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汉承秦制"反映出汉王朝对秦的继承关系,这种继承关系反映在秦汉社会的方方面面,在都城建设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汉长安城本来就是在秦都咸阳渭河以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毫无疑义地要受到秦都咸阳的影响。但汉长安城并不是全盘接受,而是有选择地继承,在继承中求改革,求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对中国古代都城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我的家乡在闾阳。闾阳是锦州北镇市的一个古镇,因地处医巫闾山之阳,故得此名。金元之际,闾阳为县制,明代废县置卫、所,闾阳县成为闾阳驿,是关内外往来的必经之地,也是政府官员和传递文书小吏的留宿之地。清初废为铺递,即邮递信件的机构,并设有衙门。闾阳镇北面是山,名叫五佛顶,但当地百姓更喜欢叫它"锅底山",因为那山就像倒扣过来的一口锅。有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人们受范晔《后汉书·班彪传》的影响,都认为班固(班彪之子)的故乡在汉扶风安陵,即今咸阳市东北。徐兴海教授等人数度实地考察咸阳、扶风两地后一致认为:班固的故里应在今扶风县,而不在咸阳市东北。因为扶风不仅有班固墓,而且还有很多有关班固及班氏家族的遗迹和传说,而所谓的班固故里“咸阳东北”一带任何历史遗存也没有。  相似文献   

4.
车宝仁 《唐都学刊》2011,27(1):10-15
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创造了木结构的立体道路,叫"复道"、"阁道",为两层长廊式,笔直平整,车马行驶快。秦始皇在咸阳以阿房宫前殿为中心,建造数百里复道,南到秦岭之巅,北到咸阳北阪,东到骊山。形成世界上最早的、最宏大的立体交通系统。汉代在长安建有复道和六座"飞阁",飞阁跨越宫墙、城墙、城河、大街,实是大型的立体交叉桥。秦汉复道系统,规模宏大,实为世界奇迹,也是后世立体交通的渊源。  相似文献   

5.
杨金辉 《唐都学刊》2008,24(1):29-31
秦汉时期,在长安附近的渭河上架设有三处桥梁,即秦汉时期的渭河三桥.研究渭河三桥对研究古代长安的交通史和都城发展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文献考证与实地考察笔者认为,中渭桥的营建是当时都城发展的客观需要,兴建帝王陵墓是东、西渭桥营建的直接原因;秦汉渭河三桥具有重要的交通和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6.
隐士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一个特殊阶层,指主动从政治上引退,弃官归隐或终身不仕的那部分上人。他们以其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渊博的学识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声望,深受历代帝王的推崇礼待,亦为历代士大夫景仰崇拜。本文就隐士出现的原因、隐士的品德才能以及隐士的社会作用等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分析。 一、隐士出现的原因 传说远古时代,尧让天下放许由,许由退而遁於中岳颖水之阳、箕山之下。尧又召其为九州长,许由耻闻之,洗耳于颖水之滨。类似的传说还很多。这大概是我国传说中最早的隐士吧!是否真有其人其事,无从可考。我认为很可能出于后人的假托,…  相似文献   

7.
从良渚文化遗址群看方国的形成费国平(余杭市311113)良渚文化遗址群位于杭州市西北郊约20多公里的104国道两侧,分布在良渚、安溪、瓶窑(长命)一带,东至西塘河,南至良渚港,西抵毛园岭,北以天目山余脉的乌尖山、大遮山的南麓为界。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对...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桩公案,即吕不韦是否参加了剿灭嫪毐之乱。吕不韦当时跟随秦王嬴政,前往雍城参加了秦王政的加冠仪式,并没有时间参加发生在咸阳的剿灭嫪毐之乱的军事活动。  相似文献   

9.
潘明娟 《唐都学刊》2005,21(5):146-150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从礼制建筑的规模和规格来看,咸阳是秦的"俗都",而雍城是秦的"圣都".雍在祭祀方面的精神作用是主要的,它在国人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人文中国     
《社会工作》2008,(2):F0002-F0002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早年筑室于故乡阳明洞中自谓“阳明子”、“阳明山人”,世称“阳明先生”。明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历任知县、兵部主事、太仆少卿、江西巡抚,兵部尚书,以平定震濠叛乱加封新建伯。明正德三年(1508)春,因得罪宦官刘瑾,被廷仗四十,谪为龙场驿(今修文县城)驿丞。  相似文献   

11.
浙江平阳南雁荡山,是国家级风景区之一。自五代开山,两宋鼎盛,解放后面貌一新。风景区周围达250多平方公里,旧志载有67峰、28岩、9石、24洞、13潭、8瀑、2池、3谷。溪山灵秀,洞壑纡奇,是旅游胜地,与北雁荡山齐名。北宋末年,陈经正、陈经邦创会文书院于东洞。陈氏兄弟为二程高足,传洛学入浙,开横阳学派先河。此后人文蔚  相似文献   

12.
《登鹳鹊楼》诗作者考实程希超《登鹳鹊楼》诗是首登临远眺的诗,只有四句二十个字:“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但名遏行云,的转桑陌,历岁月而愈荣。其妙处通人见知,已成共识。只是诗的作者有王之涣(矣)、朱斌(佐日)二说,且各执一据,...  相似文献   

13.
禅籍“突晓”、“标(摽)坟”、“磔索”和“飜欵(翻款)”是几则重要的方俗词。“突晓”本指黎明,引申为赶早,在禅籍中可泛指行脚,这一解释纠正了以往改字为训之误;“标(摽)坟”指清明节加土修坟、以竹杖悬纸钱而插之坟上等扫墓活动;“磔索”意谓奋张,是一个同义并行复合词;“款”本指罪犯的供词,禅籍“飜欵(翻款)”一词即翻供、翻案之义。  相似文献   

14.
寻山·归家     
《青岛画报》2011,(2):38-39
"在中国哲学思想中,山是有生命的,于是便有了辛弃疾"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你观山,山也在观你;山是有操守的,于是便有了孔夫子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有了严子陵的"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山是有境界的,于是便有了"黄龙三关——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山,磨练了多少人的筋骨和意志,承载了多少的梦想和希望,成为多少志士名流的栖身之地,隐逸之所。"  相似文献   

15.
张虎安 《唐都学刊》2010,26(1):16-20
根据对《史记》为主的传世文献的梳理,初步锁定了秦都咸阳大城东廓墙垣和东司马门的大致位置。考证认定了至迟从战国晚期起,秦廷就已在其都城的东司马门以外屯有"为屯卫咸阳"的宿卫军;直到子婴即秦王位时也未曾长期空缺过。特别是二世皇帝及时补充就位于其东司马门外的"材士五万人为屯卫咸阳"的宿卫军,还曾成功地延迟了秦廷灭亡的步伐,同时也保障了始皇帝陵墓得以最大限度地按照"章程"所进行的收尾工作。  相似文献   

16.
清人选清诗是清代诗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常熟孙雄所著 《道咸同光四朝诗史》 是一部问世于清末的晚清诗歌选本.在此之前,孙雄编纂了规模更为宏大的 《道咸同光四朝诗史一斑录》.《道咸同光四朝诗史一斑录》 所涉名家及诗作颇丰,这既得益于孙雄丰富的家藏及好友的帮助,也与他在报刊登载征诗启示之举有关.孙雄在 《道咸同光四朝诗史一斑录》 中抛弃了雕版、 铅印、 石印等久已成熟的印刷方法,使用了在当时尚未普及的"钢笔版"印制工艺,极大地提高了刊印速度且节约了成本.这种印刷方式,也十分符合孙雄在编纂 《道咸同光四朝诗史一斑录》 中提出的"信手捏取""未为定本"等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7.
罗姝 《社科纵横》2010,25(7):94-97
〈汝坟〉为周南大夫妻在汝水旁砍柴时思念远役丈夫之作,当作于周平王元年(前770年)之后.〈芣苢〉为周南妇人采芣苢以相乐之作,〈汉广〉为周南江汉间男子思慕女子而不可得之作,〈麟之趾〉为周南人祝福仁德君子宗族繁盛之作,此三诗当为周平王东迁(前770年)前后所作;其创作年代上限不会早于西周晚期的周幽王之世(前780年-前771年),下限不会晚于春秋初期的周平王之世(前770年-前720年).  相似文献   

18.
杨田  赵利生 《社科纵横》2011,(11):121-122,142
完颜村完颜坪上的皇甫圣母庙始建于清代之前,现存的大殿为清代道光二十三年(癸卯)四月重修。每年农历三月十五完颜氏祭祖大典,按萨满教传统,祭神必打鼓调神。届时一定进行农民十分看重的保护庄稼的“祭虫”祭祀。全村人到九顶梅花山上的堡子山,在圣母墓前调神,虔诚的祭奠圣母。他们开创了少数民族信奉汉族女神之先例。  相似文献   

19.
沈传衡 《唐都学刊》2023,(2):107-112
《长安志》所载的始平原在历史上名称众多,较为著名的别称有“毕原”“五陵原”“咸阳原”等。由《三秦记》《西京杂记》等古籍的记载来看,北芒岩多与“葬地”关系密切,“北芒”的最初得名应该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关,与相隔渭水南北对望的“南山芒谷”、发源于南山向北注入渭河的“芒水”是一个大的地理单元。然而“北芒”后又被讹称为“北邙”,这是“芒”“邙”同音,北芒岩本身又多帝王将相陵墓的原因所致。何武和王嘉的墓应该是相互毗邻的,《长安志》中有关何武墓、王嘉冢的位置记载有误,应该是后世版本流传中抄刻失误。  相似文献   

20.
马歌东 《唐都学刊》2003,19(1):5-10
长达四百余年之久的五山时期是日本汉诗发展史四分期之第二期,当时,日本汉文学已随着皇纲解纽和武士政权的建立,从皇室贵族王公大臣转到受幕府扶植庇护的五山禅僧手中。五山禅僧或渡宋,或渡元,或渡明,在虔诚向佛、求教传法的同时,担承起汉文化传播的历史使命,并进而创造出一代文学,为日本汉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考察五山禅宗及五山代表诗人及其作品,不难发现五山汉诗的主要特点及其在日本汉诗发展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