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暄 《社区》2011,(31):59-61
一个人口3万余人的町,对国策性的原子能发电站政策说“不”,这样一个投票结果无疑是对日本国家原子立国和核能发展政策的一个重大打击。所以,一直以来它都作为民主主义的原点备受日本国内及国外人士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战后日本对台政策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战后的日本对台政策是影响中日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日本不断提升日台关系 ,加深介入台湾事务 ,助长了台湾岛内外的“台独”势力 ,为中日友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设置了极大的障碍。日本对台政策的调整受到了历史情结、日本国家战略、经济利益、国内政治、台湾当局“台独”倾向等多方因素的影响。对此 ,中国在对日交往中既要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 ,坚决反对日本插手中国的台湾问题 ,也要积极增强与日本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交往  相似文献   

3.
美国的对日政策是美国为了争霸的需要,对日本采取的消极的、有限的遏制政策。美国的对日政策是美国政治的反映,它体现了“民族利己主义”的原则,是一个帝国主义的政策。  相似文献   

4.
日本经济发展的金融因素与金融政策运作——日本宏观经济管理中的金融政策浅析启明一、金融杠杆是日本政府调节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政策手段日本的中央银行为“日本银行”,是在大藏省领导下的一个特殊法人,在组织上是一个经济实体,在业务经营上有一定的独立性。它以两名...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中,土地政策历来是每一个政权最基本的政策.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对土地政策都十分重视,并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探索,逐渐形成了各自的土地政策.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民族矛盾迅速激化,国共两党捐弃前嫌,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了有利于调集全部人力、物力、财力反击日本侵略,两党分别调整了土地政策.新的土地政策对于抗战以及双方政权的生存、巩固乃至民心向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日本创建拓展日湄、日缅合作机制,以缅甸政经变革为契机,恢复、强化对缅政治外交影响力,实施对缅大规模投资与经济合作,推进对缅民间和公共外交,启动战略与军事防务对话合作。除经济拓展和日本"缅甸帮"推动之外,日本近年来对缅政策驱动力主要来自于对东南亚政策的调整、遏制与削弱中国在东南亚地区和缅甸的影响力、以及促使东盟作为一个整体在南海问题上向中国施压,牵制和压制中国维护东海和钓鱼岛主权的正当行动和诉求。展望未来,在中日东亚战略对峙业已形成、安倍推行"积极和平主义"新外交防务政策背景和框架下,日本对缅政策,对中国深具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关于日本的道德教育,国内已有一些介绍,本文拟从发展的观点对日本道德教育政策的演化和学校道德教育的变更进行分析,以期从历史的流变中找出某些带规律性的从而对我们目前学校德育的改革有所助益的东西。战前德育政策和学校德育(1868—1945)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发展中的里程碑。1868年,德川幕府被推翻,标志着日本封建统治的结束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昭示着一个新的抱负时期的到来。  相似文献   

8.
对明治时期日本的航运扶持政策进行研究,分析近代日本航运发展的脉络和航运业迅速崛起的原因,并阐述一国的航运政策对本国航运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将明治政府对日本海运业的扶持政策分为两个阶段:在明治前期主要是以政府参与创立航运公司为主;明治后期则参照国外(主要是法国)政策,制定相应的造船和航行奖励金法案。日本明治前期的航运扶持政策为日本航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明治后期通过立法的形式使得日本的航运实力迅速加强。国家的扶持政策是日本航运业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对明治时期日本的航运扶持政策进行研究,分析近代日本航运发展的脉络和航运业迅速崛起的原因,并阐述一国的航运政策对本国航运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将明治政府对日本海运业的扶持政策分为两个阶段:在明治前期主要是以政府参与创立航运公司为主;明治后期则参照国外(主要是法国)政策,制定相应的造船和航行奖励金法案。日本明治前期的航运扶持政策为日本航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明治后期通过立法的形式使得日本的航运实力迅速加强。国家的扶持政策是日本航运业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给日本本已萧条的经济雪上加霜,这在日本称为"昭和恐慌"即"昭和经济危机"。但日本政府却采取了与解决经济危机背道而驰的金解禁政策。因为,当时的日本政府是否执行金解禁政策成为日本政府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11.
甲午战争是日本明治维新后推行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结果。在当时,日本的胜利并不是必然的。在远东势力最大的英国,在中日战争的幕启幕落中,从不希望战争爆发到调处中日矛盾、再到日本发动战争的实际支持者,充分暴露了其远东政策的虚伪性和狡猾性。英国的远东政策是成功的,但它的成功恰恰成为英国助纣为虐的一个佐证。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球变暖、冰川融化,北极航道的战略意义越来越受国际社会的关注。东北航线紧连日本海,在日本看来,是日本重要国家利益所在。为了确保实现国家利益,日本制定了相应的航道政策。日本北极航道政策体系由总政策、基本政策以及具体政策3部分构成,但这一政策体系本身存在逻辑矛盾,这种矛盾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日本北极航道政策展现的新动向表明:日本在参与北极事务中对政治大国地位的诉求愈加显著、对非北极国家竞争与戒备的态度更加明显、控制北极战略通道的意图更加清晰。  相似文献   

13.
对日本的教育民主化改革是战后美国对日本进行全面改造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日本教育的改革是去除日本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因素以及将日本改造成为一个西方式的民主国家的重要途径。为此在占领日本后,美国不仅对日本的教育管理体制、课程体系进行改革,还对日本的体育、宗教教育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随着冷战的爆发,日本成为了美国与苏联在远东积极争取的目标,为了抵制共产主义在日本的传播,美国开始在日本的教育界展开了反共行动,并利用宗教作为对日本进行反共宣传攻势的重要工具。通过美国对日本的民主化教育改革的内容和过程的追述,认为在对日本的改革中美国采取了以专制的形式培育民主的政策,干涉了日本的学术自由和宗教自由。  相似文献   

14.
日本“大陆政策”是从明治维新前后形成的侵略扩张政策。文内论及了日本“大陆政策”产生的思想渊源和政治基础。无疑对清算近代以来日本军国主义罪行,促其反省侵略历史有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日本经济经历了一个从战后重建、恢复、发展到赶超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日本通过大量引进国内先进的技术 ,以及实行新的产业技术政策 ,使经济得以迅猛发展。笔者通过日本的产业技术政策结合 2 0世纪 80年代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经验和教训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一、产业技术政策的概念与分类何谓产业技术政策 ?顾名思义 ,是通过影响市场结构来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创新积极性 ,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能力 ,从而提高本国的综合国力。其政策目标是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益 ,是产业技术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考虑技术本身特性的同时 ,…  相似文献   

16.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日本对苏政策,史学界传统的看法是日本一直准备对社会主义苏联发动新的军事进攻,推行反苏反共政策,近年来,有学者认为日本对苏政策是举棋不定,在“北进”与“南进”之间等待、选择。本文的观点是日本对苏联政策完全不是要进攻苏联,或者说不是要“北进”,而是要防御苏联干涉日本侵华。日本是在不断扩大侵华过程中,逐步采取对苏强硬政策,其实质是以攻为守,便于它在中国大陆肆意进行侵略扩张。  相似文献   

17.
1895-1945年间,台湾作为日本的殖民地被日本占领50年。在前30年中,台湾成为日本的原料产地,但随着日本在台湾的政策中心发生转移,开始由农业转向工业,使台湾成了日本的"兵工基地",执行着殖民地对宗主国应尽的使命。进而为了保证台湾青壮年的健康体魄以备战争之需,鸦片政策也发生相应的变化,由"渐禁政策"转向"断禁政策"。这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元不包含着宗主国对殖民地的剥削和掠夺。  相似文献   

18.
美国政府从1944年初开始制定战后对日政策,约瑟夫.格鲁作为一个知日派外交家全程参与其中。格鲁认为,天皇是日本与未来占领当局合作的关键人物,而从长远看,日本将会发展出一种更为现代、民主的君主立宪体制。格鲁为实现自己的想法而积极活动,在战后日本是否保留天皇制这一问题上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虽然他的意见并未被完全采纳,但他的基本思想在战后美国对日政策中得到了体现。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讨的是希特勒上台后至中日战争爆发前夕德国对远东地区两个大国中国和日本的政策。这一时期德国在远东推行了平衡政策,即同时与中日两国发展合作关系。以德日反共协定的签订为标志,德国远东政策经历了一个重心转移的过程,即由倾向中国转变为偏向日本。这种平衡范...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美国、日本及我国台湾地区风险投资业发展历程的对比分析,指出政策支持应有一定限度,既要有所作为,又要有所不为。政策支持的作用是创建一个宽松、有效的制度环境,以市场的力量来发展风险投资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