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5 毫秒
1.
基于黑龙江省806个农户调研数据,利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农户秸秆还田的受偿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90%的农户认为秸秆不是废弃物,具有一定的资源价值。秸秆还田会增加农户的生产成本,需要给予一定的生态补偿,多数农户的受偿意愿在600~1 200元/公顷,并呈现正态分布特征。年龄、秸秆还田成本认知、政府查处禁烧、当地有秸秆原料企业等因素对农户受偿意愿有正向影响;文化程度、家庭成员中有党员(干部)、人均纯收入、秸秆影响产量认知、秸秆还田费用分担认知等因素对农户受偿意愿影响为负。农户进行秸秆还田决策时,多考虑自身经济利益,对生态效益往往考虑不够,生态环境意识尚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河南省宝丰县农户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Logistic模型对影响农户秸秆还田意愿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户选择秸秆还田意愿受到农户个人特征、家庭特征、预期收益、对焚烧秸秆危害的认知程度和外部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性别、学历、家庭收入结构、家庭种植规模、农户秸秆还田的预期收益、政府对秸秆还田补贴政策的实施情况和政府对焚烧秸秆的处罚力度是影响农户秸秆还田意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基于2013年江苏、江西两省农户调研数据,采用二元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户水稻生产环节外包需求意愿向选择行为转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降低了农户外包的资金约束,促进外包需求向实际行为的转化;外包服务价格的提高则阻碍了外包需求向实际行为的顺利转化。土地细碎化阻碍了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外包需求意愿向选择行为的转化,而农技员的技术指导有利于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外包需求意愿向选择行为的转化。最后从控制外包服务价格、降低土地破碎化程度、完善农技员技术指导方式等角度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切实满足农户的外包需求,推动外包服务向纵深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基于福建省三明地区12个市(县、区)48个行政村1378户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累积比数Logisitic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农户参与生态补偿行为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表征农户自身生计属性的5个变量中,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与农户参与生态补偿的行为意愿呈显著正相关,自然资本与农户参与生态补偿的行为意愿呈显著负相关,社会资本对农户参与生态补偿行为意愿的影响不显著.此外,在控制变量中,文化程度、畜禽数量、家庭固定资产、房屋状况、家庭收入、资金资助和对周围人的信任对农户参与生态补偿行为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劳动力与农户参与生态补偿行为意愿呈“倒U型”关系;耕地面积、林地面积和亲戚数量对农户参与生态补偿行为意愿具有显著的负向关系.  相似文献   

5.
农业秸秆综合利用中农户意愿和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应对能源短缺和气候变化,我国大力发展生物质发电产业。但由于缺乏充足的燃料,许多生物质发电企业处于亏损状态。农户对农业秸秆供应的意愿和行为是影响秸秆收集利用的关键。利用因子分析法识别影响农户意愿和行为的主要因素,继而用Logistic模型分别探讨这些因素对意愿和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影响因素对农户秸秆供应意愿和行为具有不同的影响力,分析结果为促进意愿到行为的转化提供了依据。为提高农户秸秆供应意愿和行为,本文提出了全新的秸秆收集模式,用Logistic模型分析了该模式对农户意愿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6.
推广农业技术已经成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重要内容。基于陕西省672户区域公用品牌猕猴桃种植户的调查数据,利用TPB模型和Biprobit模型分析了区域公用品牌农产品生产农户生物防治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得到以下结论:第一,农户生物防治技术采纳意愿和采纳行为符合TPB理论模型,两者为弱正向相关关系;第二,农户对生物防治技术认知特征显著促进农户采纳生物防治技术的意愿和行为,对生物防治技术的了解和需求、认为生物防治技术有用并能够掌握,是提升农户技术采纳意愿和行为的重要因素;第三,技术推广主体和推广手段对农户生物防治技术采纳意愿和行为的影响有差异,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仅提高了农户生物防治技术采纳意愿,现代农业示范园仅促进农户生物防治技术采纳行为,农技人员田头指导也只能增强农户生物防治技术采纳意愿,但技术培训对农户生物防治技术采纳意愿和行为均有显著影响。以此为基础,提出促进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地区农业技术推广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农户粮食种植技术选择意愿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多元 Logit 模型和河南、辽宁两省粮食生产大县的粮食种植农户生产行为调研数据,从农户视角考察影响农户对生物化学型和机械型技术选择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农户对两类技术均有较为强烈的选择意愿;(2)农户的个体间差异导致对两类技术需求的偏好不同;(3)提高技术感知易用性对农户选择新技术的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8.
基于河北、安徽、湖北三省1150份农户的实地调查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构建“反事实”框架,探讨了农户兼业对秸秆还田技术采纳的影响效应,并进一步验证了其中介效应及务工距离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相比纯农户,兼业户更倾向于采纳秸秆还田技术;(2)农户兼业通过风险分担间接影响秸秆还田技术采纳,间接影响占比为24.43%;(3)当纯农户选择在乡内务工时,秸秆还田技术采纳率会提高15.0%,选择在县内乡外务工时,兼业对农户秸秆还田技术采纳行为没有显著性影响,但当纯农户选择省内县外务工时,秸秆还田技术采纳率提高了9.2%,选择省外务工时秸秆还田技术采纳率提高了10.0%。因此,为更好促进秸秆还田技术推广,政府部门应该引导和鼓励农户就近务工,保障农村劳动力就业质量,培育和支持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并加强对秸秆还田技术的指导和培训。  相似文献   

9.
文章阐释了村庄制度能力与农田灌溉组织内部合作水平对农户自组织供给农田灌溉末端系统的作用机理,并利用黄河灌区6省(自治区)883份农户数据,实证检验了制度能力与合作水平对农户供给农田灌溉系统意愿和程度的影响效应及作用路径。研究表明,村庄空间领域内的知识资源、关系资源和动员能力三方面制度能力因素对农户参与农田灌溉系统供给意愿和供给程度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农田灌溉组织内部的纵向合作水平和横向合作水平对农户参与农田灌溉系统供给意愿和供给程度产生显著正向影响。研究进一步证实,农田灌溉组织内部合作水平在村庄制度能力与农田灌溉系统供给之间具有调节作用,农田灌溉组织内部合作水平越高,制度能力对农户参与农田灌溉系统供给意愿和供给程度的影响越强。基于该研究结论,建议重视村庄制度能力建设、强化农田灌溉组织内部合作意识以提高农民自组织供给农田灌溉末端系统水平。  相似文献   

10.
基于陕西关中地区樱桃种植户的微观调研数据,以生物农药施用为例,构建了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意愿与行为悖离衡量框架,并采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对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意愿与行为悖离及悖离程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绿色生产技术采纳意愿与行为悖离的农户较多且悖离程度较高。(2)受教育程度、樱桃收入占比、农业生产资源浪费感知、生态环保政策认知、化学农药污染感知、从众心理、媒体影响、农技服务组织、补贴政策对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意愿与行为悖离具有显著负向影响,是否大棚种植具有显著正向影响。(3)樱桃收入占比、生态环保政策认知、化学农药污染感知、从众心理、农技服务组织显著负向影响悖离程度。因此,建议加大对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的培训力度,提高其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的认知水平,同时提高绿色生产技术的实用性和易用性,并完善生物农药的相关补贴政策。  相似文献   

11.
金融服务具有普惠性,传统农户具有借贷权利。剖析其影响因素有利于促进需求由"意愿"向"有效"转化。以广东省云浮市524户农户为例,将样本特征与农户对正规金融的借贷需求关系进行分析后提出假设。利用Logistic模型进行验证,发现农户户主特征与农户借贷意愿没有显著关系,农户年人均收入及是否以农业收入为主、是否有家庭成员在政府部门任职、是否了解正规金融贷款原则及程序、是否参与信用评级等因素对农户借贷需求意愿影响显著。提出金融服务供给应以农户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深化信用评级,增加农户贷款可得性,引导资金流向农业生产及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控制农户焚烧秸秆的激励机制探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不对称信息的存在,要求生态环境保护应当由政府来“供给”,由环境参与主体进行“生产”。和其他委托代理问题一样,生态环境产品的“供给”与“生产”也需要一种激励机制来防范代理过程中的道德风险。文章以控制农户焚烧秸秆为例,通过对农户参与环境的行为分析,探讨了建立向秸秆回收综合利用企业进行补贴,从而对农户进行转移支付的激励机制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基于社会学习理论,从农户视角分析受灾经历对减灾公共品供给参与意愿的影响,风险感知和自我效能感在此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受灾经历对减灾公共品供给参与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受灾经历后果维度通过正向影响风险感知的感受和可能性两个维度,间接正向影响减灾公共品供给参与意愿;受灾经历感受通过正向影响风险感知后果和可能性两个维度,间接正向影响减灾公共品供给参与意愿。自我效能感在受灾经历后果对减灾公共品供给参与意愿的正向影响中起遮蔽效应;在一重中介变量为风险感知可能性和后果模型中,自我效能感在受灾经历后果和感受对减灾公共品供给参与意愿的正向影响中均起遮蔽效应;风险感知感受-自我效能感中介链在受灾经历后果和感受对减灾公共品供给参与意愿的正向影响中起遮蔽效应。  相似文献   

14.
农户安全生产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调查方法采集了陕西眉县206户猕猴桃生产农户安全生产意愿的数据,并结合计划行为理论(TPB)对农户安全生产意愿的影响因素展开分析。研究得出的结构方程模型(SEM)显示,TPB贴合农户安全生产决策的实际,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等变量对农户安全生产意愿均表现出显著正向影响。研究认为,基层政府应积极培育农户安全生产责任意识,开展生产技能培训,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社,发挥规制和服务双项功能。  相似文献   

15.
通过运用修正的计划行为理论,分析农户采纳节水灌溉技术决策的行为意愿和应用行为相背离的原因与机制,同时利用2017年河北和山东农户调研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在节水灌溉技术采纳行为意愿决策时,忽略资金因素的知觉强度是农户决策产生背离的根本原因。资金约束对农户节水灌溉技术行为意愿和应用行为的背离有显著性影响,技术约束对技术行为意愿和行为的背离无显著性影响,这是因为技术约束较强,农户在行为意愿选择时便考虑了技术因素,保证了一致性。加强节水灌溉技术的资金投入透明度和降低应用操作难度,能够缓解农户的这种背离状况。  相似文献   

16.
提高农户续约意愿是“农业龙头企业+农户”模式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基于海南、湖北、江西、安徽、河南和陕西6省共552份农户调查数据,运用多元回归模型考察治理机制(正式契约治理和关系治理)与续约意愿的关系机理,并深入探讨市场不确定性对两种治理机制与农户续约意愿间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契约约束力和关系治理均正向影响农户续约意愿,契约包容性负向影响农户续约意愿;关系治理强化了契约约束力对农户续约意愿的正向影响,但对契约包容性和农户续约意愿间关系没有调节作用;市场不确定性负向调节契约包容性和农户续约意愿的关系,正向调节契约约束力和农户续约意愿的关系,但对关系治理和农户续约意愿间关系不存在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农户生物农药施用为何“说一套,做一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愿是行为的拙劣“预言家”,探析二者悖离的原因对促进农户生物农药施用意愿向行为的转化至关重要。运用深度访谈法,研究了农户生物农药施用意愿与行为冲突的原因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第一,农业生产中,农户生物农药施用意愿与行为存在明显的冲突,63.06%的农户“说一套,做一套”;第二,生物农药施用意愿与行为的悖离,不仅由农户自身的个人因素决定,而且还受不由农户控制的现实情境因素影响;第三,影响农户生物农药施用的个人因素、现实情境因素分别为自我行为效能、生产目的、施用习惯、质疑心理与认知不足和销售环境、社会风气、经济因素与即时情景。最后,提出公共部门及农药经销企业应加大生物农药研发投入,降低生产成本,重视示范基地和零售终端建设,增强生物农药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效果和环境优势的可视性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渭河流域586户农户的微观调研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生态认知、生计资本及渭河流域农户生态补偿支付意愿与水平之间的相互影响,并对比生计资本影响农户生态补偿支付意愿与水平的直接路径和间接路径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1)生态认知和生计资本均显著正向影响农户生态补偿支付意愿与水平,且生计资本对农户生态补偿支付意愿与水平的直接影响效应显著高于生态认知;(2)生态认知在生计资本与农户生态补偿支付意愿与水平之间存在着中介效应,即生计资本可以通过直接正向影响生态认知,进而间接影响农户生态补偿支付意愿与水平;(3)生计资本对农户生态补偿支付意愿与水平的直接影响(生计资本→生态补偿支付意愿与水平)远大于间接影响(生计资本→生态认知→生态补偿支付意愿与水平);(4)农户生态补偿支付意愿与水平的提高会显著提高其生态认知水平,降低其生计资本水平.基于此,提出提高渭河流域农户生态补偿支付意愿与水平的相关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9.
基于渭河流域586户农户的微观调研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生态认知、生计资本及渭河流域农户生态补偿支付意愿与水平之间的相互影响,并对比生计资本影响农户生态补偿支付意愿与水平的直接路径和间接路径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1)生态认知和生计资本均显著正向影响农户生态补偿支付意愿与水平,且生计资本对农户生态补偿支付意愿与水平的直接影响效应显著高于生态认知;(2)生态认知在生计资本与农户生态补偿支付意愿与水平之间存在着中介效应,即生计资本可以通过直接正向影响生态认知,进而间接影响农户生态补偿支付意愿与水平;(3)生计资本对农户生态补偿支付意愿与水平的直接影响(生计资本→生态补偿支付意愿与水平)远大于间接影响(生计资本→生态认知→生态补偿支付意愿与水平);(4)农户生态补偿支付意愿与水平的提高会显著提高其生态认知水平,降低其生计资本水平.基于此,提出提高渭河流域农户生态补偿支付意愿与水平的相关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20.
农户绿色农业生产意愿与行为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感知价值理论,利用河南省产粮大县的645户农户调研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农户绿色农业生产感知价值的形成机理,系统研究农户感知价值对其绿色农业生产意愿与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农户绿色农业生产行动逻辑遵循“感知价值→行为意愿→行为表现”路径范式,农户感知价值对其绿色农业生产意愿与行为具有直接和间接的显著影响,且感知价值对绿色农业生产意愿的影响程度最大。(2)农户感知利益和感知风险对其绿色农业生产意愿与行为具有直接和间接的显著影响,其中感知利益对农户绿色农业生产意愿的影响程度最大,感知风险对农户绿色农业生产行为的影响程度最大。这表明农户在做出真正决策时,其绿色农业生产感知风险的影响力大于感知利益的影响力。(3)农户绿色农业生产意愿与行为发生了悖离,政策变量对其具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且激励型政策比约束型政策更能促进农户主动实施绿色农业生产行为。因此,政府应在宣传教育、技术创新、规模化生产、政策激励等方面加大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