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茹 《社区》2011,(34):22-22
江西省丰城市河洲街道新城社区民情信息员陈志昌习惯随身携带一个笔记本,上面记录着每天发生在身边的民情,大到化解群众矛盾纠纷的全过程,小到寥寥数语的一次上门登记。陈志昌十分感慨地说:"社区的事多,且杂,涉及方方面面,处理起来需要技巧。尽管我们每天记录的都是帮居民做的一些小事,但每件小事对居民来讲都是急需解决的大事。"  相似文献   

2.
张秀荣 《社区》2014,(1):28-28
黑龙江省绥芬河市北海社区自2013年秋季开展网格化服务以来,社区工作人员每天都带着民情日记在网格里穿梭,记录居民细小的需求,然后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民情日记里有的记录着居民反映弃管楼下水矛盾纠纷;有的记录着居民因腿脚不便不能来社区进行生存认证,请求社区登门认证的;  相似文献   

3.
高淑芹 《社区》2012,(15):30-31
从坐等居民上门,到把各类社区服务直接送到居民家中,北京市丰台区角门东里二社区依靠一张小小的"民情图"扭转了社区治安状况,完成了从管理到服务的转身,同时也实现了可防性案件为零的治安目标。  相似文献   

4.
李永哲 《社区》2012,(22):30-31
从坐等居民上门,到把各类社区服务直接送到居民家中,北京市丰台区角门东里二社区依靠一张小小的“民情图”扭转了社区治安状况,完成了从管理到服务的转身,同时也实现了可防性案件为零的治安目标。  相似文献   

5.
李鸿军 《社区》2013,(31):27-27
在湖北省丹江口市的社区里活跃着一支网格服务队伍,他们大多是从丹江口市近两年应届或往届大中专学生中遴选出的社区工作人员。因为天天与社区居民打交道,他们被居民亲切地称为“社区格格”。他们承担民情调查、政策宣传、矛盾排查等职责,只要群众有困难、邻里有矛盾,队员们第一时间赶到解决问题。这种“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的格局被老百姓欣然接受,并从中享受着网格化管理带来的微妙变化。  相似文献   

6.
"俺居委会工作人员,不管走到哪儿手里都拿个小本本,上面密密麻麻净记着些咱老百姓的事,可细心喽!"在居民刘大妈眼里的小本本,是山东省莱西市水集街道永兴街社区工作人员建立的"民情日记",他们把社区居民的件件小事记在本上、带在身上、装在心里,一件一件去落实,  相似文献   

7.
徐士青 《社区》2013,(19):35-35
每个社区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都要“上门入户”,进行民情民意采集,以便第一时间收集居民的各种需求。通过总结自己在平时走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笔者的经验是——通过以下三步可以助社区工作者顺利敲开居民家的门。  相似文献   

8.
朱娜伽 《社区》2014,(31):42-43
以诚心换真情2005年3月我从一名幼教工作者转型为社区工作者,从面对天真无邪的孩子到面对各种类型的居民,每天接触的都是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小事,对我来说无疑是一种全新的考验。我决定把对孩子的一颗爱心化作对居民的一片诚心,用心对待每一个来社区的居民,做好每一件事,以自己的诚心换取居民对我的真心。  相似文献   

9.
《金陵瞭望》2009,(28):90-90
一是完善社区民情民意收集机制。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的作用,在社区党委统筹下,推选代表负责收集居民诉求,填写上报“民意代表诉求表”,并定期召开民情民意座谈会,听取居民心声。二是建立社区民情民意交办机制。对收集到的民意信息,实行逐级筛选机制,  相似文献   

10.
编读往来     
《社区》2012,(14):1
正基层同样大有可为在很多人的眼中,社区工作者都是婆婆妈妈、干着不起眼工作的一群人。其实,每位社区工作者都是一个小宇宙,蕴藏着无限能量,三头六臂般地处理接踵而至的繁杂琐事。他们每个人都是一颗火种,在基层播撒爱与和谐的光芒。我们每天走街串巷了解居民情况,上门入户对居民嘘寒问暖,忙里忙外干着琐事。我们没有惊天动地的  相似文献   

11.
曙光 《社区》2013,(7):54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灵隐街道曙光社区工作者葛芳周末一早到社区值班,结果一位老先生比她还早一步守在办公室门口,开口第一句话:"我来给我女儿找对象!"社区怎么会干上"红娘"的差事?事情还得从2012年初社区开通的"民情邮局"说开去。社区设立"民情邮局"的目的,是让居民有啥需要帮忙解决又不好开口的事,通过写信的形式告诉社区。可没承想,收到的绝大多数信都是要求给子女介绍对象的。  相似文献   

12.
谢降星 《社区》2013,(2):20
说起社区工作,一些不了解情况的人都会说,"不就是居民那点事吗?"的确,社区工作很平凡,平凡到婆婆妈妈,平凡到鸡毛蒜皮。但就是这些看似平凡琐碎的小事,却关系着居民生活的幸福指数。现代社会,社区是居民日常生活最为重要的活动空间,不论是城市社区还是农村社区,都牵连着万千居民。但是,在一个完整社区的范围内,是否所有惠  相似文献   

13.
陈瑛 《社区》2013,(19):20-20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杨圃街·瞄江社区因拆迁搬到临时办公点,居民区与办公地点距离较远,居民办事很不方便。今年1月,社区推行了搭班子轮巡制,将原来坐等居民来社区办事的方式,变为主动上门送服务的工作方法,将委员与专干工作相关联的两人搭班子送服务:如综治委员搭信访专干,收集民情民意,  相似文献   

14.
代春丽 《社区》2010,(31):46-46
我是一名工作在基层的社区居委会党支部书记,每天接触许多居民的家长里短,在这些平凡小事中我充分体会到了人世间的亲情冷暖。今天,我要向大家讲述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  相似文献   

15.
高莉莉 《社区》2012,(21):25
"不管是邻里纠纷、楼院卫生的小事,还是关系社区建设、安全稳定的大事,都可以拿到居民议事会上商量讨论,没什么问题不能解决。"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胜利社区为充分发挥社区的自治功能,创新社区基层组织民主管理新途径,探索成立了居民  相似文献   

16.
倪寿华  曲丽波 《社区》2012,(27):20-20
“俺居委会工作人员,不管走到哪儿手里都拿个小本本,上面密密麻麻净记着些咱老百姓的事,可细心喽!”在居民刘大妈眼里的小本本,是山东省莱西市水集街道永兴街社区工作人员建立的“民情日记”,他们把社区居民的件件小事记在本上、带在身上、装在心里,一件一件去落实,被居民形象地称之为“民心本、连心本、解忧本”。  相似文献   

17.
《社区》2003,(12)
我们二郎巷社区居委会,在社区管理工作中长期采用民情恳谈会、民事协调会、民意听证会、民主评议会“四会”制度,在社区开展“串百家门、知百家事、解百家难、暖百家心”活动,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是:“四会”制度为社区管理工作铺了一条好路。民事协调会社区矛盾大量是邻里之间的矛盾、居民与物业单位之间的矛盾、居民与政府部门之间的矛盾。社区居委会虽然不是执法部门,但可以起到协调作用。在协调过程中,切实做到居委会敢于接触矛盾,有关人员都到会,会后有人督办落实。我们认为,民事协调会是解决邻里矛盾、实现和睦相处的好方法。去年11…  相似文献   

18.
俞咏华 《社区》2005,(14):20-20
社区每天一位值班主任、一个值班小灵通手机、一本值班民情日记本,这是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小河街道塘河新村社区最近推出的“三个一”的服务方式。社区中轮到谁值班,谁就携带小灵通手机,佩带值班主任的胸牌,处理值班事宜,记好值班记录。“找社区比找家人方便。”小区里的82岁的王奶奶是空巢老人,无论是家里半夜断电,还是日常维修电器,只要一个电话打到社区,社区工作者就会在七八分钟内赶到她家中,请来志愿服务人员帮她解决好问题。儿子想接她去同住,她舍不得这个社区,说是找社区帮忙比找儿子还方便。“翻开民情日记就是翻开居民生活的冷暖苦…  相似文献   

19.
张晓东  袁才武 《社区》2014,(16):22-23
四川省阆中市沙溪办事处拥军路社区是一个纯居民社区,2006年,社区居委会创立“民情工作室”,热情接待来访的居民,“民情工作室”成为承载着社情民意和民生改善的直通车。近几年,该社区又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一切从小事做起”的理念,积极探索出了“三问:问需于民,群众是亲人;问计于民,群众是老师;问效于民,群众是裁判;四小:小习惯赢民心、小事情顺民意、小环境惠民生、小舞台聚民力”的“三问四小”社区服务工作法,在小社区展现了大作为,赢得了民心、顺从了民意、凝聚了民力,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社区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20.
努力做小事     
进入新世纪,由于企业变更,我失业了。我是小人物,人家不让在企业再做小事了,我别无他法,只有到别处另寻些小事来做。换换环境,换换做小事的方法,对人生来说也是趣事嘛!后来,我走进了社区,留在了社区。干什么?面对社区中的失业者,面对往日工友们,我心酸。进入社区之后,在工作之余,我东奔西跑地采集信息,想在社区建立信息中心,建成公益性的信息中心。这个信息中心面向居民、服务居民,有关房地产、老人、青年方面的信息都有,全方位地为居民服务。给社区居民们跑跑腿、给社区的失业者提供可靠的信息,帮人找找路子,实现再就业,也算是我办了件小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