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欧阳修在北宋治平、熙宁年间“尚书六曹,一岁之间,超转其五”,任职超常,这不仅反映出北宋元丰新官制变革之前欧阳修职务变迁的特点,也源于欧阳修的政治立场。欧阳修在嘉祐年间赞立英宗以及濮议之争中坚定支持英宗,使其官职不断升迁,但同时也使其遭受到巨大的政治和人身攻击,被迫乞求外任以全身远祸。英宗为避免出现台谏官员与中书官员争论不休、朝臣分化的局面,恩准欧阳修外任,却给予了额外恩遇。因此,“尚书六曹,超转其五”既是欧阳修政治荣宠的表现,也暗含着无限的政治隐忧。  相似文献   

2.
欧阳修开领了有宋一代的士风、学风和文风,为当世及后代确立了一种新型的"人格范式",这一人格范式影响和培育了有宋一代的士人人格,对宋代文化的影响巨深。作为学者型的文学家、政治家,欧阳修的政治活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活动造就了他完备的理性人格,使其人格结构具有他人所不具备的历史理性、批判理性和实证理性的人格要素。研究和总结欧阳修的理性人格,不仅可以深化我们对欧阳修人格范式的理解,而且对于现代人格建构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生活在门阀制度趋于凝固的晋宋之际,他有没有门第观念?他对门阀制度的态度如何?这是评价陶渊明政治态度的一个重要方面。 逯钦立先生在《关于陶渊明》一文(见中华书局《陶渊明集》)的第二部分,专文论述了陶渊明的门第观念。逯先生认为:“当时最基本的门第观念或者说门阀观念”,  相似文献   

4.
《易童子问》体现了欧阳修的君子观念。他认为,圣人、君子困顿于时事是一种宿命。在注定的困境中,修养生息、坚定情志、待时而动、优游快乐正是欧阳修受易学启发形成的伦理观念。这一思想的形成与充斥于政治现实中的朋党之争、君子小人之辨不可分开。欧阳修将文学批评的眼光投向了特殊的群体,推奖穷者之言是欧阳修发出的属于那个时代的最强音。欧阳修将畜这一易学中的伦理概念引入到诗学中,比道胜文至更为现实地描述了君子之德与君子之文的关系。穷而后工则是对畜观念的延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针对目前欧阳修散文的研究多集中在文学、历史、政治和考据等方面的不足,采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从对欧阳修的童年、丰富性和归依体验等方面介入分析欧阳修的散文,得出其独特的心理体验使他的散文呈现出一种“孤独”的情绪和对“自然”强烈的渴望。  相似文献   

6.
政治理想坠入泡影的苏轼却在人身的沉沦中张扬了野性自由的精神,在历史的尘雾中重新发现了陶渊明,并引为旷古知音.苏轼带着他独特而深沉的人生阅历与诗性哲思浸入了对陶渊明的全面体验,历史的际遇使这两个相距六百年的诗人在百余篇<和陶诗>中得到了精神的相交.才气横溢的苏轼诗性地阐释、并重新建构了陶诗.<和陶诗>乃苏轼以"我"与"你"的主体间性的姿态对陶渊明理解与对话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欧阳修以其"文章道德为一世学者宗师"。他的散文,具有幽情雅韵与纡徐婉曲之美。它的形成,来源于欧公的涵养和学问;也与有宋一代三教合流的社会思潮有关;再加上欧阳修在仕途上屡遭挫折,这就更促使主体意识逐渐转向内观自省,从而使他的散文具有了这种风神。第二,平淡质直与条达疏畅,是欧阳修散文又一重要的美学特质。这是我国古代散文以"实用求审美"这一最高美学追求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欧公视"言"、"事"为一体的产物,当然与宋朝最高统治者曾多次下诏纠正浮靡文风也不无关系。第三,容与简易与凝练自然,是欧阳修散文又一显著的美学特质。这首先得力于欧公那认真踏实、一板一眼的审美习惯和刻苦用功的严谨写作态度;其次,来自于欧阳修知性反省的理性思考、尚辩驳的思想倾向;再次来源于他那舍我其谁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表现饮酒的诗人,他使酒和文人的精神生活发生了紧密而重要的联系。嗜酒的时代风尚影响了陶渊明,他借饮酒追求精神的超越与解放,化解人生的种种感伤、焦虑与痛苦,他在酒中获得了无限的乐趣和慰藉。他以自己的真性情和大才气实现了诗与酒的完美结合,达到了酒与诗的最高境界。诗酒合一表现为陶渊明引酒入诗,以酒寄意。诗酒合一使陶渊明更自然地袒露出生命深层的本然状态,使其诗文中体现了一种独特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9.
对陶渊明现存的三篇辞赋进行探讨 ,认为这些作品对于我们把握归隐的深层原因和了解他作品的不同风格具有重要意义。陶渊明的归隐 ,既有他向往大自然、厌弃黑暗官场的原因 ,更与他政治理想破灭后 ,恪守“忧道不忧贫”的理念有关 ;在表现手法上 ,陶渊明的辞赋继承了屈骚之思和《楚辞》注重辞章文采的传统 ,形成了与他的诗歌颇不相同的华丽绵密、郁勃含蓄的另一种风格  相似文献   

10.
公元一○三六年(宋仁宗景祐三年)仲夏,年方三十的欧阳修因替指陈时弊而遭贬逐的范仲淹申辩,身遭诬陷,被逼即行离京,从水路调赴一千多里外的峡州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县)。他满怀悲愤来到这远离洛阳、开封的荒僻小邑,开始了坎坷的生活道路。这是欧阳修在仕途初次遭到的挫折,此后又几经调移和再贬滁州;虽是不幸,却也使欧阳修的思想与创作起了变化。他从一度繁荣富庶的京都走到贫困多难的基层乡镇,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选自欧阳修的《归田录》。 欧阳修(1007——1072)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在年青时,政治上他站在革新派范仲淹方面,跟保守派吕夷简等作了斗争,有一定的进步性。但是,改良运动失败后,他遭到政敌的排挤和打击,屡被罢职贬官,他的政治思想产生了某些消极的因素。到了晚年,他趋向保守。欧阳修在我国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在当时的文学革新运动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北宋中叶文坛的领袖。  相似文献   

12.
颜延之《陶徵士诔并序》,是认识陶渊明的人描写陶渊明的唯一今存文献,具有珍贵的历史、思想和文学价值。颜延之是陶渊明的挚友,延之内心同情东晋、痛愤刘裕篡弑,因此能同情地了解陶渊明在晋宋之际的政治品节。颜《诔》“有晋徵士陶渊明”的称谓,表达了陶渊明认同晋朝、是晋遗民,不认可刘宋、拒绝与刘宋合作的事实;“靖节徵士”的谥号,表达了陶渊明坚守晋遗民的政治节操。颜《诔》记述了陶渊明对刘宋政权政治无道的判断,描写出了陶渊明澹泊心、自由心彻底觉悟的形象,艰苦地从事躬耕和编织以维持生活的形象,以及密切关注现实政治,告诫朋友直言不讳的形象。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向来被看成是一个很超脱的人,但他的超脱是有层次之别的。他能超脱功名,但却未能超脱生死,所以恬淡轻松只是一个很表面的现象。他有着很强的生命意识,对死亡问题有着长期的思考。这增加了陶渊明诗歌的深度和内涵,使他在更深广的意义上获得了不同时代人们的共鸣。  相似文献   

14.
生态学认为,人与万物同是自然生态的一部分,具有同源性,人与自然生态不可分离。因此,陶渊明的田园回归就是人性与山水自然在生态上的本质呼应,而他的家乡浔阳柴桑则为他回归真性提供了一种可能,使他产生了返朴归真的生态心理,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同时,陶渊明所开创的委运顺化的"新自然"人生观形成了他生命的稳态,多维的生态位也使他的生活充满诗意和情韵。  相似文献   

15.
在经历了官场“折腰”和心灵痛苦之后,陶渊明才真正认识到乡村田园作为心灵自由的天地的精神价值和审美价值。他在回归田园以后,一方面以隐士的审美眼光讴歌农民生活的诗意美,成为中国田园抒情诗的最早诗人和最杰出的代表;另一方面,他以隐士的幢憬构建理想的农民乐园─—桃花源,成为中国农业政治文学中最优美且影响最大的作品。陶渊明对中国农业文学的这两大贡献,使他成为中国这个东方农业古国中最有文化代表性的诗人之一。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谢灵运其人其文深受道教的影响。以往的研究者常常只强调陶、谢对于道教的虔诚皈依,事实上皈依之路,艰难而执着。陶渊明和谢灵运作为道教徒在艰难的求仙之途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使其在异常昏暗的政治环境中仍能保持超然、自由的心灵境界。另外,道教教义对于天命的敬畏与对于自然的亲近也深刻地影响到了陶、谢的世界观,使之形成了一种对于自然与天命双向认同的态度。这一点对于准确理解陶渊明的“委运任化”观和谢灵运“守道顺性”观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作者认为 ,欧阳修“中和静逸”的个性心态以及由此形成的政治理想、文化素养和人格力量 ,一方面使他善于自持 ,对世事及他人所为表现出宽和的态度 ,另一方面又热衷于发现人才和提拔人才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论     
到了七世纪末已经分别有了四部陶渊明传,尽管这四部传记并非是毫无联系的.这些传记非常简单,根据较近的观点来看,这些传记中几乎没有什么精确和真实的材料,当然也就很难称得上是“传记”.它们原打算成为陶渊明一生的记录。但陶渊明在他所处的时代的政治历史中的作用事实上是微不足道的,这样一来,对这些传记的作者们来说他的一生便缺乏显著的材料;因为根据大家公认的对传记概念的理解,传记应当力求以政治事件为线索来写一个人。陶渊明主要是一位诗人和作家,关于他的一部文学  相似文献   

19.
闲适诗贯穿了白居易的整个仕途生涯。从中唐的整个社会环境和白居易自身的特点来看,中唐社会政治、社会风气以及儒释道思想和陶渊明的隐居生活都对白居易产生了巨大影响,使他写出了内容丰富、数量众多的闲适诗。这些诗是他儒家思想体系和处世态度的集中体现,也是他慰藉心灵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美学思想,作为人们把握和评价现实世界的一种特殊意识形态,与人们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学术思想、宗教思想等意识形态诸方面密切联系。陶渊明的美学思想,同样是受他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学术思想所制约的。从传世的百余篇作品中可以看出,陶渊明的哲学、政治、伦理、道德、学术诸观念是相当复杂甚至矛盾的。他的宇宙观中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成分,他以自然为万物主宰,鼓吹服膺自然的主题;但这种唯物论成分被他推演到极端,就转变为一种深刻的宿命论,故而他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