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若干范畴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匈牙利哲学家卢卡奇在《历史和阶级意识,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文中简称《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范畴,其中最重要的是“总体性”,“物化”和‘阶级意识”。总体性是指总体对部分的优势性;物化指物的世界对人的世界的全面占有,从而使社会单面化、零碎化;阶级意识指一个阶级对自身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即阶级主体意识。这三个范畴密切相关。总体性体现的是全部事实的有机统一性,而物化破坏了人与物,人与社会及其自身的联系,因而破坏了总体性。要返回总体性,必须有阶级意识。卢卡奇这些理论范畴有着明确的指向性,即批判资本主义反总体性的物化世界,呼唤无产阶级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2.
卢卡奇认为西方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危机,强调解决这一危机的根本途径就是破除那种立足于近代理性主义方法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证化的做法,把以变革社会现实为目的的“总体性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基础,恢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价值功能,培育成熟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卢卡奇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原理作为方法论,系统论述了阶级意识的内涵、功能,揭示了资产阶级阶级意识的特点、内在矛盾和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特质,强调只有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才能真正把握历史发展的总体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基于这一认识,他提出了以“阶级意识理论”为核心的西方革命战略,并根据当时马克思主义阵营中关于革命策略的争论,提出了以“组织理论”为核心的西方革命策略,由此构成了其政治哲学的完整内容。不同于那种以政治社会与市民社会二分为基础,抽象探讨正义、自由和平等等主题的西方政治哲学,卢卡奇的政治哲学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的,追求无产阶级的自由全面发展等目的的解放政治学。卢卡奇的政治哲学无论是对于建构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政治哲学,还是对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卢卡奇的现代性批判以其物化理论为依据,以辩证法为总体研究方法,以资本主义物化关系为分析蓝本,以唤醒无产阶级的革命意识为扬弃物化的现象图径,是对马克思异化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卢卡奇对李凯尔特历史哲学的批判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历史客观性的基础方面,以人的活动反对文化价值;二是从方法论上,以总体方法反对个体方法;三是认为每一种方法与阶级存在密切相关,无产阶级超越资产阶级就是超越直接性,以具体的中介反对直接性。卢卡奇将方法与论点对立起来,仅仅推崇方法的做法使正统马克思主义走向了唯方法论。其次,卢卡奇从方法论上对李凯尔特历史哲学的批判,略显片面,缺乏全面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卢卡奇在批判中认识到了中介的重要性,这为中介的本体论转向奠定了基础。卢卡奇对李凯尔特历史哲学的批判既有得又有失,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  相似文献   

5.
〈历史与阶级意识〉是卢卡奇早年最重要的代表作,其中的阶级意识理论是其早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旨是批判第二国际的机械性、宿命论式的马克思主义,提出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及它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关系问题,为欧洲无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哲学基础.卢卡奇站在时代和历史的角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深刻分析和论述了阶级意识的内涵,讨论了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及其内在矛盾,强调了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重要意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  相似文献   

6.
“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最为鲜明地表达了卢卡奇的自然观。而学界就此认为卢卡奇“只见社会,不见自然”的观点蕴含着“以苏解马”的思维范式。只有回归《历史与阶级意识》论述自然概念的实际语境,才能破除这一“幻象”。青年卢卡奇视域中的自然概念具有三重意蕴,不仅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分裂和对立,也为工人解放指出了实践的路径。卢卡奇的自然观建立在其自然概念的地基上,对其自然观的探讨要深入到存在论根基。通过回应“自然还是社会”的哲学总问题与“自然辩证法还是历史辩证法”的具体问题,从总体性、过程性与目的性三个维度把握其自然观中辩证法主体思想的核心要义,目的在于正确理解卢卡奇对恩格斯的批判,并科学地得出马克思与恩格斯并不存在对立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总体范畴是卢卡奇重新建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点,作为哲学规定的总体性是研究社会历史和批判资本主义现实世界的科学方法,它所追求的是与社会历史的契合。从总体性的逻辑张力出发,卢卡奇深刻地批判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资本主义现实的非历史性特点,论证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合历史性和合目的性,这也正是卢卡奇总体性逻辑的必然归宿。  相似文献   

8.
卢卡奇对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研究影响深远。卢卡奇强调无产阶级意识的核心地位,威廉斯通过区分“现实意识”与“可能意识”突出文化的能动性;卢卡奇以总体性为方法审视社会历史进程,威廉斯借鉴总体性概念批判“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机械二分;卢卡奇将日常生活视为审美存在与发展的客观基础,威廉斯强调文学艺术是改造现实的物质力量。然而,威廉斯忽视了核心的政治经济学逻辑,也就疏离了卢卡奇所重视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  相似文献   

9.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卢卡奇不仅论述了他对马克思主义及其辩证法本质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理解,提供了他对历史与物化问题的解释,而且提出了无产阶级意识并推演出关于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文章以挖掘并揭示该书中革命推演的显性逻辑和隐形逻辑为主题,较深入地反思了卢卡奇革命理论的利弊得失,有助于我们更为切实和更为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卢卡奇在其代表作《历史和阶级意识》中的物质观及自然的几种含义,认为卢卡奇对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以及对无产阶级历史地位问题的探讨,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启发意义,但卢卡奇丢掉了自然的优先性,丢掉了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抛弃了马克思主义作为世界本原的物质观。  相似文献   

11.
将卢卡奇与施特劳斯之间的“对话”梳理出来,对于回应施特劳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卢卡奇将历史方法视为哲学的根本方法,这就势必导致对永恒事物的消解,对特殊处境的强调、对进步观念的信仰的历史主义.而历史主义在施特劳斯看来是一种相对主义,一种对文明拒斥的虚无主义;但卢卡奇认为,历史唯物主义虽然是一种相对主义,但并不具有虚无主义性质.施特劳斯认为历史唯物主义会导致一种虚无主义的结果,即只关注物质的生产和需求,忽视道德价值的末人社会;这实际上混淆了卢卡奇对阶级意识与阶级实际心理的区分,无产阶级意识必然包含道德.所以,共产主义社会并不注定是虚无主义的.  相似文献   

12.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卢卡奇和阿多诺都提出了总体性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自己的美学思想,但是总体这一概念在卢卡奇和阿多诺那里含义是截然不同的。卢卡奇把总体作为认识论、方法论,一种对人道主义的理想和向往。阿多诺借鉴了卢卡奇的总体概念,但真实的含义却是侵犯消灭差异性、个体性、非同一性的同一性。因此他反对总体性。但是二者在理论的指归上却是一致的,即反对异化的资本主义社会现实,不同的是前者的理论存在于遥远的乌托邦,后者的理论描述则植根于现实的苦难。  相似文献   

13.
[提要]匈牙利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与实践家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重新提出、讨论与归纳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总体”范畴。这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在方法论层面上非常重要的一个范畴。如果通过展开考察“总体”范畴的重要性、“时空”上的展开及其理论与实践的意义等方面,那将有助于深化和发展卢卡奇的理论,也同时有助于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考察“总体”范畴的现实意义就是针对形而上学化与意识形态化的各种资产阶级性质的“科学”和“社会科学”及其指导下的实践的普遍性和正当性提出质疑和批判,以及进而揭示出它们的虚假性。  相似文献   

14.
卢卡奇早期思想深受黑格尔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他对中介这一范畴的理解上。中介具有三种基本规定,它首先表现为与“直接性”相对应的认识方式。对直接性的拒绝,使借助中介认识现实的方法成为无产阶级的根本方法。中介作为发展过程中的环节,既是生成历史,又是历史总体本身。这些规定之间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5.
作为英国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阿拉斯代尔·麦金太尔对《历史与阶级意识》进行了“祛魅”式解读。他认为卢卡奇片面化解读了历史唯物主义,从而走上“理性意志论”的歧途,臆想出一种脱离具体革命实践的“理想的无产阶级”,产生了对无产阶级政党的“神化”幻觉。纠正麦金太尔对卢卡奇走向马克思实践哲学道路的认知偏差,就能明晰他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对马克思主义逐渐产生疏离感的真正原因,从而证明《历史与阶级意识》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创新性阐发,有助于对当下资本主义社会特征与发展趋势作出清醒的自主判断。  相似文献   

16.
在卢卡奇看来,阶级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它是在历史中形成并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力量。阶级意识指作为整体的阶级对本阶级的阶级地位、阶级利益、历史使命以及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性认识。通过对现实社会中各种阶级的历史考察,卢卡奇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阶级理论:小资产阶级和农民具有落后、保守性;资产阶级及其阶级意识具有虚假性与虚伪性;无产阶级及其阶级意识具有革命性与先进性。要想打破现实资本主义社会的束缚,实现人类的解放,必须依靠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阶级斗争主要表现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意识形态的斗争,阶级斗争成功的关键在于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7.
历史进程中的主体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卢卡奇通过对康德、黑格尔主体性思想的分析与批评,提出了自己关于主体性问题的观点,只有在历史现实进程中才能解决主客体统一的问题。又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分析得出了社会历史的主体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体现着主客体的同一。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结构抹杀了人的主体性,要恢复人的主体性首先要借助于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只要无产阶级意识到了自己的意识,就能变革现实的实践。诚然卢卡奇有夸大主体性的倾向,他对主体性的关注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相似文献   

18.
回望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百年发展历程,卢卡奇突破实证主义意识形态束缚,走向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求索为我们昭示了创新发展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可能。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衰颓,卢卡奇试图以浪漫主义的理论姿态介入以至实现批判性的重塑,但最终难竟其志。转向马克思主义后,卢卡奇将超越资本主义社会物化现实的可能寄托于克服实证主义意识形态之上。在卢卡奇看来,克服实证主义意识形态,关键在于“击穿”实证主义方法论的“神话”,阐明其孤立性、非历史性与意识形态性,卢卡奇给出的答案是强调“社会总体、社会历史和社会革命”的历史辩证法。通过重新发掘历史辩证法,卢卡奇较为出色地完成了马克思主义向20世纪挺进的理论任务,但对于历史辩证法主体向度的偏重使得卢卡奇未能成功。回到卢卡奇处求取正反两方面的理论经验,目的在于指引我们坚定走向马克思主义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总体范畴在历史理解中的作用——卢卡奇的历史观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系统、详尽地阐发了总体观念,并用总体的观点来研究和理解历史。他关于历史观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人、关于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前提和理论依据等方面的阐述,都可以看作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当然,卢卡奇的历史观中也包含着一些理论错误,但这些错误是作为一个探索者所犯下的错误  相似文献   

20.
青年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当中专门提到了历史唯物主义,而他所强调的,恰恰不是作为一种科学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说,那种仅仅被当作一种认识社会历史的科学方法论而存在的历史唯物主义。卢卡奇明确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功能变化”的命题,其意义在于:历史唯物主义不仅仅是一种认识社会历史的“科学方法论”,而且更重要的是批判资本主义、通过暴力革命来实现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武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