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民法的价值与基本原则是民法领域最重大而分歧极大的基本问题.本文独创性地提出法的价值为合理的秩序,民法的价值为市民社会的合理秩序.我国未来民法典应确立民事主体法律地位平等、私权自治、社会公益与公德三项原则,并提出了相应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2.
苗延波 《社会科学》2008,1(3):149-159
中国民法有必要设立民法总则编.<民法通则>是民法总则编制定的基础与胚胎.民法总则编的基本结构应当包括:一般规定、民事主体制度、民事客体制度、法律行为制度、诉讼时效制度和民事责任制度.  相似文献   

3.
民法基本理念的历史渊源及其在我国缺失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法基本理念是指民法所体现的深层次的人文价值追求和内在的人类基本精神意蕴,它以主体平等、意思自治和追求公平为最高理念诉求,调整着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市民社会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秩序。民法基本理念的形成和发达在西方具有悠久的历史,而在我国,由于缺乏其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和法律环境,它们从来没有成为社会政治和民众生活中的主流意识,因此,中国正在制定的民法典必须予以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4.
市民社会的构建与民法的基本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市民社会的构建与民法价值的生成是从市民社会和民法价值相统一的视角,分析民法的社会基础及价值蕴含,对社会转型期中国市民社会构建与民法价值生成作出初步论证.市民社会理论为民法价值研究拓展了新视野,它引导人们将社会转型期的我国民事法治视角,由国家和政府转向个人、社会和国家,促使人们对民法的价值作出新的认识与判断.作为市民社会的法治基础,分析民法价值的文化基因即市民社会民法文化的生成,以此提出中国社会转型期民法保障民事权利与制约公权力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盛鹏 《理论界》2006,1(6):37-39
民法与政治文明具有密切的内在逻辑关系。民法是权利之法,而文明的政治是权利政治,二者契合于权利;民法是市民社会的基本法,市民社会是政治文明的基础,二者契合于市民社会;民法文化是人本文化,以人为本是政治文明的核心理念,二者契合于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6.
民法是市民社会的基本法乃民法性质的集中体现。市民社会孕育了民法,民法符合市民社会的内在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又促进了市民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吕志祥 《兰州学刊》2000,38(4):48-49
当前,国企改革面临攻坚阶段,如何深化改革,企业界、理论界提出了许多理论、观点,本文认为借助民法理念重塑国企,真正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则可以使绝大部分国企以私法人地位,实行“企有企营”。那么,什么是民法理念?为什么只有借助民法理念才能重塑国企?民法源于罗马法(“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1),是商品社会的“几何公理”、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的ABC,2其准则“只是以法律形式表现了社会的经济生活条件”3。民法作为私法,主要调整私人关系即市民社会关系,而市场经济社会恰恰就是市…  相似文献   

8.
司法公正是民法本身的内在要求,也是民法的性质在程序上的必然反映,但由于我国司法公正的缺失造成了民法功能的部分丧失,不利于创设的一个有序的市民社会,因此我们应通过对民法的法典化,以期实现其与司法公正的良性互动,确保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和市民社会的最终确立。  相似文献   

9.
我国民法的基本性质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本文从民法的性质入手,认为民法是私法,是规范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也是市民社会的基本法.民法作为保护权利的法律,应当以民事权利为中心构建私法的体系,并且应当在民法中贯彻私法自治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10.
罗晓静 《中州学刊》2004,(4):197-199
民法现代化与经济、社会、文化的现代化息息相关,它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渐进的变革过程.中国民法现代化的关键是民法的活法化,它取决于成文法与非完善的市场经济、市民社会与熟人社会、私法文化与传统法文化这三大矛盾的克服;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的推进,中西法文化的暗合构成了矛盾可能被克服的理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