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认识论总是从人与自然的双重角度去考察人类发展历程中的自然环境,并以人类的实践活动为基点解决生态问题.它指出自然史与人类史的辩证统一,以及自然、人和社会实现解放的一致性实现了对科学主义认识论和整体主义认识论的有机统一,是科学的整体主义的认识论.全球性问题的日益凸显要求我们必须彻底改变工业文明的发展理念,以新的哲学树立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基于科学的整体主义认识论的生态文明理念,是对整体主义“无文明的生态”和科学主义“无生态的文明”的超越.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正是践行了科学的整体主义认识论范式且树立了全新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形成经历了产生、发展与成熟三个历史阶段: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对资本主义的绿色批判等思想寓意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产生;毛泽东的勤俭建国、绿化祖国等朴素的绿色发展理念、邓小平对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探讨、江泽民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不断深化;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等思想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3.
在十六大提出“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的基础上,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科学论断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及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和谐发展观l.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人权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开拓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力 《社会科学》2005,42(5):40-45
人的解放是一个历史的命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革命学说,凸现的是无产阶级革命时代人的解放的宗旨,完成了革命与人权的辩证统一;邓小平对人权的开拓,映衬的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的解放的新内涵,开始了建设与人权的和谐交融;邓小平对社会主义人权先进本质的彰显与西方大国“人权-霸权”悖论的揭示,既高扬了现代人权精华,也捍卫了世界和平发展的人间正道;邓小平“人权-国权”的交融模式成为第三代人权观的精辟阐释,对人类进步而言,它引领了社会发展观的新变革;对人权运动来讲,它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性的双重意义;对马克思主义来讲,它是马克思主义人权和人的解放学说在当代的升华。  相似文献   

5.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试图建立一种新型的以实施生态保护为基本原则的绿色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并描绘了生态社会主义的理想:重返人类中心主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进行生态重建(生态现代化);建立混合型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实行经济的适度增长;重视民主、平等和正义,尤其是生产性正义;消灭异化劳动和异化消费,实现劳动闲暇一元化。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社会主义理想本质上是一种乌托邦社会主义,但是它对于我们反思传统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伦理观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对绿色发展观进行探讨.绿色发展观的发展离不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的支持,绿色发展观的内部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变化.绿色发展观的深入必须考虑到伦理观,考虑到人与自然是绿色发展观的题中之义.绿色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不仅体现着马克思的时代精神,而且体现着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使人在自然当中合理发展,继承马克思主义代内价值与代际价值的统一,才能真正让绿色发展观贯彻到底,让人类共享绿色发展的硕果.  相似文献   

7.
立足感性的对象性活动即实践,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既尊重自在自然的先在性,又彰显自然的属人性;既秉承自然的系统有机性,又坚持自然的可分解性与科学认识自然的合理性。这一双重意蕴的生态自然观为超越生态中心主义的荒野自然与人类中心主义的机械自然提供了全新的境域与立场。植根于“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现实语境,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承接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思想动力,坚持尊重自然与积极介入自然的辩证统一,在实践范式的生态变革中推进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再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生态文明观的提出和三大文明理论的形成历史进行了考察回顾 ;认为可持续发展观本质上是超越人类中心主义而非人类中心的 ,它实现了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辩证整合 ,而又在相当程度上向生态中心主义倾斜 ,是一种人、社会与自然的生态整体主义世界观 ,或者说 ,是一种生态经济社会整体发展观与实现观 ;建设生态文明、实施可持续发展必然引起现代人类活动的价值取向的调整 ,由只是为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与利益作为人类实践的唯一的、终极的价值尺度 ,转变为同时也必须把非人类物种的需要和整个生物圈的整体利益作为人类实践的终极价值尺度  相似文献   

9.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人类文明史上全新的发展观,它对人、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发展关系作出了全面、整体的把握,蕴含着丰富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思维。“发展”——马克思主义辩证发展观的坚持和运用;“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主体理论的最新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的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10.
胡建 《浙江社会科学》2013,(2):112-118,160
生态社会主义乃马克思主义实现生态学转向的当代主流理论之一。它立足于与马克思不同的时代背景,思考和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生态问题。据此,它必然发展出传统马克思主义所不具有的创见。本文以生态社会主义的著名理论家奥康纳的"重构历史唯物主义"为范本,深入剖析了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之处。它主要表现为:在人与社会的关系领域,生态社会主义使物质性的生产生活获得了文化的意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领域,生态社会主义使"自然"获得了能动性和自主性的规定;在社会主义研究上,生态社会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当代发展。生态社会主义的这种创新理论对中国当下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深刻的文化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揭示的发展观 ,是对立面统一的发展观。它与对立面斗争的发展观相对立 ,展现了社会主义发展观的显著特征。对立面统一的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是中国改革开放精神的凝结和升华。它以三位一体的结构形式 ,奠定了中国社会继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预示了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生态新人”是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价值取向与目标愿景相契合的“绿色公民”或“社会主义新人”,具有政治思想立场上的坚定性、生态保护意识上的积极性、生态活动实践能力上的成熟性。在基本意涵上,“生态新人”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与“时代新人”重要论述相结合的理论产物,是对社会主义事业不断适应新的时代境遇、迈向更高社会文明层次的现实要求的理论回应,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人民性。在理论基础上,“生态新人”具有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探索理论与实践、当代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理论三方面基础,呈现出理论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结合。在培育进路上,“生态新人”需要环境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交互、环境公民社会建设范围与力度深化、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教育的积极推进三个方面协同作用。经由三维论析,“生态新人”及其培育工作对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意义将得到清晰呈现。  相似文献   

13.
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在理论上,要推进生态文明理论和生态文化的思想精髓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紧密结合,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发展;在实践上,要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同步推进,有机融入国家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等各个方面,使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观、生态道德观、生态发展观、生态消费观、生态政绩观成为党的意志、国家意识、社会时尚和全民追求.  相似文献   

14.
论生态和谐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成 《学术论坛》2007,30(11):167-171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之一.生态文明的价值指向就是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基础上实现人及其社会的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和谐观的理论本质就是在人口生产、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协调发展中实现自然、社会与人的和谐共进.构建生态和谐社会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结果,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分析生态和谐的构建要求,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生态和谐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探讨了生态社会主义生态重建的理论范式:坚持社会劳动在马克思唯物史观中的核心地位,倡导人类中心观,主张构建生态社会主义的和谐价值观及生态原则优先的实践观。但以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重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片面的、不科学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发展观与价值观等理论的探索与其指导下的实践难以统一。  相似文献   

16.
论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我国生态文化建设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生态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进行生态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和解决我国生态文化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依据的科学理念,根植于广大群众开展实践活动的人民立场,以及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永续发展的价值取向等文化意蕴,对推动我国生态文化建设和构建生态文明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作为20世纪90年代之后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佩珀试图将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以及深层生态主义的观点综合成一种激进的绿色政治,从而对生态社会主义作出自己的诠释.他不仅坚信"马克思主义对生态中心论有益",而且充分肯定马克思主义对生态社会主义的指导作用;他在系统论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现代社会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的同时,明确主张消除生态危机的唯一出路在于变革资本主义制度,走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生态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8.
可持续发展是当代急需解决的历史性重要课题。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要不能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当代一部分人的发展也不能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也就是说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正确处理人类与自然界、经济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基础上,使整个社会全面发展。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重要组成部分的邓小平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全面发展的理论。认真学习和贯彻邓小平同志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对于我国正确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我国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有重大的…  相似文献   

19.
作为20世纪90年代之后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佩珀试图将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以及深层生态主义的观点综合成一种激进的绿色政治,从而对生态社会主义作出自己的诠释。他不仅坚信"马克思主义对生态中心论有益",而且充分肯定马克思主义对生态社会主义的指导作用;他在系统论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现代社会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的同时,明确主张消除生态危机的唯一出路在于变革资本主义制度,走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生态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20.
肖霞 《理论界》2008,(11):6-7
科学发展观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与发展,又是对国内外正反两方面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同时也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升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