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存在遗忘、神性隐退以至上帝隐匿的虚无主义时代里,海德格尔毕生所思的问题是:如何唤起人对存在本身的追忆?如何适宜地安置人(此在/Dasein)的栖居?至迟从1934年起,荷尔德林诗成为海德格尔运思的决定性推动力。以《荷尔德林和诗的本质》为主要考察对象,关注海德格尔疏解荷尔德林诗时阐发的"微言大义",分析这种"微言"的形成和推衍,以图窥视海氏"大义"的精神品质全貌。  相似文献   

2.
基于对荷尔德林诗的阐释,海德格尔揭示了在贫乏时代,荷尔德林诗在克服语言的技术化,把语言保存在其纯粹性之中,实现诗与思的合一等方面具有独特的意义.诗作为接受的尺度,意味着思想对语言的倾听.诗人是存在之家的守护人,只有在语言家园中,才能实现诗意的居住.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贯穿其一生的最主要思想就是对存在问题的追问,对艺术作品本源的探讨,就是探讨"存在"的一种方式。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一文中,海德格尔主要通过对艺术作品之本源的思考,来进行对"存在之真"的追问。其中希腊神庙、梵.高的油画、罗马喷泉等艺术作品作为其追问的中介,但希腊神庙更加集中地体现了海氏关于"存在"的思想。希腊神庙作为海德格尔"道说"的一种方式;希腊神庙作为"天、地、人、神"的协奏曲,突出体现了海氏"存在在世界中"的思想;希腊神庙作为真理之生发与保存的典型。  相似文献   

4.
语言思想是海德格尔后期存在论思想的重要方面。海德格尔承继了前期对传统语言思想中将语言视为言说工具的观点的批判。但同时,与前期相比,海氏后期的语言思想不再以"此在"为中心,从此在的生存论层面展开探讨;而把关注的重点投向了存在,认为语言之本质具有命名存在者、使存在者入于其自身所是的本真力量。本质性的语言即是诗。在诗与言的关系上,两者彼此规定,各自成其本质。海德格尔的这种诗性语言观,使得语言回到其本有的基础上,真正成为人类存在之"家",从而对我们当下回归到诗意的生存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天地神人四重整体"是海德格尔后期思想中一个独特的概念,它意味着"存在"与日常生活世界的交融。诸多学者将其阐释为一个"空间"概念,但这种阐释切断了这个概念与其前期存在论之间的联系,因而不利于对其进行完整的理解。"四重整体"与海德格尔的前期思想有着深层渊源,作为对生存论存在论的矫正,它撤销了"此在"的主导地位,但人的一方仍在沟通存在与日常生活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此在的时间性在此仍是有效的。海德格尔在对荷尔德林的诗的阐释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人在存在之运作中的意义。同时,对应于"四重整体",海德格尔也提出了"四维时间",这说明"四重整体"在本质上仍包含时间内涵。  相似文献   

6.
想象希腊与怀念故乡构成了荷尔德林诗的两个基本主题.沿着这样两个基本主题,我们可以很好地去解读、去接近荷尔德林诗的精神旨趣的三个基本方面.那就是荷尔德林的诗,可以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其对于自由、理想与美的热烈追求;可以让我们深刻地领悟到真正意义上的诗人以及真正的诗对于人类精神家园的执着守护与热情拥抱;可以让我们清晰地体会到其诗思舍一或"诗"与"思""相遇而同一"的审美特性.也正是在最后的这个"精神旨趣"上,荷尔德林的诗与海德格尔的哲学,才真正地实现了心有灵犀与"精神的相逢".  相似文献   

7.
通过简要梳理了海德格尔存在之思与艺术之思互释的思路历程,指出“转向”时期的重要著作《艺术作品的本源》和对荷尔德林诗的阐释,是海德格尔从存在去规定艺术和用艺术来阐释存在的尝试,体现了海德格尔存在论的艺术本质观和文艺批评观。海德格尔对艺术的形而上沉思,虽然没有给我们提供最终的答案,但他富于启发性的思考和追问,已将艺术哲学引领到了一个崭新的理论境界。  相似文献   

8.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体系中,存在、语言、思、诗和道路等命题非常重要,有机地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在他的两组诗歌作品中很好的体现了出来:即思想从属于存在,存在是思想生发的场所;诗与思一样都源于存在,分别具有解蔽和遮蔽的属性;语言是存在的基础,道路、道说则与诗、思一起归于本真之存在。各命题间的关系展现了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的哲学图式。  相似文献   

9.
海德格尔关于诗的观点体现在其后期思想中。他对诗的本质的追问首先从诗不是什么开始,从而指出“诗乃是存在之词语性创建”。本文对海氏这一论断略作剖析。  相似文献   

10.
海德格尔的现代性批判是我们反思现代性必不可少的借鉴。然而,关于海德格尔现代性批判之本质的界定却一直含糊不清。有学者认为,海氏现代性批判的本质在于揭露"作为图像的世界";然而,这只是海氏批判现代性的表相。海氏现代性批判的根本目的是在批判"世界图像化"下"忘在"的"存在"。海氏试图通过阐述时间与现代性的关系,使得作为"存在者"的人回归"存在的内时间状态",重新拥有自由的精神。重新回归"存在"和自由的精神才是海氏现代性批判的本质。  相似文献   

11.
"运思"作为德国民族所特有的一种哲性思维,经过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诗的"阐释"转化为一种诗性思维.所以"运思"就成为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诗的一种"阐释"策略.从这种策略中我们可以窥见到海德格尔这种"运思"的批评实质.  相似文献   

12.
生活世界现象学既是一门历史现象学,也是一门前—人格的本性现象学。胡塞尔对海德格尔著名的"哲学人类学"的批评首先意味着自我深化,它建立在胡塞尔在后—《沉思》时代对超越论现象学的主体性悖谬的明察之上,而作为这一自我批评的结果,胡塞尔对前—存在领域的揭示"预示"了海德格尔后期的存在论"转向"。因而,即便在最终的现象学基础上,海德格尔与胡塞尔在存在与思之间还是保持了一种平行关系。  相似文献   

13.
海德格尔思想由对存在运思而展开。海氏的思想不仅是追问存在,同时也是追问真理。追问存在与追问真理是海氏的双重任务,因为存在与真理始终为伍。海氏前后期运思方式的转变过程是真理观转向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技术史与人类史几乎同步,有关技术的思考在古希腊业已存在,然而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哲学"仅仅出现在两个世纪以前,可以说技术在当下时代才真正地寻找到自身。批驳对于技术问题的流行化观念,海德格尔在一套全新的概念框架下追问技术:技术作为真理的解蔽,以座架化的方式摆置人并强求自然,虽为危险却充斥着救渡,从而展现了海氏后期对于思和大道(居有、缘构)的执著。本文强调在科学史和形而上学史的两重背景下理解海德格尔的技术思想,作为当代世界图像的发轫者,技术牵系着整体存在,与开拓拯救之路的艺术有着深在的关联。  相似文献   

15.
《艺术作品的本源》是海德格尔后期的主要思想著作。在著作中,海氏重点从艺术作品切入,探寻了"存在之为存在"的两种基本状态——即"遮蔽"与"无蔽"的问题。可以说,艺术作品的本源就是一种真理生发方式,也就是"此在把存在者从遮蔽状态带到无蔽状态"。  相似文献   

16.
海德格尔的技术思想与其存在主义哲学紧密相联。随着其存在主义哲学的重大转折,他的技术思想也相应地发生了转变,即海德格尔前后期技术思想呈现出工具论与实体论、中立论与价值论的差异。但与此同时,在这种差异的背后,还隐藏着同一,即海德格尔始终坚持"在世界之中存在"的存在论立场。这一研究贯通了海德格尔前后期的技术思想,揭示了海德格尔前后期技术思想的辩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17.
海德格尔真理观初探汪世锦海德格尔关于真理的学说在其哲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海氏将真理问题与其哲学的中心问题─—存在问题直接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本文主要就海氏代表作《存在与时间》中关于真理与存在方面的问题,作点基础性探索,以期为全面深入地精研海氏...  相似文献   

18.
海德格尔的栖居之思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人之栖居"乃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的主旋律。海德格尔由存在本身而入思栖居,从而揭示出栖居的本质就是栖居的真正困境;在对此困境的倾听中,海德格尔进而由栖居思入"筑造"。在栖居着的筑造中,让物自身自由地涌出和收回;在筑造着的栖居中,让四相一体安居在物中,这便是海德格尔栖居之思在存在的深度上向我们发出的质朴劝告。  相似文献   

19.
海德格尔关于“大地”的思考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不断演变而趋于成熟的过程。“大地”一词最早出现于《艺术作品的本源》一文,这个稍显“突兀”的“大地”之思源自何处?有学者对该问题给出了答案:荷尔德林、古希腊悲剧、纳粹思想等。本文依据相关文本的研究和资料的佐证,认为其根源大体有三处:荷尔德林之诗、古希腊(前苏格拉底哲学)之思,以及尼采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在海德格尔关于"追问存在"和"如何存在"的运思中,死亡作为此在最本己的可能性所内在的不可超越性,正是海德格尔死亡之思的永恒困顿之处.在其前期思想与后期思想中,这种困顿所赋予的一切迷障就成为海德格尔一生运思所要突破的关键所在.借助于海德格尔直面这种困顿时所付诸的种种运思,我们可以认识到死亡之思的现实意义,并获得直面消解困顿的方法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