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1 毫秒
1.
瞿秋白早期文学批评与俄罗斯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瞿秋白的现实主义文学批评观念源自于俄罗斯文学的滋养 ,瞿秋白把俄罗斯现实主义精神与“文学为人生”的理念相结合 ,不断完善自己的现实主义美学观 ,为五四现实主义文学提供了理论支持 ,对瞿秋白早期文学批评观念的研究 ,是了解瞿秋白整个现实主义文学理论体系演进轨迹的不可缺少的环节。  相似文献   

2.
19世纪以前在世界文学中几乎是默默无闻的俄罗斯文学,从18世纪的最后一年起,开始了文学的"核爆炸":1799年诞生了她的文学和语言的创造者普希金;4年后,即1803年,又诞生另一位同样为俄罗斯文学赢得了世界性荣誉的诗人丘特切夫;此后,在大约20年的光景中,一长串光辉的名字--果戈理、莱蒙托夫、别林斯基、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又相继出现.正是这些光辉的名字,奠定了俄罗斯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第一流的位置".  相似文献   

3.
1930年代,瞿秋白在接受、传播俄罗斯文学时,将高尔基作为主要对象,这显露了他作为政治家与文学家的双重立场——强调特定历史时期文学的斗争性,又不忽略文学的审美性,而对高尔基的青睐,正体现了他力图兼顾二者的选择策略,正由于瞿秋白的译介、批评,高尔基成为当时革命文学现实化的新样板。  相似文献   

4.
在俄罗斯文学的影响下,瞿秋白的散文具有了深刻的忏悔意识,在散文集<饿乡纪程>、<赤都心史>和散文<多余的话>中他做了深刻的阶级自我、个性自我、政治自我的忏悔.忏悔意识使瞿秋白的散文显现真诚严肃的品格.  相似文献   

5.
瞿秋白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本文从现代旅外游记文学的开拓者,“红色丝绸之路”的开辟者、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创建者、文学大众化的最早倡议者、最早翻译介绍俄罗斯和苏联作家的优秀翻译者和最先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了鲁迅思想的发展等六个方面论述了瞿秋白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给人以新的提示和启迪。  相似文献   

6.
茅盾在“五四”前夕为探索十月革命的“动力”与“远因”,撰写了第一篇文学论文——《托尔斯泰与今日之俄罗斯》,直到晚年仍念念不忘托尔斯泰这位“天才的艺术家”(列宁语)对自己文学生涯所产生的重要影响而表示崇敬之情。茅盾与托尔斯泰——这两位属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阶级的现实主义大师,从文艺观到文学创作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本文试图就其中的一个侧面,探讨托尔斯泰对茅盾早期文学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托尔斯泰作为俄罗斯19世纪最出色的文坛巨匠之一,他所创作的作品,离不开他自身的宗教思想,在宗教对文学产生着影响的同时,文学也对宗教教义的传播起了推动作用。因为宗教和艺术本是一对孪生兄弟,宗教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性格特征,而托尔斯泰对宗教情有独钟,在自己的作品中宣扬宗教思想,或者借助于宗教教义塑造人物形象。本文从宗教思想、文学形象、爱情观以及托尔斯泰主义几个方面对他浑然天成的文学艺术风格进行了梳理与总结。  相似文献   

8.
文学的忧患意识,是作家对现实人生、社会现状的深邃思考,是历代进步作家对国家兴亡、人民苦难深切关怀的艺术表现。中国文人自古就有强烈的忧患意识,瞿秋白的忧患意识不仅仅是对中国文学传统的继承,更来自俄罗斯文学的影响。在俄罗斯文学作品中,表现的往往是忧世之思的大忧患,与其不同,瞿秋白散文集《饿乡纪程》中表现的是个人之忧的小忧患向忧世之思的大忧患的转化。  相似文献   

9.
托尔斯泰的城市书写是他对19世纪俄国现代性问题思考的文学表达,有着清晰的叙事策略和固定的隐含结构。在现代性问题日益成为文学研究重要视角的当下,城市书写和现代性思辨应当成为俄罗斯文学和托尔斯泰研究的新视角。以托尔斯泰小说的城市书写策略、隐含结构和关键词为典型文学案例来看,以19世纪俄国思想界对自身现代性建构的思辨与展望,也兼以此“镜像”为中国现代性提供一个观照和借鉴的角度。  相似文献   

10.
"多余的人"作为一条明晰的主轴,贯穿瞿秋白一生的创作。瞿秋白的遗书《多余的话》,在瞿氏文章中有发展与演变。瞿秋白性格内具二律悖反特质的精神现象,为后来他所做的《多余的话》提供可相互佐证的基础。瞿秋白文章内存在多层次的自我符码与戏码。过往的瞿秋白研究虽亦谈论俄国文学对他的影响,但常偏重从中国文学文本、文化与政治角度出发来探讨,而忽略他对19世纪俄罗斯文艺遗产、苏联以及共产国际的认知与认同,以致无法呈现跨文化文本的发展与痕迹。本论文藉由爬梳评论,并综合分析中、俄、英、日四方之过往文献,追源溯本。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最主要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瞿秋白无论是早期赴苏联的考察和学习,还是在离开党的领导岗位之后介入左翼文艺运动,他对俄苏文学的译介和研究一以贯之。瞿秋白对俄苏文艺的译介和研究成就卓著,同时也不可避免烙下时代的痕迹,存在着一定的局限和偏颇。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现代文论史上一名杰出的文艺工作者,瞿秋白的文艺美学思想是基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艺观,并且借鉴了车尔尼雪夫斯基以及苏俄一些文艺革命家的文艺理论,结合中国当时的革命实际,在文艺大众化、文艺的意识形态功能以及文艺的实践理性等方面对中国的文艺发展现状进行了时代意义上的重新建构,为中国革命文艺的发展指明了道路,明确了方向,对革命文艺及其文学创作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对当下文艺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3.
王国维用“意境”“境界”等概念建构起自己的美学体系。他认为作为抒情文学的词作必须有作者的真情实感蕴藏于内,“真情”是“境界”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出于对“真情”的看重,王国维着力于对元剧的研究,从戏剧艺术的角度,他对元剧十分鄙视,但从文辞的角度,他对元剧十分欣赏。王国维称元曲为“活文学”,与元曲作者蕴于其中的“真情”有莫大关系。王国维对元曲的研究基本延续了治词的角度和观点,论曲仍以“真情”为首要标准。不同之处在于,“当行”也是他的“本色”观的组成部分,是其“本色”观比“意境”说在理论范围上更为广阔之处。相比较而言,吴梅的“本色”观亦注重“真情”,对作品的评论,他更多的是从排场角度分析、评价作品。对作品的用字,吴梅亦崇尚自然,同时又有所保留。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屈苏叠音词在创造意境、描绘性状、描摹声音、叙述真挚深沉的情感、形成诗章的韵律美和修辞美等方面的比较,可以得出结论:屈原为中国文学之圣人,而苏轼则算是文学大家。  相似文献   

15.
张九龄晚年被贬荆州,既是其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亦为其创作的转折点。虽"惟文史自娱",有孟浩然、裴迪、李泌等与之诗酒唱和,但毕竟为放逐之臣,身历楚境,直接感受到荆楚文化氛围,深受屈原的影响是其必然。综观张九龄的作品,其中充满了一种达观、超然的精神,这与他少年聪慧,潜心学植,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不无关系。"九龄风度"是"并庄屈之以为心"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6.
新发现的高璩墓志是晚唐重要文人墓志。志主高璩为唐初开国功臣高士廉裔孙,中晚唐名臣高元裕之子,官至宰相。高璩墓志与近年出土的十余方高氏家族墓志、神道碑相印证,可以厘清高士廉一支的家族世系,勾勒高氏家族在唐代政治与文学舞台上的传承演变情况。高氏一族受初唐政治风波影响,一度沉沦下僚,至中晚唐高元裕、高少逸、高璩,凭借出色的文学才能及强有力的政治援引重返权力中心,体现出唐代士族在维持家族文化传统的同时,通过自我调整来适应政治环境的一面。墓志撰者为晚唐宰相刘邺,书者裴璩位至重要方镇节度使,都是兼具政治家与文学家身份的重要人物。以高璩墓志为中心,可以综合考察高璩家族与刘邺、裴璩仕宦经历的关系,挖掘科举及第、入幕经历、翰林供职、政治奥援等因素在中晚唐文人仕途升迁中的作用,从而揭示中晚唐政治与文学研究的一些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瞿秋白是从儒家经典世界走向现代马列文论建构的文艺理论家。从社会功利角度观照文艺始终是其基本原则。在接受共产主义革命信仰之后,瞿秋白的古典文艺思想在实用主义主旨上迅速与革命事业的需要联系起来,成为“最清醒的现实主义”,而这在以阶级来划分立场的时代最终只能成为中国现代文艺思想史上的中间物。  相似文献   

18.
瞿秋白在 1 931年 1月党的六届四中全会上被解除中央领导职务后 ,积极投身于当时兴起的左翼文化活动。他从理论的高度引导了这场运动 ,不仅建立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而且在文艺大众化及文艺批评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