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民是城镇化的主体,搞好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升职业农民素质,是提升城镇化质量的根本和关键。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由于职业农民具有进城与留村两个去向,职业农民教育具有二重性特征,因此,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应该包括对进城农民的职业教育和留村农民的职业教育双重任务。其中,进城职业农民教育需要在以下五个方面构筑教育体系:教育观念的创新、教育资金的投入、教育平台的建设、教育内容的设置和教育管理的强化;而留村职业农民的培育则应从以下方面入手:完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农业协会和农业合作组织的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和立法力度、提高各级政府对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投入力度。  相似文献   

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实现持续农业、生态农业、数字化农业、工厂化农业的战略目标,需要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承载。农民素质决定建设新农村的速度和质量,“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必由之路.而且时不我待、刻不容缓。“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提高农民素质的根本出路在于教育、培训、引导、示范和农民自我修养、自我提高。唯有如此,才能夯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华 《理论界》2007,(9):47-48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主要体现在学习、安全、心理、道德、生活等方面,这一问题已经影响到新农村建设:它对儿童自身命运、对新型农民的素质有着重要影响,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与社会和谐,涉及教育平等权、城乡两极分化、贫富差距拉大、“三农”问题等热点话题。  相似文献   

4.
1949-1966年是中国社会主义新型国家建构的关键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新型国家建构的题中应有之义,为新型国家建构提供思想基础。同时,农民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客观需要,党以农民教育的形式,用马克思主义规训和改造农民,实现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去推动化大众,才能将其改造成为新型国家建设的依靠力量,实现了新型国家建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农民教育相统一。由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中国农民的独特性,不仅在理论层面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理论依据,而且在实践层面开展对农民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结合农民实际和乡土文化,在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和话语表达等方面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了农民对社会主义新型国家的认同。  相似文献   

5.
整体地、有效地提高农民素质,是一项艰苦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谁是这一工程的行为主体呢?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农民在生产活动的实践中,素质总在不断提高的,但是提出“提高农民素质”这一命题,本身就是指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手段来促进农民素质的提高,而不是仅靠农民自身的缓慢积累,所以这一工程的行为主体不是农民自身。“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有人认为,提高农民素质主要是教育部门,是农业科技推广部门,但他们只是社会的一个部门或一个行业,作为执行者,可以具体完成提高农民素质的某一方面的具体任务,但不能担当这一巨大工…  相似文献   

6.
培育职业化新型农民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迫切需要,由于我国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市场意识淡薄等原因影响,培育新型农民将会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主要可通过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和转移劳动力、营造环境、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途径培育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7.
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是我们党新时期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基础性工程,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全局。要确保这一活动深入开展,取得实效,必须立足实际,自始至终,做到“三实”。  相似文献   

8.
新型职业农民专业化发展是弥补集生产、技术、经营、管理为一体的复合型、创新型乡村振兴人才不足的重要方式。为有效提振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民族地区新型职业农民专业化发展新功能,应在规避概念同构、逻辑路线、评判标准等建构依赖沉疴的基础上,创新职业农民专业化发展路径,走“三动”“三双”“三到”“三防”型路径重构之路,培养更多助推民族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专业化人才。  相似文献   

9.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关系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完善和推行;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是凝聚人心的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因此,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因地制宜,科学发展,进一步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工作。  相似文献   

10.
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在于农民素质的提高.建立以国家财政为支撑,发达地区结合农民教育项目进行配套的国家农民教育基金是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的现实选择.国家农民教育基金是专门用于对具备一定基础知识的农民传授农业专业知识、培训专业技能等农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的专项资金.其性质是以政府为主体的非法人机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  相似文献   

11.
研究落实中央军委关于抓好人才战略工程的重要指示,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新型军事人才,是中国特色军事变革赋予军事教育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军事教育必须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着眼“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新要求,在人才培养的思路、目标和方式上实现“三个转变”。  相似文献   

12.
1234610工程     
“12 346 10”工作思路是中共广西区第七届六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的基本精神的概括。“1”就是把农业摆在国民经济的第一位 ;“2”就是农民人均纯收入今后 5年每年增加 2 0 0元以上 ;“3”是土地承包期再延长 30年 ;“4”是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本世纪末达到 40 %以上 ;“6”是实施 6大基础工程(即绿色工程、种子工程、流通工程、“三田”(吨粮田、吨糖田、万元田 )建设工程、教育培训工程、社会稳定工程 ) ;“10”是抓 10项工作 (即 1.调整和优化…  相似文献   

13.
新型农业现代化最根本的是农民的现代化,要求农民具有一定的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然而,目前农民的职业素质还未达到新型农业现代化的要求。要切实加强基础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突出教育重点,明确教育内容,注重教育实效;发挥农业广播学校在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相关部门通力合作,保证农民教育的系统性;建立健全保障农村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机制。  相似文献   

14.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素质问题。广大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其综合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历史任务的完成。因此,如何培养造就高素质新型农民队伍,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一、培育新型农民的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相似文献   

15.
民族地区必须要扎实抓好教育培训这个新型农民队伍建设的当务之急,抓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这个新型农民队伍建设的源头,抓好双语教学这个新型农民队伍建设的突破口,抓好建设高素质农村基础教育师资队伍这个新型农民队伍建设的核心。  相似文献   

1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在不以牺牲农民利益为前提,农民直接就能与市场经济、社会化生产接轨。农民与工业革命之间是一种彼此适应、相互提高的新型关系。这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基础。成都市蒲江“土地整理”经验是建设社会主义新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高等工程教育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七大强调“要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并提出了明确的奋斗目标。新的历史起点,为高等工程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提出更高要求。高等工程教育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明确发展目标、遵循教育规律、优化制度环境,围绕提高质量这个核心,坚持内涵式发展、特色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农民收入水平与受教育状况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收入水平与受教育状况密切相关。目前我国农民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因此,为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应提高农民受教育程度,加强农村教育,改善农民受教育状况。  相似文献   

1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培育新型农民,开展农村公民教育是培育新型农民的必由之路。当前,农村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特别是在建设新农村的形势下,为农村公民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公民教育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农民素质相对较低,公民意识严重缺失等因素的存在,使农村公民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20.
高校“青马工程”是社会转型期国家培养较高政治素养、较高理论和实践能力的优秀青年培养项目。而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青马工程”却面临着特色亮点不明显、实效针对性不强以及内涵建设不足等发展困境。上海大学“青马工程”不断创新育人途径,提倡多样化教育,以满足高校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的需求。多样化教育涵盖了传统文化教育、信仰教育、同伴教育等多种教育途径,为进一步提升高校“青马工程”的有效性提供了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