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5 毫秒
1.
沈从文湘西小说有两种诗性:抒情诗性和哲理诗性。沈从文早期和中期的小说创作以原生态和象征态叙事来构筑抒情诗性,浓郁的抒情性和理想化色彩是这种小说的突出特征;其后期的湘西小说则转向观念态叙事,深沉的思索和智性的灵光显示出批判的锋芒。如果说沈从文早中期的湘西小说呈现出唐诗的意境美,那么其后期的湘西小说则是一种宋诗般的理性美。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小说叙事艺术经历了叙事主体的突出到叙事主体的退隐,叙事情感的不知节制到客观化书写,叙事结构的随笔化到逐步严整,叙事时序的随顺自然到多种形态多种形式展开等发展变迁过程。沈从文小说叙事艺术不仅具有鲜明的民族化特征,而且为中国小说叙事艺术的现代转型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是在湘西那块古老神奇的丰沃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作家,他以其结构灵活、形式自由、感情色彩浓郁、文笔质朴清新、表现湘西边地风情的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坛上独树一帜。以湘西这块特殊地域上源远流长的楚亚文化对沈从文的熏陶、影响,来探讨他作品中显示的那种浪漫的人性世界、独特的民情风俗以及雄健的民族生命元气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有助于理解沈从文小说的文化视野与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的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坛上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新时期以来,学界对沈从文及其作品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文章主要从情景叙事的角度研究沈从文小说独特的叙事艺术,并分别从自然风景的描绘和意境的营造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弥补学界在叙事学角度研究沈从文小说文本的空白。  相似文献   

5.
博客作为网络时代个人书写的新工具,一方面继承了传统日记的个人叙事特征,另一方面凭借网络平台和"超链接"等技术手段具备了公共叙事功能。从个人叙事到公共叙事的转变让博客成为不同于传统媒体的"自媒体",它不仅拓宽了信息传播渠道,更为大众提供了实现话语权的新途径和个体社会交流的深层空间。  相似文献   

6.
从文化叙事的角度对辛克莱·刘易斯的小说进行分析,可以揭示被批评界所忽略的刘易斯小说之重要文化主题和艺术风格。笔者提出"现代现实主义"的新概念,认为《大街》等小说生动地呈现了美国民族"集理想主义和实用主义于一体"的文化特征,创造了具有高度艺术性的"现代现实主义"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7.
张永 《东方论坛》2001,(2):38-43,55
本文从民间叙事模式来探讨沈从文部分乡土小说的内在机制。民间叙事在表达作家的生命意识方面起到了独特的作用。然而沈从文的小说创作不可能是民间叙事模式的翻版 ,必然要根据作家独到的精神发现进行艺术创新。不可否认 ,民间叙事模式成了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两难选择。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的部分湘西题材小说,被称为“诗化小说”(抒情小说),是与“叙事的小说”与“描绘的小说”截然不同的另一种小说类型,具有鲜明的文本特征。沈从文的诗化小说的叙事特征,是中国古典文学传统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经过改造与转化、获得现代意义而形成的,对中国小说模式的多样化与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现代转变都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的故事意识和小说理念从创作初期就交织纠缠在一起,并在他以后的叙事进程中呈现出悖论关系。作为一个"文体家"的定位正体现在沈从文的故事模式及其与小说理念的悖论式的内景中。20世纪30年代成熟期的沈从文往往在小说中自觉而且刻意地营造一种讲故事的语境。对故事语境的自觉,同时体现的是自觉的小说意识。沈从文的创作因此既表现出由故事形态向现代小说模式演化的渐进历程,又表现出对叙事意义的艰难探寻,最终以其对"叙事"的自觉超越了"故事"与"小说"的二分,呈现出某种本体性。审视30到40年代沈从文的小说创作,可以发现一个乡下人是怎样从乡土闯到都市,逐渐在大学体制中变成一个孤独的都市现代人,最后作为一个曾经的"讲故事的人"走向"死亡"的象征性过程。  相似文献   

10.
"叙事声音"是指在叙事性文本中,叙述者以某一视角为基础,选择相应的叙事策略,以传达出某种思想观点。李锐小说中的叙事声音颇具特色。根据苏珊.兰瑟的理论,李锐小说中的叙事声音主要有作者型叙事声音、个人型叙事声音和集体型叙事声音三类。这三种模式不仅各自表述了一套技巧规则,表达了一种类型的叙事意识,同时也为小说提供了多种意义生成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湘西小说整体上呈现出一道建立在区域文化历史演变和作者文学虚构双重基础之上的地缘道德景观。在这个宏大叙事结构内,地貌变化和文化、道德面貌变化存在着系统对应:从西部高山的苗族部落文化到河谷丘陵地带的汉苗混合文化,再到沅江下游的汉族儒家封建文化,随着地势的递减,社会道德相应堕落。湘西小说所描绘的汉苗对照、城乡对立受此总体格局的影响。纵向看,湘西小说继承发扬了中国悠久的地缘思维传统;横向看,沈从文作品同20世纪初兴起的西方现代主义遥相呼应,显示出同五四新文学主流迥异的文学趣味和品格。总体上,湘西小说表现出共时性或历史空间化、多元杂糅性、包容性和延展性、单篇作品相对独立性和各篇章之间的关联互动性、传统性,以及包括现代主义的现代性等特点。湘西小说还带有鲜明的地缘文化政治的色彩,是沈从文建构个人文化身份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2.
苗文化重表象轻逻辑、重情感轻理性的思维方式导致了其文化传承的非理性化.苗裔作家沈从文以同样自由的心灵进行小说创作,这种主观随意性导致了他小说叙事中结构布局的散漫和叙事内容的散漫化,而这一切就小说叙事来看,也应该是一种非理性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侠义叙事有着丰富的文化背景,湘西苗文化是沈从文的文化自觉,对其文学创作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苗族生命伦理观念决定了作品中侠客义士的血性冲动,在行侠仗义的价值追求和理性原则上与中国传统侠文化不太一致;面对危机中的大中华民族和苦难中苗族的民族立场选择,决定了侠义叙事中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相似文献   

14.
神秘主义叙事是先锋作家常用的方法,具有女性文学和先锋作家双重身份的林白也在其作品中渗入了神秘主义的因子,形成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和神秘主义色彩。以神秘主义叙事为切入点,通过林白小说中神秘人物、神秘事件以及叙事手法解读其小说的神秘主义特色,挖掘地域文化风俗和自身特质对其神秘主义叙事的影响,并阐释其神秘主义叙事在释放女性话语方面的作用以及林白神秘主义独特的诗化意境。  相似文献   

15.
在苗族作家沈从文的小说叙事中 ,作者对话语权利的争取是其最明确的特征。其叙事视角的选择与转换调整 ,都是为了确定自己在小说叙事中存在的地位 ,确定自己在叙事中的话语权利。这一切与苗族文化口传心授的传承机制有着相同的文化心理动因和外在表现形态。沈从文对苗文化的认同 ,对苗族人文价值观念的认同 ,导致了他小说创作中相同于苗文化传承的叙事的产生  相似文献   

16.
1、富湘西色彩.沈从文是湘西凤凰县人,在他所写的大量小说中,以湘西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占了突出的地位,用作家自己的话说就是:“笔下涉及社会面虽比较广阔,最亲切熟悉的,或许还是我的家乡和一条延长千里的沅水,及各个支流县份乡村人事”.(《沈从文小说选集·题记》,湖南人民出版社)沈从文不仅写了湘西的人,湘西的事,还写出了湘西的地名,加重了作品的湘西气息。  相似文献   

17.
"四大名著"是我国古小说经典,代表古小说的最高成就。其内在叙事结构的主要思维形态有两种:辩证思维和圆形思维。辩证思维是其内在叙事结构的思维常态,圆形思维是其内在叙事结构的思维本质。这两种思维不仅支撑起了"四大名著"的内在叙事结构,而且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古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8.
《柏子》与假定性叙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通过对沈从文小说《柏子》叙事意图、叙事视角、叙事时间等的叙事分析,以及对语调、语气、描写语言等的修辞分析,论证一种结构性的“假定性叙事”为这篇小说叙事特点的核心;从而在西方叙事学提供的方法论之外,尝试具体地对中国小说中的特殊性文体问题给予圆满的解答和说明,而这样的解答和说明往往是西方叙事学所未涉及到的  相似文献   

19.
景观是由实体环境与文化意义交互作用而生发和演进的叙事系统。湘西边城通过命名、造景和解说等叙事策略关联沈从文的文学作品《边城》,实现景观的历史背景、文学幻景与旅游实景的叠合,以唤醒记忆的特殊方式凸显地域特色,进行文化传承、意义表达和价值重构。边城文化在景观制作、关联记忆、审美体验和景观认同等文景同构过程中得以重塑。湘西边城景观内涵经过历史、文学和现实生计等方式得以重新定义和解说,实现从民族传统小镇向现代特色旅游名镇的转型。  相似文献   

20.
徐訏的小说是以故事"著称"的。他的小说通过一系列叙事技巧讲述一个个美丽动人的故事而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风萧萧》是徐訏的代表作,《风萧萧》中银、红、白、黄的色彩叙事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具体,多重叙事又使小说更富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