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以简.爱的女性主体反抗男性权威的个人叙述声音成为女性主义研究的经典文本,从社会文化机制内部探讨其女性话语空间,夏洛蒂对维多利亚时代女性话语空间进行了寓言式再现,通过主人公简.爱从"我必须说"到"我们整天谈着话"自我建构了一个新的话语空间,这是夏洛蒂对维多利亚时代女性话语空间问题的思考,也使文本成为维多利亚时期女性话语空间的一场诗性试验。  相似文献   

2.
个人叙事方式在中国女性文学发展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为女性自我话语权威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女性文学从五四时期开始,其个人叙事文本经历了从简单明了的日记体到复杂多姿的"私人"自传体的流变,这一进程中反映出女性文学对自我话语权威逐步建构的历史行程.  相似文献   

3.
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以简.爱的女性主体反抗男性权威的个人叙述声音成为女性主义研究的经典文本。笔者从社会文化机制内部探讨其女性话语空间,认为夏洛蒂对维多利亚时代女性话语空间进行了寓言式再现,通过主人公简.爱从"我必须说"到"我们整天谈着话"自我建构了一个新的话语空间,以此可对文本结尾作出新的评价,这是夏洛蒂对维多利亚时代女性话语空间问题的思考,也使文本成为维多利亚时期女性话语空间的一场诗性试验。  相似文献   

4.
女性主义批评和女性主义叙事学有着一定的联系,同时也有着明显的区别。文章运用女性主义批评和女性主义叙事学的一些方法对奥斯汀小说《劝导》进行了解读。并且通过这些解读,较为形象地阐释了女性主义批评和女性主义叙事学之间的异同。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夏洛蒂.勃朗特和托尼.莫里森的女性叙事文本为考察研究的对象,借鉴叙事学和女性主义的相关理论,以叙述声音为切入点,通过对作品的分析、解读,探讨了在十九世纪男性权利话语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背景之下,女性作家争取女性话语权,建构文本中女性话语权威的艰难历程,她们的努力最终使女性赢得了在历史中言说的权利。  相似文献   

6.
在奥斯汀生活的时代,社会对于女性角色的定位是:愚昧无知,天生在智力和能力上低于男性,无法独立,一生只能局限在家庭,做一个谦卑、顺从的妻子或母亲。作为一位女作家,奥斯汀对这样的女性定位极其不满,在小说《劝导》中创造了独立、睿智、在婚姻中不依附丈夫的克劳福德夫人和安妮等女性形象,表达了她超越时代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7.
尝试着运用巴赫金的复调对话理论,从话语对话性角度,解读法国作家圣艾克絮佩里的作品《小王子》。通过对作品中人物之间、读者和作者之间以及人物、作者自身的对话分析,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让读者切身感受到作品折射出的丰富思想内涵和永恒魅力,为该文学文本的多元化解读,提供有益的帮助和启示。  相似文献   

8.
话语转述是刑事庭审互动中高频出现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庭审互动中庭审参与者运用转述话语的过程也是话语角色构建的过程。以劳荣枝案的庭审话语为语料,以言据性和话语角色理论为理论框架,对刑事庭审互动中公诉人转述他人话语的动因和公诉人如何通过转述他人话语构建不同的话语角色以实现自己的话语目的进行深入分析并发现:公诉人转述他人话语的原因在于提供公正、可靠和权威的证据来还原案件事实真相。公诉人在使用转述话语过程中构建了报道者、传声筒和发言人三个话语角色并实现了以下功能:以更权威的方式揭露被告人话语前后的矛盾;强调整个案件的重点;增加自己所述话语的可靠性和权威性。  相似文献   

9.
海外学者刘禾的《文本、批评和民族国家文学》,在《浮出历史的地表》中引入"女性的眼睛"解读《生死场》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完全突破多年以来的传统权威阐释,从女权主义的角度进行了再解读。两种解读虽同在女性主义批评的视域之下,但具有一定程度的差异性。对这两种批评做比较分析,以期寻找出更为贴近作者萧红本意及《生死场》文本表达的解读。  相似文献   

10.
《夏洛特——简·爱的最后旅程》模拟女性视角和女性话语,以实验式创作笔法表现女性主义反叛意识和价值观,同时消解了《简·爱》内化了的男权秩序权威(神权、父权和父权)和殖民意识,以戏谑的口吻揭示女性主义视阈可能带来的女性强权,以及女性主义话语强权造成的男性心理生存平衡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