情感扩展为一种伦理价值,将移情发展为一种具体的审美机制,既能以人格价值连接起崇高和美,也能够赋予崇高判断普遍可传达性,从而拓宽崇高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美、审美、艺术”是建构美学、文艺学理论大厦的最基本的范畴。对这三个基本范畴的深入辨析和研究,是打开关学、文艺学大门,探索其全部奥秘及其历史发展的重要契合点和切入点。五十多年前,当代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先生,当时还是一个26岁的青年学子,他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勇敢地投入了全国美学大讨论,并以《论美感、美和艺术》(《哲学研究》1956年第5期)长篇论文给中国美学界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我们今天讨论“美、审美、艺术”的问题,看似是旧话重提,但仍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我们欢迎广大专家学者和青年学子,能够立足时代的多变,结合当今的社会实践、艺术实践和美学、文艺学研究实际,以新的视角、新的思维方式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本期发表的四篇论文,虽然提出了些问题,但需深入研究,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王祖哲在《概念分析:快感、美、美感、审美与艺术》一文中认为,“快感”、“美”、“美感”、“审美”和“艺术”是关学中的五个基本概念,但分析发现,“快感”、“美”、“美感”和“审美”是含糊不清的。这是美学陷入停滞和混乱局面的原因之一。对美学有积极意义的概念只有“艺术”,而艺术及其相关经验是美学的研究对象,因此美学就是艺术哲学。郭勇健针对王祖哲的文章认为,《概念分析》通篇都是把“美”视为一种生理学的“快感”或心理学的愉悦,而未把“美”作为价值来对待,从而也没有把“审美”经验视为对审美价值的领会与享受。由此带来的一些观点,如把快感、美和美感全部放逐出关学领域,把审美与艺术完全等同,并进而将美学与艺术哲学完全等同,都显得过于彻底,未必合理。王蓓则对王祖哲文中关于审美和艺术“是用两个不同术语表达同一个概念”的说法提出不同意见。认为审美与美的确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也绝非“没有关系”。从形象概念出发,作为动词的审美就是对形象(美的或者丑的形象)的欣赏。审美并不是艺术,而是以艺术形象为主要欣赏对象。时宏宇也分析了美、审美与艺术三个重要概念,认为虽然美的概念具有含混性和开放性,很难给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但不能因此就废弃,“美”的存在对美学学科具有重要的意义;审美与美不能混为一谈,审美就是感性,对事物形象的把握;艺术与审美不能等同,艺术的界定,应回归“经验”。(主持人简介:李衍柱,男,1933年生,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相似文献   

6.
当代世界美学概念是对近代理性主义美学概念的积极的扬弃,其基本概念——审美直观——保留了世界理性主义美学的合理环节。康德的“美感判断力”为其逻辑起点,海德格尔的工具理性批判和福科的文化一历史批判为其奠定了经验性实证基础,王夫子天人合一的天道观为其提供了形而上的生命本体论,审美直观综合了这两个方面。从“美感判断力”到审美直观,其间贯穿着一条超越经验理性的直观主义路线,这就是当代美学概念的建构理路。  相似文献   

7.
康德的美学思想同他的整个哲学体系一样,充满了复杂的矛盾,“在西方美学经典著作中没有那一部比《判断力批判》显示出更多的矛盾,也没有那一部比它更富于启发性。”(朱光潜)由于康德抓住了美学中的一些根本问题,并根据他的批判哲学的基本原理,对这些问题的深层作了心理的描述和哲学的思辨分析,因而深入到了美的本质所在。从分析康德美学的矛盾入手,我们不但能够更好地理解康德美学,还可以进而揭示美、审美过程和美感的内在矛盾,以致最终解开“美”这个理论之迷。  相似文献   

8.
在《判断力批判》上卷“审美判断力的分析”中,康德提出了著名的两大审美范畴——“美”和”崇高”.可是一些美学史家往往把研究的重点仅放在他的第一审美范畴“美”的分析上,而对于他的第二审美范畴“崇高”说,却多忽略或语焉不详.我们认为,尽管康德由“美的分析”转到“崇高的分析”在主观唯心主义道路上走的更远(完全摒弃了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过分强调了  相似文献   

9.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感与感官有关,……凡是感受不到的东西,对美感来说就不存在,”“美感是和听觉、视觉不可分离地结合在一起的,离开听觉、视觉,是不可能设想的。”一个好的作家往往善于捕捉他自己感官接触到的美的事物的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如颜色、形态、声响、语言等等,经过强烈的感情冲动和深刻的理智思索,再将事物的美以及审美对象所引起的作家本人的美感通过文学作品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从而唤起读者的共鸣。济慈的《秋颂》便是这样的佳作。  相似文献   

10.
康德的先验美学强调美只涉及形式,不涉及概念,也无涉存在、内容及利害,它仅仅是对象的形式合于主体的想象力和理解力要求和谐活跃运动这一目的而引起人的愉快。正因为如此,一些研究康德美学的专家认为其先验美学是形式主义的。这种结论是对康德先验美学的误解甚至曲解。事实上,康德先验美学正是对形式主义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1.
意象美学认为,美在意象。但是严格说来,美与意象并非一回事。美是一种价值,它源于人对事物进行的趣味判断;而意象则是一种存在,它是事物对人而言的一种特殊的存在方式。意象并非美的本体,美并非只因意象产生。人对一个对象的鉴赏判断,或是针对于意象,或是针对于单纯的形式。所以,美学不能单纯将意象作为研究对象,还要积极对待日常生活中的审美问题。  相似文献   

12.
康德在其哲学体系中将判断力作为知性与理性的桥梁,《判断力批判》两大部分审美判断力批判与目的论判断力批判不可分割为这一主旨服务。而康德对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分析则体现了他对道德律令以及人作为最终目的的重视。在美的艺术中,康德力图将天才与鉴赏,自然美与艺术美进行统一与融合。  相似文献   

13.
牟宗三以"无向判断"来代替传统"反思判断"的翻译,其深意是试图和中国传统道家"道无"的智慧挂上钩,以便强调审美的"无相原则"比起康德立于"道有"思维背景上的"超越原则"要高明些。牟宗三不同意康德把"合目的性"应用于审美判断,认为出了"滑转"和"混漫"的纰漏,并指出康德的审美判断还是一个知识机能,并不能充当自然和自由的"桥梁",应该依中国人的道德形而上直贯下来。此外,康德用来说明审美的"超越原则"是一种"外离"而不是"内合"方法。基于对康德的第三批判的怀疑,牟宗三提出了要以中国传统"妙"、"慧"来改造康德的鉴赏判断,指出"审美判断既是妙感妙慧之品鉴",且是一种"无向判断"。因此,审美判断之超越原则应该就是"无相原则"。事实上,牟宗三是以"无相原则"去代替康德那个只在"分别说"层次上的"超越原则",并主张"分别说"里的美相还要到"合一说"里给"化掉",这样才能达到即真即善即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14.
康德审美判断第三契机中把"美是无目的合目的性形式"作为形式美的核心观点,从而把审美形式与以质料为目的的快适和以概念为目的的完善性区别开来。最后将无目的合目的性形式美与人紧密相连。康德的形式美论与传统形式美不同,对形式与内容、物与人等关系作了比较辩证的阐明,给美学注入了一种人性美的色彩。  相似文献   

15.
康德着意在自然与自由之间建立一座桥梁,他在其美学著作中关于共通感的论述为此一目的铺平了道路。共通感是鉴赏判断力所预设的必然性条件,这为理解美是怎样的开拓了根本的视域和全新的思路。共通感使得人在审美的历程之中感受到人与物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美的存在。但共通感只是为审美提供了可能,审美仍是一个艰辛的历程。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审美理论的主要来源是德国古典美学,其中康德和席勒最为重要.关于美,康德提出了"美的理想"说,认为理想的美是合主观规律(审美的规范观念)与合他律目的(理性观念即道德)的统一;席勒的观点正好相反,他认为美是"技巧中的自然",即美的对象是合客观规律(技巧或技艺性)与合自律目的(自然或称本性)的统一.二者的观点都良莠互现,马克思汲取了前二者理论的有价值部分,认为美是合种的尺度(客观规律)与合内在的尺度(自律与他律目的)的统一.这样,马克思就科学地解决了德国古典美学所遗留下来的"审美与自由"之历史谜题.  相似文献   

17.
在康德美学第三契机中,实际上提出了两种意义上的"形式"概念。第一种意义上的"形式"概念是指审美对象的合目的性是"从形式上"(der Form nach)来看的,即就纯粹鉴赏判断中认识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而言的;第二种意义上的"形式"概念是指自由的想像力对感觉杂多的一种创造性结合,通过这种结合感觉杂多就仿佛是被按照某种"规则"联结起来了。  相似文献   

18.
从《判断力批判》的整体结构出发,探讨了康德艺术观的基本问题,指出:康德哲学的核心是人的问题,作为解决审美问题的判断力批判是从纯粹理性到实践理性过渡的桥梁。《判断力批判》从对审美的先天条件探讨引出艺术问题即审美创造的探讨。康德从分析艺术的本质入手,提出了艺术的自由原则和创造原则,并通过对美的艺术的论述,指出了天才的本质特征,进而确立了想像力在艺术创造中的基础地位。康德的这一艺术理论,对西方艺术观跳出古典的模仿说向近代浪漫艺术和现代艺术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论康德审美的四个契机理论及二、四契机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审美判断四个契机的观点,是他四项知性范围学说在审美判断力评判中的运用,这主要是出于他先验哲学建筑术的需要。审美判断与知性判断的差异,就使得审美判断四个契机的内容本身便与知性判断四个契机中“量”的分析相矛盾。康德对四个契机的论述虽有精辟之处,但这四个契机本身并不能构成审美判断力评判的完整体系。其中,第一个契机是对“鉴赏”下定义,二、三、四三个契机是对“美”下定义。崇高作为一种依存美,虽与优美不同而且用到了知性范畴体系中“数学的”和“力学的”范围划分,但依然是形式上的。审美判断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是主观的。在主观的层面上,在康德设定的共通感方面,二、四两个契机是一致的和互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