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承徐先生远道来书,对我所写的「骨董琐记质疑」一文,提出反质。目前文化出版事业和科学研究工作,十分需要发扬自由讨论与相互批评的精神,徐先生的认真态度,正是我们所欢迎的。兹简单答复如次:其一,关于「鼻烟壶」与「至德」。骨董琐记的原文:「……按吴晚亭有咏鼻烟壶长律四十韵:『至德绥柔远,梯航竞献奇。图  相似文献   

2.
关于[主题]和[主语]这两个词,对于日语学习者来说一点都不陌生。很多讲授者在回答这两个词的区分问题时,都会以「は」和「が」的区分作为分析的论点。「は」是表示主题,而「が」则表示主语。表面上看已经解决了关于主题和主语的区分,但实不则然。本文将从汉日互译的角度出发,基于「は」和「が」的基本含义之上,分析[主题]和[主语]的汉日对照。  相似文献   

3.
一、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概念 1.「お国言葉」方言,土语 这是一种能够分辨出说话人是来自日本哪个地区的一种地区性语言,跟 「方言」表示的意义接近.不过「方言」是与「標準語」、「共通語」等同一级别并且意义对立的概念,是只能在特定区域使用的社会价值不高的语言.而与之相对的「お国言葉 」则是没有相对应的意义对立的概念,而且也没有那种社会价值不高的感觉.「お国言葉 」不仅在语音方面,文法、词汇等也包含在内的较全面的概念.所谓「お国言葉」的「国」是日本大名时代的「国家」的意思.另外,「お国言葉 」还在向外国人询问对方本国语言时使用.  相似文献   

4.
爸爸的『老伴』是我淘汰下来的那台二八六电脑。现在,妈逢人就说:『还是我大儿子孝顺呀,送老头子个玩具玩,要不这阵子我早就让他「气」死了。』说是玩笑话,可是这电脑的确成了老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伙伴。  相似文献   

5.
人死精神是否消滅,在古代很早就發生了疑问。孔子并不曾确实說明鬼神的有無。墨子是最早說明灵魂不滅的凇该鞴砣q」中举出了許多鬼神的故事,証明鬼神的存在,人身虽死,灵魂还是存在的。庄子以薪火来比喻形神,所謂「指傳于取薪,火傳也,不知其尽也。」①老子說:「以道(?)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亦不伤人,」②所以老子亦承認有鬼神的。荀子則不承認有鬼神的存在,「天下篇」所說:「君子以为文,百姓以为神。」即是明証。两汉之际,桓譚的「新論形神」③『以燭火喻形神』亦云神滅,惟自汉以前言神滅論者,以东汉王充最为突出。他说:『人之死,犹火之滅也,火溅而耀不照,……火滅光消而燭住,人死精亡而形存;謂人死有知,是謂火滅复有光也?虎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探讨了「きこえる」这一日语动词在语法意义上表现出的特异性。「きこえる」的同一形态既可表示自发语态,又可表示可能语态,在构句上又明显地表现出移动动词的特点。文章通过实际用例对这些复杂的特异性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7.
一、司马迁的时代背景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这便是司马迁在二千多年前表示了他企图依照他父亲司马谈的志愿继承孔子「春秋」的精神而重新撰述一部历史记录所下的一个伟大的决心。但自孔子到司马迁作史时代三百七十五年中,中国整个时代,起到了剧烈的变化,因为秦的统一中国,就从「诸侯割据称雄的封建国家」建立了「专制主义  相似文献   

8.
「南中」从很早的时候起,就和中国内部发生着联系。两汉时代,这种联系便更加密切。那里有着丰富的物产,居住着許多部族。据史籍記載,「南中」的人們,有的是『其国各立君长,人皆椎结左袵,邑聚而居,能耕田』。有的則『无君長,辫发,随畜迁徙无常』。有的則『或土著,或随畜迁徙』。又据华阳国志卷四南中志的記载,『洋河郡……多两潦,俗好鬼巫,多禁忌,备山为田,无蚕桑』。这些,都说明当时「南中」地区人民,有的还是以部落而居,虽有农業,而随畜迁徙者,仍是不在少数,可見他們当时,尚处在家長奴隶制阶段,甚至比这个推断还要落后一些。比起当时的中国内地,远为落后。  相似文献   

9.
在日语中,每一个格助词能表达不同的格关系,而表达同一格关系的格助词又有多个。日语中用于标记主体格成分的基本格助词共有6个,其中以「が」、「の」为最常见,使用频率最高。由于格助词主体格的用法大部分学习者不太熟知,容易出现误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探讨了『きニ之る』这一日语动词在语法意义上表现出的特异性.「きニえる」的同一形态既可表示自发语态,又可表示可能语态,在构句上又明显地表现出移动动词的特点.文章通过实际用例对这些复杂的特异性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在討論农村人民公社集体生产单位間的經济差別时,对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級差地租性貭有各种不同的見解。朱劍农同志从去年下半年起,連續发表了《論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級差地租》、《再論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級差地租》及《有关农村人民公社級差地租的几个問題》三篇文章。在这些文章中提出一种看法,将土地經营壟断条件下形成的級差土地純收入看作級差地租,认为社会主义級差地租是特殊形式的級差地租,它在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中都存在(附注一。附注均在全文后面)。我对这种看法有不相同的认識,下面提出来,請朱劍农同志和其他同志指正。社会主义級差地租是类比意义的分析社会主义級差地租的性貭时,最好从什么是級差地租談起。这是牵涉到对馬克思主义关于級差地租原理的认識,也是应当作为討論問題的出发点的。在朱劍农同志看来,級差地租就是土地經营壟断条件下形成的級差土地純收入,只要存在对土地經营的壟断(即使沒有土地租佃和剝削关系),級差土地純收入都轉化为級差地租。他說:“級差土地收入……是級差地租賴以形成的物貭基础。”“級差地租形成的直接原因,只有土地經营垄断。”又說:“級差地租……可以不表現为土地租金的  相似文献   

12.
马中锡《中山狼传》有「脱有祸,固所不辞也」的句子,其中「脱」字一般注本多作「假设」讲。我以为:「脱」字本身并无「假设」义,当是「倘或」的合音词。《说文·肉部》:「脱,消肉臞也。」段玉裁注:「消肉之臞,臞之甚者也。今俗语谓瘦太甚者日脱形,言其形象如解蜕也,此义少有用者。今俗用为分散,遗失之义。」这说明它的本义和假借用法都没有「假设」的意思。看来纯粹是声音关系。「倘或」二字急读就是「脱」。《吴子·励士》:「脱其不胜,取笑于诸侯,失权于天下矣。」《后汉书·李通传》:「事既未然,脱可免祸。」《北堂书钞》七十三引谢承《后汉书》:「袁史则故御史珍之孙,何为苛罚?脱有  相似文献   

13.
从现代汉语的词序看所谓“倒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重视词序是现代汉语语法很突出的一个特点各种语言都有其特有的语法规则,以此和其他语言互相区别。比如「词类」的多少,各种语言不尽相同:汉语有句末语气词而俄语没有;俄语的「量词」属於名词,汉语的「量词」则已从名词分化出来,即具有和名词互相区别的语法特徵而成为独立的一类。不同的语言的同一词类,其规则也往往不同:俄语动词有身、数,性、时、式、态诸语法范畴,汉语没有;俄语动词的「体」和汉语动词的「体」也根本不同。所以说,各种语言的词应该根据各种语言所特有的一定的规则结合为句子。根据斯大林同志的指示,我们知道,语言的语法构造变化得很慢,但它是不断地在发展变化着的。因此,说到语法构造的变化时不应忘记它的「稳固性」,但说到语法构造的稳固性时也不应忘记它的「逐渐发生变化」。公元前两千年间的殷代的卜辞所表现出来的词汇和语法规则可以作为斯  相似文献   

14.
漢語簡說     
序目 1951年担任「中国語文概論」課时,写出了一篇「汉語的声音」;1952年写出了一篇「汉語的語法」。1954年任「中国語言学」課时,又写出了一篇「汉語的詞汇」。1955后任「古代汉語」課时,写出了一篇「汉語的比較」。1956年任「現代汉語」課时,写出了一篇「汉語的涵义」。就这样,逐年增加篇章,随时加以修訂,经过了五六个年头才写成了目前的「汉语简说」。「汉語简說」共分五篇:第一篇是「汉语的涵义」,第二篇是「汉語的詞汇」,第三篇是「汉語的語法」,第四篇是「汉語的声音」,第五篇是「汉語的此較」。全稿从普通語言学的观点,簡要地介绍汉話的一般性質,自己虽然也有些不同的說法,但这些說法也只是融会于全稿之中。譬如解放前一般語法学者把汉語的语词分作八九类,我当时从千百例句中把它归納为十三类;解放后又重新釐訂为十二类,目前已有些学者体会出来十二詞类的說法,有的連十二詞类的类别也都是跟我的說法不謀而合的。又如国际音标簡表是根据我十几年教學和研究的实践制定的,这对作方言調查,学习普通话、学习语音知識都会有些帮助的。其中有些汉語的内部規律是从研究中归納而出的;有些例証也是从教学的过程中积累的。虽然如此,但它仍不失为論述汉語一般性質的概說。  相似文献   

15.
关于我国封建社会的地租与地税(本文指田税)是结合还是分离问题的探讨,是关系到确定封建土地国有制还是私有制的关键性问题之一。在这一问题的讨论中,多数学者很注意两汉的地租和地税问题。然而意见并不统一。在我看来,封建社会的地租与地税的结合或分离,是直接由土地所有制的形式决定的。在西周和春秋前期,土地所有权属于以周天子为代表的封建国家,农民则是国家的农奴。“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诗句,正反映了这一所有制关系。在这种所有制形式下,地租和地税是结合在一起的。正如马克思在论述古代亚洲某些国家的土地国有制时所说的:“国家既作为土地所有者,同时又作为主权者而同直接生产者相对立,那末,地租和赋税就会合为一体,或者不如说,不会再有  相似文献   

16.
(一) 五十年前,王国维写了一篇「红楼梦评论」,这是中国学术界上以资产阶级美学观点来研究「红楼梦」的第一篇论文。在最近举行过的有关「红楼梦」研究问题的全国性讨论中,除个别同志外,大家都不提起这篇东西。这样做是对的,因为这次讨论的主要目的是在批判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王国维的著作既下属於这一派,自可存而不论。但是,有些同志却因此而认为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是没有问题的,甚至还有人相信这篇五十年前的「杰作」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这种看法是极端错误的。为了彻底地清除资产阶级文艺思想在古典文学研究上的遗毒,我觉得有必要来揭露  相似文献   

17.
日语中的形式名词有很多,常用的形式名词有:の、こと、もの、ところ、わけ、はず等,由于形式名词不表示具体的意思,在使用时一定要跟在具有实质意义的连体修饰语的后面使之具有体言的性质,因此也是困扰日语学习者的难点之一。而形式名词中的「ノ」和「コト」由于使用频率高,掌握这两个形式名词的用法极为关键,本文主要以形式名词「ノ」和「コト」为例,通过举例论证浅谈其用法及规律所在。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农业绝对地租规定为农产品价值与生产价格的差额,这是以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资本有机构成为前提的。那么,当农业资本有机构成等于或高于工业资本有机构成时,农业绝对地租是否还存在?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末,绝对地租的来源又是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我国经济学界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种观点认为,当农业资本有机构成等于社会平均资本构成时,虽然租种土地还必须支付租金,但它已不是范畴意义上的绝对地租了,它来自利润和工资的扣除。另一种观点认为,当工农业资本有机构  相似文献   

19.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建立日语格助词的语义结构图,并且从结构图中明确相似用法的格助词之间的区别。「に」格的典型语义意义主要表示"位置","对象"和"动作主体"是扩展用法,并且和表示对象的「を」格的典型语义进行了区别,「を」格的对象表示动作较强的作用性,对象一般会发生三类变化:生产性变化、处理性变化和消亡性变化;而「に」格对象则表示较弱的动作性,对象一般不涉及这三类变化。  相似文献   

20.
旨在针对冯友兰建构新理学形上学四项核心概念:「理」、「气」、「道体」与「大全」与朱熹哲学相对应之核心概念,进行对比性之研究。冯先生深受英美实在论的逻辑分析法之影响,认为这是正的形上学方法。他以这种方法对朱熹形上学相对应的概念进行了格义式的诠解,他自谓其新理学形上学不是照着朱子的讲法讲,而是接着讲,企图发展出一套新的中国哲学之形上学。朱熹的理气可分不可离,且富有机性的联系。朱子的「无极而太极」以「无极」来描述最高实有「太极」之形上属性。冯先生的理、气、太极、道体皆为真实(本体)之抽象思辨所得之概念,与朱熹机体宇宙论格格不入。冯先生真际与实际(现象世界)之割裂虽不契于朱熹的理在气中之宇宙观,然而,他引介西方新实在论来重构新理学之尝试和成果,为中国传统哲学之未来可能发展,提供了新视域、新思维法、诠释法,启迪之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