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思想文化主要创造者的知识分子,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历史舞台上,扮演了"引领时代步伐先锋者的角色",李大钊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他由传统的"士"转化成具有现代意识的知识分子,从"自由漂浮者"转变为"民众的先驱者"的思想历程,他对知识分子社会身份的思考、定位与前途道路的选择,在一代知识分子中,具有典型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汉代知识分子处于封建皇权专制的大背景下,具有独特的个性。通过对《盐铁论》中"贤良文学"的解析,分析了汉代知识分子在皇权专制下的理想与抱负受到前所未有压制的社会现实,论述了汉代知识分子继承儒家传统,具有积极入世和以"道"自任的精神,阐释了汉代知识分子的政治理想和独特个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汉代知识分子处于封建皇权专制的大背景下,具有独特的个性.通过对《盐铁论》中"贤良文学"的解析,分析了汉代知识分子在皇权专制下的理想与抱负受到前所未有压制的社会现实,论述了汉代知识分子继承儒家传统,具有积极入世和以"道"自任的精神,阐释了汉代知识分子的政治理想和独特个性.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急速的社会世俗化过程中,世纪之交的知识分子原先赖以自我确认的那些神圣使命、悲壮意识、终极理想逐渐失去了意义.通过对长篇小说<桃李>的解读,指出中国知识分子在经济大潮中精神的迷失和使命感的失落,并分析导致知识分子价值迷失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读了《民国那些人》,重现北大老校长、老教授以及那一代知识分子的身影,再一次触摸、感觉那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北大的以及整个中国知识界的学术传统、精神传统,再一次倾听中国知识分子的"真声音",以便于我们更清醒、更真实地面对我们自己和今天北大与中国知识界的现实。没有生命承担的学术,谈不上真正的学术!有承担的学者、教授、知识分子,就自有一种精神,就是独立精神、自由精神与创造精神。"民国那些人"是有承担的一代学人,是有独立、自由、创造精神的一代知识分子,体现在这一代身上的"承担,独立,自由,创造"精神,也就是我们所要追寻的北大精神,所要倾听的北大真声音。今天的北大人,不仅有继承北大精神的责任,还有克服北大的历史积弊,成为既目光远大,又脚踏实地的更为健全的新一代北大人的使命:这都是"后死者"应有的历史承担。  相似文献   

6.
学界对“知识分子”的定义日趋纷繁,且呈现狭隘化趋势。其根源是对该词词源存在片面的理解。由此阐发的有着自恋之嫌的“知识分子”定义,将士大夫摈弃于这一群体之外。结合中国历史实际来看,将士大夫列入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之列,并无不妥。  相似文献   

7.
学界对“知识分子”的定义日趋纷繁,且呈现狭隘化趋势.其根源是对该词词源存在片面的理解.由此阐发的有着自恋之嫌的“知识分子”定义,将士大夫摈弃于这一群体之外.结合中国历史实际来看,将士大夫列入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之列,并无不妥.  相似文献   

8.
鲁迅与瞿秋白分属“五四的一代”和“大革命的一代”,他们具有类似的家庭背景及早年经历;在现代中国“革命”路径的选择中,鲁迅一生坚守文化批判和思想革命的入世向度,瞿秋白则由思想革命走向政治革命并为之献身;作为现代中国的两位杰出人物,鲁迅和瞿秋白的主体世界具有勃郁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精神特性,表现出“战士”气质和反思性特征,他们以各自的入世方式承负沉重的社会担当。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是以“士大夫”状态存在的 ,一身二任 :既为政治负责 ,又为文化考虑。随着近代社会的专业化 ,近代知识分子转型的历史任务之一即是与政治分离 ,回归文化本位。本文主要考察了近代中国的社会现状对这一过程的影响以及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角色认同”过程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思想转型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转型是将前近代时期士大夫的生命形态作为参照系的,该参照系的主要内容是士大夫在政治上的最高理想为充当帝师王佐,功名意识乃普遍的价值观念,经济观念核心是重农抑商,并进而形成文化优越感、保守拒变心态、"夷夏之辨"的世界观,且陷入空疏无用的"学问"之争中不能自拔,于社会民生毫无裨益。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思想转型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政治方面,带有悲剧、迷茫色彩的忧患意识;经济方面,以重科技发展实业为核心的经济意识;文化方面,中西地位反向互换的文化意识。这种作为一种质变过程同时更多地体现为量的累积的转型乃是一条痛苦而漫长的人生旅路。  相似文献   

11.
张竞生是 2 0世纪中国最早具有现代人口意识的先知。他以婚姻与人口生产为切入点 ,从世俗层面思考国民性改造的宏大题旨 ,从非常独特的角度表现出“五四”一代知识分子感时忧国的时代感和使命感。他的人口理论 ,为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提供了一份特殊的理论资源 ,虽有明显的乌托邦成分 ,却也是西方现代文明与中国人口文化和人口现状相结合的本土化产物 ,是中国现代文化思想史上一份值得珍视的精神遗产  相似文献   

12.
传统文化精神浸育下的中国知识分子形成了种种独具特色的精神本性和人格特质,当然也有其弱点和缺陷。这种本性和特质以及当今时代对优秀文化传承的迫切需求,使当代知识分子面临着不可推卸的弘扬与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重大使命。作为有所作为的中国的真正知识分子,应当继承和发扬历史上知识分子那种撼人心魄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古今中外的文化碰撞、交汇中正视传统与现代、中学与西学,以及传统文化自身的种种悖论,并在对文化悖论的反思中走向自觉,通过寻找有效的方法和路径,卓有成效地担当起文化传承的使命。  相似文献   

13.
从为学和处世两方面分析了孟二冬敬业与自得相结合、传统的淡泊名利与新型的淑世情怀相结合的精神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这种精神对传统文化的吸收与改造,以及对当代的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宋代"以儒立国"、"与士大夫治天下"的治国方略,使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利益与整个社会的利益从根本上取得了一致,从而大大激发了他们入仕参政的积极性,强化了他们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角色意识。然而由于宋代官僚机构臃肿庞大,冗官闲官增多,加之有宋一代反复起落的党争,所以在宋代,通过政治权力来实现治国平天下理想的士大夫并不多,他们中的大多数在为政的同时,又对学术文化表现出强烈的兴趣,许多人是亦政亦文亦学术,人生实践与社会角色呈现出多维的态势。宋代之所以能成为"郁郁乎文哉"的文化繁盛时代,与宋代士大夫这种多维的社会角色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5.
章培恒先生从年轻时起就接受马克思主义,一生服膺鲁迅的文艺思想。从贾植芳先生学习现代文学、外国文学和文学理论,接受五四精神的熏陶和现代知识分子的使命感;从朱东润先生学习古代文学和怀疑精神;从蒋天枢先生接受古代文史的基础训练,学习不曲学阿世、不人云亦云的精神。后来又汲取了日本汉学研究的成果和长处,从而在中国文学研究上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为人文科学领域里的一代大家,也成为复旦学术传统的优秀传人。  相似文献   

16.
在近代中国的救亡潮流中,地位跌落的知识分子在传道心态的支配下,利用现代报刊致力于"以道易世",兴起了"言论报国"的思潮。在这一社会思潮影响之下,胡适加入了《竞业旬报》,积极发表文章进行社会政治批判、文化批判和国民性批判,在现代思想的传播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这种把"以道易世"作为终极目标的"言论报国",也让参与其中的知识分子体验到无法承受之重的无奈,而且因为"道不同不相为谋"的传统,也导致当时的言论文章充满了"正义的火气"。  相似文献   

17.
近百年来,中国欲求国家富强与自由、民主、科学而不得,唐君毅认为主要罪过在于承担教育和提倡文化思想之知识分子身上。他认为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的"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主要有三大精神罪过:一是个人主义与师友之道沦丧,二是对待西学态度之怯弱与卑屈,三是缺乏一纯粹之科学精神。其根源是中国数千年儒学精神的陶养之丧失,因此,恢复儒学之反求诸己的精神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相互赦免其"精神罪过"之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18.
舒婷诗歌的文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舒婷的诗歌蕴含着浓重的传统文化精神。这种文化精神主要体现于她对坚守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文秉赋、具有传统文化意义的男性品格,如忧国忧民、建功立业、昂藏于世、不甘沉沦等阳刚内涵的表现与肯定;体现于她对男性中心社会给予的女性规范的自觉认同和对传统文化给予的女性性别角色与社会角色的趋同与反顾。  相似文献   

19.
小说<无名的裘德>中的淑是维多利亚时期新女性形象的典范.哈代对淑反对父权制的刻画显示了他鲜明的女性主义意识,但同时小说中男性观察视角和以男性为中心的叙述模式证明他也具有传统的父权思想.女性主义意识和父权思想共存是哈代对女性的矛盾态度的根源,因此他和他笔下的淑都注定无法从困境中解脱.  相似文献   

20.
穆旦以自我不断撕裂、不断质疑的受难者的写作方式,从一种内在的精神困境出发,窥破了现存文化的种种虚伪与神话,沉潜至更为深刻内在的思想探险与精神求索中,完成了一种痛苦艰难的转换,最终成为一个被苦难的血水所激醒的现代主义者.这种受难者的自审意识使他获得正视自我、直面生存的勇气和可贵的怀疑反思精神,突显出一代先觉者精深高贵的人格价值与文化意义.从知识分子自身建设来说,它标示了中国知识分子在现代化转型中理性的自觉与成熟以及思维的现代化趋向;从民族思想文化建设来说,它接续并深化了五四启蒙传统.作为九叶诗派"走得最远"的一位,穆旦诗以其负荷着民族苦难又坚守知识分子立场的双重受难形象,在悲怆的历史意味中蕴涵了深厚的文化力量与超前的人格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