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电影是一门年轻而又极富魁力的艺术,它的历史虽只百年,但已是艺术大家族中得天独厚的“宠儿”。它不仅以巨大的魔力吸引着最广大的观众,而且还闯入高等学府的教学领域,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在高校开设电影艺术选修课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电影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认识电影的特性,掌握电影艺术的一系列知识与理论,增强对电影的读解能力和鉴赏水平,学会用“电影的眼睛”、电影的思维而不是文学的、戏剧的或其他别的什么眼光和思维去观照电影。一、电影艺术选修课的特点电影艺术自身的特点,决定了电影艺术选修课的特点,概括起来,有以下几…  相似文献   

2.
中国早期影坛主要出现了五种电影思潮,即“教化”思潮、“为人生”思潮、“娱乐”思潮以及“为艺术”思潮、“革命”思潮。这是中国早期电影家、影评人和观众,对于电影与社会人生的关系,对于电影的审美特性、艺术表现、美学价值等的思考和探讨,体现出当时中国人对于电影的不同理解、阐释和认知。这些电影思潮伴随着中国早期电影的发展,而又在或相同或矛盾的“合力”推动下,初步建构了“中国现代民族电影”观念。  相似文献   

3.
一、电影技术。电影技术的发明和创新,使电影创作者能更清楚地认识电影的特性,从而为发展电影艺术开辟途径。在音响方面,有声电影的兴起,使电影的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电影不仅仅是视觉艺术,而且成了视听艺术,这就为电影的表现提供了巨大的潜力。剪辑技术已成为当今电影创作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剪辑从最初的“分切”到用来“表现观念”,实质上使电影观念有了新的变化。因为简单地“分切”只是电影的一般制作过程,而用来表现观念的剪辑则是艺术的制作过程,电影创作者当然注意后者。电影观念在新的剪辑  相似文献   

4.
建筑和电影原本是截然不同的两门艺术。但建筑美学及电影美学的发展,却揭示了两者诸多的共同点,如共同追求表“情”性及表“意”性的美学主题;具有共同的美学特征等等,这就象在建筑及电影这两门艺术间架起了一座“美的桥梁”,使两门艺术在理论及创作方法上可以相互借鉴。本文侧重于论述建筑利用电影创作技巧、画面造型、色彩及光造型手法在建筑中的运用等,从而使建筑设计产生由“三维空间”进入四维空间”的重大观念性变革。  相似文献   

5.
全方位吸收国内外电影理论的精华,建构自己的理论框架,对电影艺术的特质、自身元素作深层考察的专著较为罕见。近读南京大学周安华教授主编的《电影艺术理论》,为之一振,觉得电影艺术本体的研究和学术探究的气息非常浓厚。全书共1 2章,3 8万字,分为上中下3篇,在论述层次上,上篇“电影的本质”,主要从电影艺术的观念、物质基础、特征上发掘电影作为艺术的品格;中篇“电影的创造”,立足于电影表达的媒介(影像和声音)、电影的时空特点、电影再现和表现的表述逻辑、剧作、表演、导演、摄影等诸多方面的分析,阐述电影艺术特征创生的过程、路径和…  相似文献   

6.
在电影发展史上,蒙太奇的地位变化是有目共睹、发人深省的。早期的电影理论把蒙太奇看成电影的美学基础,俄罗斯导演库里肖夫说过:“蒙太奇是电影艺术的实质。”①他的学生,苏联著名导演和电影理论家普多夫金也认为:“蒙太奇是一种基本的创作力量,由于这种力量,那些没有生命的照片(分散的镜头)才被巧妙地组织成为活的电影形式。”②本世纪二十年代,随着《战舰波将金号》、《母亲》等电影片的一举成功,人们普遍接受了把蒙太奇作为电影艺术的基础、特性、形象本性和时空结构的基本观念。后来,随着电影艺术  相似文献   

7.
电影拥有最多的接受者,是其它任何一种艺术形式所无法企及的,这早已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因此,列宁说:“电影对我们来说是最重要的。”电影怎样才能为人们充分认识、理解并被感染呢?电影需要审美。电影只有在人们的审美过程中才能呈现最大的艺术值,因此电影审美的研究对指导电影艺术创作是十分必要的。 (一)艺术整体观念的概念应该再次重申,尤其是在电影艺术中。  相似文献   

8.
 在台湾电影发展史上,20世纪80年代初掀起的台湾新电影运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与同一时期先后发生的香港新电影运动和大陆新电影运动交相辉映,汇聚成了中国电影创作发展的新浪潮。在此期间,相继出现了一批创新意识和个性风格较鲜明,艺术质量和美学品位颇高的优秀影片,既让世界影坛刮目相看,也让更多的域外观众了解和领略了中国电影的美学风貌。虽然当下台湾电影和大陆电影、香港电影在生态环境及创作、产业和市场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当年新电影运动所体现的艺术创新精神,以及电影艺术家对社会现实和近现代历史的关注与批判精神等,仍然值得积极倡导和大力弘扬。因此,重新回顾、反思这一艺术创新运动,探讨其意义和价值,总结其经验和教训,并从中获得一些新的启示,无论是对推动中国电影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健康有序的发展,还是对重写中国电影发展史,都是十分重要和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百年中国电影发展的民族化、现代化以及与其他艺术间的互动关系一直是影响其艺术审美走向的关键因素。20世纪20年代,现代戏剧家规模化地进入电影领域,为早期电影走进艺术、建构艺术品格、丰富艺术表现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戏剧与电影的互鉴发展中,中国早期电影利用民国政府架构中的省域以下宣传系统的缺如拓展了其生发的空间,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现代性”元素让舶来艺术有了被本土受众接纳的基础,“影戏”(电影)更是借戏剧之“戏”完成了“作为艺术”的身份转变。以上三个“影响源”促发了中国电影的发展观念变革,为中国电影走向建构现代民族影像的目的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0.
在电影工业理念下的邵氏黄梅调电影,尝试了走现代性格的戏曲电影之途,为传统艺术在现代艺术中的转换作了有益的实验。邵氏黄梅调电影的艺术特征首先反映在银幕结构上是以主唱段分割的唱段式结构;第二是它的通俗流传,因为其黄梅曲调好听易唱;第三是它的写实风格,体现在写实时空与写实动作造型两方面。虽然邵氏黄梅调电影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戏曲”,但邵氏黄梅调电影自身的艺术“空间”,却给了我们“创新”的可能,它都显示了人们对艺术概念的重新思考——一种建筑在电影基础上的,以大众的市场思考为主的“以戏就影”的黄梅调电影。  相似文献   

11.
电影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语言。电影修辞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电影导演的主体意识和审美品位,彰显电影导演的风格。英国导演史蒂芬·戴德利虽然至今只有四部电影长片,但每部影片都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奖以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提名,足见其导演功力的深厚。借助史蒂芬·戴德利的影片,从电影的主体、画面和声音等方面对隐喻、色彩渲染、声音暗示等手法的运用,来分析电影的修辞手法。  相似文献   

12.
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中,电影是最年轻而发展最为迅速的一种艺术样式。比电影更为年轻的电影文学,是在电影全面综合其它姐妹艺术元素的同时,在电影科技不断进步、电影艺术形式日臻成熟完善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新兴文学样式。电影文学是“继抒情文学、叙事文学、戏剧文学等传统文学类型之后出现的又一种文学类型,兼有电影与文学的双重特性,并在二者交互渗透中将文学的叙事因素与电影的造型因素有机地融汇为一,其具体的书面形式  相似文献   

13.
继《试论叙事对子电影艺术的木体论意义》(上)对电影艺术发展史的考证之后,本文由电影影家的记录性、运动性和电影艺术的商品性、群众性,推论叙事对于电影艺术的本体论意义。并考查所谓的电影新观念,以进一步论证此观点。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中国原创交响性电影音乐的创作,在借鉴经典好莱坞电影音乐表现手法的基础上起步,在如何融入民族性内核,以民族化的音乐元素激发共同体情感认同的思考中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音乐发展之路。中国原创交响性电影音乐在“摇篮时期”表现出对经典好莱坞电影音乐在形式与技巧方面的回应。进入“十七年”时期,民族性表达的创作手法以融入民族音乐元素为特点,并发展出具有中国艺术精神的音画关系。到“新时期”,民族性表达展现出丰富的艺术个性和创新性,展示出多元化的趋势。这三个时期共同揭示了中国原创交响性电影音乐在审美取向、创作手法和音乐功能定位等艺术理念中,民族性观念的发展与实践成果。  相似文献   

15.
在市场化、产业化时代,电影艺术越来越面临着利益的诱惑和大众娱乐消费需要的引导,许多电影产品只是迎合和追逐观众的口味和票房收入的飚升,却忽视了其真正的提升大众审美品位的内涵,因此电影产业界必须精心策划,尽可能制作出高品质、艺术化的电影产品。  相似文献   

16.
戏曲电影是一种用戏曲式的影像动作叙事的艺术。舞台表演的镜头剪辑,唱、念、做、打的镜头特写和绝技表演的镜头奇观,是戏曲电影叙事的三大特殊修辞。戏曲舞台分场连接的镜头化、戏曲动作冲突连缀的镜头化和戏曲虚拟时空转换的镜头化,构建的舞台表演的镜头剪辑,是戏曲电影生成的最基本文法,也是戏曲电影获得的戏曲性和电影性的双重叙事意义。而作为唱、念、做、打的镜头特写,则强化了戏曲程式表演的表现,放大了戏曲程式表演细部,锁定了戏曲程式表演的所指,从戏曲程式表演的功能、魅力和想象上,赋予了戏曲电影的“戏曲性”一种新的维度表达。对于电影的奇观镜头,戏曲电影作为一种新的电影类型,在自身的衍变过程中,从戏曲表演特有的“绝技”镜头奇观、“虚幻”场景奇观到“子弹”虚拟奇观,展现了技术对这种电影类型的巨大作用。戏曲艺术的叙事修辞与电影镜头的叙事修辞的相融,产生了丰富的效果,并构成了戏曲电影最具有功效和审美意义的叙事修辞。历史经验说明,戏曲与电影的结合,既是不同的艺术类型之间的结合,也是艺术类型适应社会及自身生存的一种方法和途经。在这种意义上说,戏曲电影既是艺术自身的变革,也是艺术适应社会的变革。将电影的叙事修辞完美地运用在具有特殊民族风格的戏曲叙事上,在坚持戏曲叙事修辞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挥电影作为工业的现代叙事品格,是戏曲电影必须走通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关于电影观念的讨论,引起了广大电影艺术家和理论家的浓厚兴趣。现将一九八四年发表的部分探讨电影观念的较有代表性的观点综述如下: 关于电影观念这一概念的探讨。谢飞在《电影观念我见》(《电影艺术》1984年第12期)中认为:当前,我们对电影观念及其发展(即所谓“新观念”)的讨论都是从艺术角度出发的。从这方面来认识电影观念,我以为应该包括这样三个层次,即艺术思想,艺术內容,艺术技巧。它们既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又有主有次,层层制约。对  相似文献   

18.
经典理论中的电影语言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让·米特里认为:影像具有“符号”功能。影像按照一定的规则结构为画面时,可以被理解为语言学意义的符号,它使电影成为语言,这种语言可以成为艺术。其实,在经典电影理论的整个进程中,语言问题始终贯穿其中。电影艺术的历史可以说就是电影艺术不断发展、变化、完善的语言史。对电影语言的研究可以说是整个电影艺术研究工作的起点。因此,电影语言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拟对经典电影理论时期的语言问题及其影响作出简要的梳理和总结。  相似文献   

19.
发端于十九世纪末的人类学电影肇始于“文化救险”和保护文化“活化石”的目的,后来同应用人类学一起,服务于人类学和文化研究的各个领域,为人类学和比较文化思想的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人类学电影滥觞于法国,后流行于欧洲,在美国最后成熟并获极大发展。人类学电影不仅是学术电影,而且影响到了艺术影片,商业影片甚至故事影片的内容与风格。不论对人类学理论的发展和电影理论的发展,它都有着无可比拟的推动力和影响。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文化乃至政治的全球化同样成为时代的必然。我国电影最早主动回应全球化的,正是以张艺谋、陈凯歌为代表的第五代。进入新世纪后,第五代电影更从看与思并重的“双轮革命”,迅速演变为“好看”压倒“好思”的独轮旋转,他们的影片不复当年的主题、立意,也日渐远离了政治和道义责任。第五代电影退出“前锋”甘做“后卫”固然也无可厚非,但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不能没有脊梁和灵魂。认可电影的商品价值并不意味着文化责任的消解,走向世界也并不表示就可以丢弃自己的根。而同样进行着电影国际化探索的台湾导演李安,则为人们提供了更为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