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1年2月8日晚8时50分,在台湾省台中市中国医药学院附设医院的病床上,跨越三个世纪的陈立夫合上双眼,走完了102年的人生之旅。 陈立夫,名祖燕,字立夫,1900年9月6日(农历七月廿七日)生于浙江吴兴(今湖州市)。父亲陈其业,字勤士,母亲何太夫人。陈立夫在家中同胞中排行第五,在兄弟中为次男。 艰难求学 1913年,陈立夫考入南洋路矿学校,成绩一直很优秀,平均都在95分以上,数学成绩尤其拔尖,经常都是满分。1917年,陈立夫从南洋路矿学校毕业后,报考  相似文献   

2.
张伟 《21世纪》2010,(7):48-49
在追随蒋介石的众多显赫人物之中,陈立夫和陈果夫兄弟与蒋介石渊源颇深。陈氏兄弟的二叔陈其美与小他9岁的蒋介石是结拜兄弟,陈家的第二辈人习惯称蒋介石为“蒋三叔”。陈氏兄弟后来一道进入国民党权力中枢,掌握人事和组织,成为那个时期最有名的一对兄弟,素有“蒋家天下陈家党”的说法。然而,  相似文献   

3.
张清华 《社区》2003,(19):49-49
1990年8月27日晚,美国纽约一家饭店灯火辉煌,陈立夫先生及夫人孙禄卿女士九十双寿庆祝宴会热闹非凡。来自美国各地的政大校友,亲朋故交、华侨团体负责人和国民党元老纷纷前来祝贺。陈立夫先生精神焕发,笑容可掬,他微弓着身子向所有来宾行礼致谢,然后在一片掌声之  相似文献   

4.
周兵 《可乐》2010,(6):77-77
1949年12月9日,成都新津机场,国民党当局一批“政府官员”——“行政院院长”阎锡山、“行政院副院长”朱家骅、“秘书长”贾景德、“政务委员”陈立夫,以及“教育部部长”杭立武,即将从这里撤离大陆,前往台湾。  相似文献   

5.
很难确切界定陈忱的身份,制片人、导演、演员、歌手、文化产业经营者,每个身份都是他,却又不全是他。对於陈忱来说,刚刚度过不久的而立之年丰盈得令他几乎瘁不及防:买了房有了车,结了婚,生了子,最让他感到欣慰的是卧薪尝胆5年之久制作的60集大型电视系列专题片《中国书画名家》正陆续摄制完成并获得广泛关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二老兼得,令他名利双收。年届98岁高龄的陈立夫先生近日特地从台湾致函於他,并亲笔题写“中国书画缘”相赠;此外,与广电总局总编室、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军事历史博物馆等单位合作摄制的电视系列片…  相似文献   

6.
神州时空     
今年6月,本刊致信陈立夫先生,请他就如何办好刊物给以指教,并希望惠赐大作。时隔仅一月,陈老先生就寄来墨宝,为本刊题写了刊名(如图)。陈老先生以96岁高龄,亲赐墨宝,盛情可敬。我们向陈老先生表示衷心感谢。  相似文献   

7.
正国民党元老陈立夫一生跨越3个世纪享寿101岁。他每天五点半起床后先沐浴再用餐,然后散步五百到一千步,还坚持按摩健身,数十年如一日。他的48字养生真诀:养身在动,养心在静;饮食有节,起居有时;物熟始食,水沸始饮;多食果菜,少食肉类;头部宜冷,足部宜暖;知足常乐,无求常安。陈曾说,他的身体并不特别强壮,自58岁起,即患糖尿病,亦曾因胆结石及膀胱结石,动过外科手术,其他的病亦曾生过,今居然能活到100岁,后天的保养是长  相似文献   

8.
险被蛇咬水淹,妻儿不告而别,亏损一增再增,矢志不渝;连出两本楹联集,胡绳、陈立夫、陈香梅题词,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了却心愿。  相似文献   

9.
引言一九四二年,中山大学教授罗香林在重庆出版《国父家世源流考》,该书否定孙中山祖先在明代从东莞迁来香山的成说,提出孙氏十二世祖孙连(琏)昌于清初始从紫金经增城辗转移居香山的论点。罗先生是一位颇有名气的学者,该书出版后又得到蒋介石、于右任、张继题署,孙科、邹鲁、吴铁城、陈立夫作序,这就使罗先生的论点添上  相似文献   

10.
钱琦 《社区》2014,(1):55-55
12岁、24岁、36岁……中国人好像历来对本命年都有一种焦虑和恐慌,觉得这是“槛儿年”,会有不吉利的事发生。所谓的本命年,就是十二年一遇的农历属相所在的年份,老百姓又称它为属相年。像明年是马年,属相是马的人明年就是他的本命年。很多年以来,人们都有这样一个观念,本命年是人命运的一个“坎儿”,这一年命犯太岁,多小人作祟,人的运气会很不好。  相似文献   

11.
国民党右派集团歪曲孙中山哲学,建立唯心主义哲学,在历史过程上,大致经过三个阶段:一是一战时期戴季陶歪曲孙中山的民生史观,建立起了唯心主义的“民生哲学”,二是二战时期陈立夫歪曲孙中山的进化论唯物主义自然观,建立起了神秘主义的“唯生哲学”;三是抗战时期蒋介石歪曲孙中山的知行学说,建立起了先验主义的“力行哲学。”一九二五年三月,孙中山逝世,国民党立即呈现分裂局面。其中的右翼集团,在政治上预谋纂夺党权、叛变革命的同时,在理论上也开始了歪曲孙中山学说的活动。这主要表现在老右派分子戴季陶于孙中  相似文献   

12.
摘要: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之后,华北大部分地区相继沦陷,沦陷区内的学生被迫流亡。面对大量的流亡学生,陈立夫一 方面有感于学生生活的不易,出于为抗战培养人才的目的,资助流亡学生;另一方面也出于与中共争夺青年学生为国民党服务 的心理,采取了贷金制度,资助学生完成学业。贷金制度自施行后几经波折,在1943年由于物价飞涨等原因,被迫取消,实行 了公费制。贷金制度施行之后,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很多学生受益于贷金制度,顺利完成了学业。同时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 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想起734年     
历史上,最重要的年代有时最容易被遗忘。我要说的是公元734年。这一年,李白34岁,正是盛年,刚结婚,却又走了很多地方。王维大概也是34岁。杜甫年轻一点,这年23岁,也在各地游历。世界级的大师金都年轻在一时、一处,今天想来还让人倾心。  相似文献   

14.
妈妈的脊梁     
余平 《百姓生活》2010,(6):25-25
妈妈生于1930年,16岁做人妻,18岁为人母,48岁丧夫。 1958年,对于我们家来说是灾难的一年。那年,被打成“右派”后的爸爸失去了工作。一家人被迫从城市下放到一个偏僻的山村里。当时,全家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为了填饱6个子女的肚子,妈妈只好到地里挖野菜。1958年夏天,7岁的三哥因为饥饿难耐,在独自觅食时误吃鼠药中毒身亡。屋漏偏遭连阴雨,当年秋天,5岁的四哥又不慎在奔跑中坠井溺死。一年当中痛失两个爱子,爸爸因此一病卧床不起,妈妈不仅要照顾一家大小的饮食起居,还要护理病中的爸爸。  相似文献   

15.
刘心武 《社区》2009,(5):29-29
“最疼我”的是母亲 从1950年到1959年,我8岁到17岁。那时父亲在北京的一个国家机关工作,除了星期天和节假日,他都是早出晚归。家里就我和母亲两人。  相似文献   

16.
1908年11月,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死去。一对母子,两个政敌,一个是38岁的盛年,一个是78岁的老者,他们的死,相隔不到20小时,这仅仅是历史的巧合吗?  相似文献   

17.
苏东 《百姓生活》2012,(7):67-67
我的父母都是部队南下干部。1949年春,父亲17岁时从山西逃壮丁来到北京参加了解放军。入伍后,他在部队担任过文书、连队指导员。部队南下后驻扎在广东省汕头市。母亲是黑龙江省哈尔滨人,19岁入伍,到部队文工团,后来随军南下,转业到汕头市人民广播电台当播音员。母亲在广播电台工作时,经常要去部队采访,所以认识了父亲。他们1964年结婚,当时父亲32岁,母亲23岁,3年后有了我,后来又有了弟弟。“文革”前,父亲转业到地方工作。  相似文献   

18.
抗战时期西南联大三校共处,在与清华合作的格局下,北京大学在经费保障、治理体制以及学术研究等方面显现出种种不足。原有校内外北大派的支持系统因抗战造成的变局而瓦解,陈立夫代替王世杰执掌教育部,胡适出任驻美大使,使得校长蒋梦麟在校内外所获得的支持不增反减。中基会的资助到期,使得战时经费匮乏的北大雪上加霜,无法充分发展其研究事业。相对于清华的安定和发展,抗战时期的北大不进反退。蒋梦麟在抗战前以行政为主导的“校长治校”模式造成北大校内的上下悬隔。抗战时期校内同人对校长蒋梦麟寄予厚望,然而蒋梦麟的意兴阑珊与北大同人的切望之间存在巨大落差,使得双方隔膜日深,最终校内集矢于校长,导致蒋梦麟的下台。但蒋梦麟的去职并未造成北大的分裂和动荡,相反,既增高了蒋梦麟在北大的地位,又凝聚了北大的人心。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享年几何?至今是个谜。最早言者是沈约,他说陶公“时年六十有三”。由于陶渊明生年不详,后人又推测出52岁说、56岁说、59岁说、76岁说,等等。本文从《游斜川》诗入手,评述渊明享年五说。  相似文献   

20.
今年61岁的刘正顺,是贵州省安顺市幺铺镇方牛村农民。因为家境贫寒,他30岁才结婚。1983年5月,妻子生下了儿子刘于新,刘正顺觉得生活充满了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