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世纪挪威作家易卜生笔下的娜拉表现了妇女对自身生存处境的觉醒,20世纪美国作家路丝的娜拉则表现了日趋成熟的女性意识.她不但反省了男权文化对女性的统治,而且揭示了它对男性自身造成的伤害.  相似文献   

2.
对挪威戏剧家易卜生笔下的娜拉与俄国小说家契诃夫笔下的娜嘉这两个文学形象进行了分析比较。娜拉和娜嘉同是为了跟不幸的命运抗争,做出了离家出走的抉择,她们的出走表现了觉醒女性的反叛和坚强,但也有着不同的意义,娜拉的出走是绝望地逃离,而娜嘉的出走,则充分展示了知识女性的理智与自信,娜嘉比娜拉走得更远更清醒。  相似文献   

3.
对挪威戏剧家易卜生笔下的娜拉与俄国小说家契诃夫笔下的娜嘉这两个文学形象进行了分析比较。娜拉和娜嘉同是为了跟不幸的命运抗争,做出了离家出走的抉择,她们的出走表现了觉醒女性的反叛和坚强,但也有着不同的意义,娜拉的出走是绝望地逃离,而娜嘉的出走,则充分展示了知识女性的理智与自信,娜嘉比娜拉走得更远更清醒。  相似文献   

4.
易卜生在《玩偶之家》中创作的娜拉形象,因其觉醒和出走震惊了世界文坛,成为女性解放的代言人,娜拉精神唤醒了成千上万的女性与不合理、不公平的社会进行斗争。《康蒂妲》和《终身大事》是在娜拉精神的感召下分别由萧伯纳和胡适创作的剧本。三部戏剧都是以女性在婚恋生活中遭遇的困境为出发点,反映不同社会环境下女性独立和女性解放的问题。三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虽然在人物塑造和表现深度上各有差异,但她们和她们所表现出来的娜拉精神对世界文学和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刘传霞认为,娜拉——新女性形象是男性精英知识分子在面临着各种压力之时想象与设计民族国家以及男性主体的主要符码.言说娜拉成为五四男性精英知识分子重要的文学议题;现代女作家——现实中娜拉的自我言说是精英女性知识分子建构女性主体和探索人生意义的重要途径。女作家的创作表现了对各种既定规范的突围、颠覆,同时也昭示了在内外压力之下,现代知识女性对女性自我主体构想无奈的修改与放弃。中国现代男女作家对新女性的叙述既呼应,又对照,他者叙述与自我陈述形成了潜在的对话与抗衡,共同描绘与设计着娜拉——中国现代知识女性的天涯路程。王宇通过对五四时期著名的文化镜像“娜拉”的生产、接受的考察,呈现出中国现代文学起源语境中性别政治与公共政治的复杂纠结,从而表明性别的问题实际上不仅仅指涉男人与女人的关系问题,而是从根部与社会文化精神的走向、知识谱系的建构密切相关,性别研究已然提供了一条回望20世纪中国文化/文学现代性诉求的独特路径。唐欣认为,从性别主体的角度重新解读茅盾《蚀》三部曲中的两性情爱关系,可以小说中显在的身体叙事作为独特的切入视角。其中,身体话语作为一种现代现象的表征,已然成为有效辨析现代主体生成的重要话语场地,它在性别主体建构、革命话语隐喻的多重视角中具有意义的多歧性与审美的多样性.从而也就为我们的重读提供了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娜拉,作为中国女性觉醒和"五四"叛逆精神的表征,在进入中国语境后发生了未被觉察的精神变异,从而显示出女性解放话语的裂痕.从易卜生笔下决绝的"女儿娜拉"到进入中国的软弱的"妻子娜拉",表明"娜拉"作为一种被书写的叛逆精神浸染着浓厚的传统色彩,而五四时期中国觉醒的女性新文学作家对于娜拉的自我书写,则显示出与时代主流话语的疏离.  相似文献   

7.
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在中国传播后,娜拉形象深入人心。各界人士无论男女开始关注女性的命运,猛烈地抨击封建礼教对女性精神及肉体的残害,提倡妇女解放就成为五四时期反叛传统的一种表现。本文旨在对五四时期女性启蒙状况的了解中来探讨当时女性意识初步觉醒。  相似文献   

8.
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耶利内克在她的剧作《娜拉出走以后》里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娜拉,从父权制度对女性的戕害、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对人物的剥削和压迫,以及女性独立人格和精神自由三个层面解读当代女性生存境况,分析妇女受迫害的社会根源和文化根源,对妇女解放道路和途径予以了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9.
"娜拉"形象出自挪威现实主义戏剧大师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玩偶之家》。1918年,《玩偶之家》登上了中国舞台,一时间,"娜拉"成为了中国"五四"时期妇女解放的精神楷模,对中国"五四"文学中叛逆女性形象有着原形意义。立足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历史语境,通过对"五四"时期中国文学作品中叛逆女性形象的代表类型的分析与比较,再次探究与思考了这一经典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10.
现代中国女性小说的梦幻书写与同时期女性的社会追求、个体成长、精神困境等有着高度的契合,梦幻是借以表现女性社会文化遭际的一种有效书写方式。娜拉出走之梦、络绮思之梦、邵玉梅之梦、卜零之梦分别是不同历史阶段现代女性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女性主题梦幻,彰显了她们在主体性探寻过程中所遭遇的集体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11.
在《玩偶之家》的娜拉举着“为女性争自由”的大旗、挥舞了三十多年已是疲惫不堪之际,被誉为“物质文明过程中的精神美的捍卫者”的美国女作家薇拉.凯瑟,为我们推出了两位当代的“娜拉”,即她的《瓦格纳作品音乐会》中的乔治娅娜婶婶和《花园小屋》中的卡罗琳;用她们的人生经历,重析彼时之社会冷暖,按摸女性之生息脉搏,对“女性追求”这一母题做一番新的思考,为当代“娜拉”们究竟何去何从寻找解答。  相似文献   

12.
五四时期,女性解放因被统一到"人的解放"议题而得到前所未有的推进.而同时,五四新文化"新/旧"、"个人/家族"及"传统/现代"的文化批判模式,使易卜生<娜拉>一剧旅行到中国之后,其冲突核心的性别等级问题,演变为青年个人自由与家长专制之间的代际冲突,以及迷信与科学之新旧文化矛盾.胡适戏仿易卜生<娜拉>而写的<终身大事>,作为五四女性解放叙述的始作俑者,极富象征性地体现了五四文学个性解放叙述的特征及盲点.鲁迅的<伤逝>,以对五四主流论述的质疑,叙述女性"出走之后"的困境,揭示了五四个人主义价值论中隐含的性别权力,以及新文化启蒙话语中的父权意识,表现出对五四新文化"进化"与"二元"思想模式的警惕与自省.  相似文献   

13.
娜拉、简·爱是欧洲文学史上典型的具有反抗性格的女性形象,她们的奋斗历程鼓舞了许多女性去争取自己应有的权利.由于两人的成长经历、婚恋感受不同,她们最终的人生走向呈现相反趋势:娜拉离家(出走),简·爱回家(结婚).不论何种走向,在社会还没有进步到两性彼此和谐共融的阶段,在男性仍居社会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她们作出的任何抗争,都不会冲决男权之网.这是男权社会中女性的悲剧宿命.  相似文献   

14.
娜拉形象自引入中国后,迅速在中国形成“娜拉热”。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知识阶层中的青年男女纷纷效仿娜拉,从旧式家庭的牢笼中挣脱出来,走向社会,成为封建制度的叛逆者;另一方面是在文学领域表现婚姻痛苦和叛离家庭的小说、戏剧竞相涌出。笔者意在探讨中国现代作家对“娜拉”形象的中国化及嬗变:回来、堕落、实现自我解放及超越。  相似文献   

15.
1923年,鲁迅发表了著名的演讲《娜拉走后怎样》,其后两年,他又以小说《伤逝》形象地展现出觉醒的女性在出走后遭遇的不幸命运。《娜拉走后怎样》与《伤逝》深刻地揭示出个体解放并不等同于个体自由的获得。鲁迅关于“娜拉走后怎样”的思考受到了张爱玲的关注与赞同。在《沉香屑第一炉香》、《茉莉香片》、《五四遗事——罗文涛三美团圆》等小说中,张爱玲延续并拓展了鲁迅“娜拉走后怎样”的思想。对“娜拉走后怎样”的思索也成为了张爱玲小说中一以贯之的重要主题之一。  相似文献   

16.
偶像崇拜是理性社会和法治社会的一种不和谐因素,《玩偶之家》中的娜拉是一个偶像崇拜的对象,历受推崇,而具有法治思想和表现的海尔茂却历遭批判,这反映出了一种民众心理,这种心理对于我们的法治建设是有影响的.通过对娜拉、海尔茂这两个形象的重新解读,可以让我们看出偶像崇拜心理的落后性.  相似文献   

17.
庐隐和徐坤两位女作家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都不约而同地关注女性解放所面临的人格裂变和精神苦痛.作为"五四"后第一代知识女性,庐隐作品中的"现代娜拉"在觉醒后无路可走的郁闷彷徨中找不到精神家园.半个多世纪后,徐坤笔下的现代女性实现了"五四"女儿走上社会,寻求自我价值的梦想,却又在社会和家庭的两难选择中陷入了生存和精神的双重困境.  相似文献   

18.
鲁迅、郭沫若,在他们以天下为己任,为革命奔走呼号的同时,也对中国妇女的解放投入了深切的关注与激情。鲁迅清醒地认识到,女性解放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单纯鼓励女性去争当出走的娜拉和那些热热闹闹的女权花样,不会给妇女带来真正的解放,没有社会的变革、没有女性自身的觉醒,妇女解放只能是一块招牌。郭沫若显然不具备鲁迅那种深刻的认识能力和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他的女性观中缺乏系统的论述和理性的分析。但他对妇女解放运动的热情和关切程度不亚于鲁迅,他凭借着浪漫狂放的振臂高呼来渲泻自己的激情,表达自己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初,在西方催生的"女性意识"的觉醒,也给东方文学带来了新的创作素材.很多作家纷纷在其文本中体现"女性意识"的觉醒,其中最典型的是以"娜拉"的出走与叛离为代表的"娜拉现象".中国女作家丁玲和朝鲜女作家姜敬爱自觉地在创作过程中结合个体的身世、经历体现了自主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20.
在时代浪潮的裹挟下,“五四”女性勇敢地走出了国门。凌叔华把自己最深切的关注,投射在了“中国娜拉”们出走后的命运上。她们仍挣扎于传统与现实之间,不过是家庭中有文化的婉顺的“贤妻良母”。短篇小说《小刘》正是通过小刘婚前曾是激进泼辣的“军师”到婚后变成平庸麻木的“母亲”的鲜明对比,表现了传统女性意识对妇女的束缚和摧残,深刻揭示出女性解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