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承继前朝诸代遗风,创设了一套相对完备的官吏制度。然而,其选任制度,虽然以科目考试为取士主途,严格监考,不容幸进,但考试方式和内容则在一定意义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其监察制度,虽有详备的法典规章供官吏遵守、御史监察,但由于缺乏保障措施,御史往往不愿或不敢履行职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制度形同虚设;其奖惩制度,虽说对功臣义民皆有褒奖,但由于皇权至上、喜赏怒罚,则影响了奖惩制度乃至整个官吏制度的合理实施。对清代官吏制度及其实施之得失进行辨正厘析,对于我国当前的廉政建设以及公务员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于凌  李晓燕 《中州学刊》2014,(3):125-129
所谓"明法"选任是秦汉时期以"明法"为标准的官吏选举、任用制度。从性质上可以分为两类:其一,以"明法"为科目的选任制度;其二,以"明法"为标准的非"明法科"选任制度。在"明法"选任演进的历程中,"明法"标准由官吏必备的素质调整为文吏的基本技能,法律人才的政治定位与社会期许随之变化。尽管如此,"明法"选任将法律人才的培养与举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促成了法律人才的流动,有效地确保了行政机构的运行与统治秩序的稳定。  相似文献   

3.
商鞅认为,预防和治理官吏犯罪是法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原有的监察制度存在很大的缺陷和法律漏洞,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官吏犯罪的问题。他强调“法”的规范性、公正性、公开性和平等性,提出重刑治理官吏犯罪,采取整饬官僚体制,建立新的检举、揭发机制,建立透明的法律体系,强化官吏的办事效率等措施。经过商鞅的治理,秦国“百吏肃然”,但是,他的预防和治理官吏犯罪思想也存在着明显的缺失。  相似文献   

4.
两汉时期,官吏有五日一休沐的休假制度,也有一定的请假制度。汉代官吏利用休假时间处理许多家庭事件,诸如侍奉父母、陪伴妻子、教育子女等,休假时期的家庭生活有助于汉代官吏家庭内部的稳定与和谐。汉代官吏休假生活主要集中在官吏与父母的关系和官吏与妻子的关系中,在父母关系中主要是对父母尽孝,在妻、子的关系中主要是与妻子的和谐和对子女的慈爱。  相似文献   

5.
官吏是国家政务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及管理活动的主要实施者。官吏依法履行职务是国家法制确立的重要基础。唐代法律惩治官吏职守有阙、违制违纪以及贪赃枉法等犯罪,涉及到方方面面,对各级官吏形成了严密而有效的法律约束。文章拟主要探讨《文苑英华》中所收唐代判文所反映的唐代官吏犯罪。  相似文献   

6.
传统上老百姓常常把官吏分为清官、贪官、忠臣、奸臣,但实际上官吏的类别远不止这些,从唐五代笔记小说中所描述的众多官吏形象来看,当时的官吏可以大体分为忠臣、智吏、能臣、厉臣、正臣、诤臣、奸臣、谄吏、酷吏、贪官等十类。在提倡建立和谐社会的今天,让我们借鉴、学习好的官吏形象,真正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抑制、减少坏的官吏产生的环境,从而减少诱发社会矛盾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张为民 《文史哲》2001,(2):91-96
“故不以实”作为在中国封建社会官吏行政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在汉代的鞫狱、廪给、上计、虏获、奏闻、度田等问题上有突出表现。为维护封建统治 ,最高当权者设置了相关监督机构 ,制定了相应的条例法规 ,颁行了有关诏令旨意 ,采取了一系列巡查、惩治措施 ,企图遏制这种诈伪欺谩现象的蔓延。但是 ,或因奉旨办案、有法不依 ,或因官吏舞弊、处置失措等 ,大都收效甚微 ,结果并不理想。其根源 ,乃在于封建专制制度缺乏有效的官僚管理与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8.
周勇进 《兰州学刊》2009,(6):204-207
清代北京的五城察院,是京城重要的行政管理机构之一。其人员构成,包括巡城御史、司坊官、吏员及杂职等几部分。五城职官吏役不同的身份,使其各有不同的选任方式。清代官吏选任制度的完备,由此也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9.
唐朝的吏治法律制度,表现出体系严密、注重监察、整处严厉等特点。唐代的吏治法律制度内容丰富,涉及到官吏管理的方方面面,使得唐朝的官吏日常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有法可依,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至今仍具有相当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论汉代官吏七十致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前期,随着丞相终身制局面的打破,官吏退休制度逐渐进展,但退休后的待遇尚不固定,随意性很强。平帝二年诏令标志着汉代官吏退休享受俸禄制度的正式确立。东汉既循平帝致仕制度,又非完全恪守。汉代官吏退休的条件有两个:一是年龄,一般到70岁退休,皇帝选留70岁以上“有德尚壮”者;二是官秩,仅限于比二千石以上的高级官吏。《白虎通·致仕》的内容是皇帝意志在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上的反映,具有权威法典的性质。  相似文献   

11.
作为官吏赃罪制裁手段,资格刑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官吏犯赃是权力的滥用,对赃吏适用资格刑,剥夺其为官的权利,是中国古代重典治吏、权力制约的重要环节。传统法律之官吏赃罪资格刑,是蕴含着官德要求的刑罚,即以德作为权力制约的内在支撑,以刑作为权力制约的外在手段,是一种儒法结合的权力制约措施。资格刑对遏制官吏犯赃、打击贪官污吏、保证吏治清明、弘扬优良社会风气、稳定社会秩序等,皆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考察传统法律之官吏赃罪资格刑,可获得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2.
从《睡虎地秦墓竹简》看秦国地方官吏的犯罪与惩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了战国时期秦国地方官吏犯罪及其惩罚的有关律令,主要有任用官吏不当罪、失职渎职罪、经济与管理方面的犯罪、欺骗上司弄虚作假罪等方面的律令。秦国地方官吏犯罪多涉及到失职渎职罪,说明当时对地方官吏在职责范围上有明确的规定与要求,在管理上较为严格。下属犯罪,上司要承担连带责任,同样给予处罚。秦律反映出优遇统治阶级的特点,对犯罪官吏,可找人替罪或以物赎罪,其物品多为甲盾等兵器,体现出战国以战为主的时代特点。秦国在地方上设置了廷尉、御史等主管司法的官吏,加强了监督、处理官吏犯罪的力度,在职官管理和以法治官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13.
邱绍雄 《云梦学刊》2002,23(4):36-39
《金瓶梅》中的商人与官吏之间有的是迫害与被迫害的关系,有的是依附与被依附的关系,但更普遍的是一种金钱买卖关系。官吏以政治权力的不公正使用换取商人的钱财美色,商人用钱财美色购买官吏的政治权力以谋取商业上的暴利和商业之外的社会特权。《金瓶梅》中商人与官吏的金钱买卖关系基本上表现了中国传统社会中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的特点,表现了中国传统社会中商人与官吏买卖关系形成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14.
文官考核制度是明代政治制度一项重要内容,形成于洪武年间.然自明中后期以来,官吏考核渐流于形式,文职官通过捐纳免赴京考;罢免之官可捐纳复职或冠带致仕;吏员通过捐免考缩短历事时间,或直接获取出身等.这固然与当时政治经济的形势有很大关系,但捐纳的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代国家统一或分裂状况与官吏选任制度具有密切联系。选官制度变化对中央与地方关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中央集权下适当分权的选官制度有益于创设稳定而富有弹性的中央与地方关系,维护国家的统一与繁荣。  相似文献   

16.
监察官吏的选拔制度古已有之。在封建监察制度建立初始的秦汉时期,封建王朝是制定了监察官吏的选拔、任用、奖惩等办法。魏晋南北朝时期,增设了一批如校事刺奸、丞相左丞等新的监察职官。唐代对以卑察尊的体制作了重大改革,泛监察官吏分为高、中、低三类。对于高级监察官员,提高他们的官等。如御史大夫,其官等起初为从三品,提高到正三品。宋朝建立以后,在吏部之外另设一个考课院(后改为审宫院)“以分中书之权”,与此同时,废除了唐代宰相推任御史的制度,改由皇帝亲自选任。明朝的官吏铨选机构大都是都察院和吏部共同管理,台官的任用则主要由都察院掌握。清承明制,制定了《钦定台规》,对严格选拔监察官吏有了很大发展。由此观之,历代监察官吏的领导体制虽  相似文献   

17.
选贤使能是中国传统和谐政治思想和治国方略的重要内容,保证官吏群体的良好政治品格是古代政治着力关注的重要方面。传统政治中官吏群体的本分要求具有多样性和多义性,这些特点使官吏在实际的政治活动中经常处于左右为难的境地,从而严重影响到官吏群体的现实表现,使国家政治在不知不觉中走向颓败。  相似文献   

18.
王蕊 《东岳论丛》2011,32(9):104-111
御史中丞作为南朝监察机构的最高长官,其基本职掌是监督和纠弹百官,这一监察职能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纠弹官吏侵犯皇权、纠弹官吏贪赃枉法、纠弹官吏失职、纠弹官吏违反礼制、风闻奏事的特权。参与制度建设、宿卫宫城、出任使职则是南朝御史中丞的辅助职掌。南朝御史中丞的选任基本遵循四个标准即出身于高门或一般士族、担任过监察或司法官职、奉法直绳的优秀品格、较高的文化素养。最后从南朝御史中丞的职权、官品、尊崇程度、帝王重视程度、职位高低、任期时间六个方面考察其地位,与魏晋相比,并未下降,而是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9.
彭炳金 《人文杂志》2004,(5):156-161
中国古代的连坐法律制度主要包括邻里连坐、亲属连坐和官吏职务连坐三种。唐代官吏职务连坐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官吏职务连坐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除了同职公罪连坐、举主连坐之外 ,还有犯赃连坐、亲属连坐等。官吏职务连坐制度反映了中国传统法律制度的一个基本特征 ,即法律以治吏为重点。本文通过广泛搜集唐代正史及墓志中有关史料 ,对唐代官吏连坐法律及其实施情况做较为全面的介绍。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有关汉代官吏休假制度的研究,由于史载的阙略和资料的匮乏,研究者不多,相关专著更是凤毛麟角.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开展,大批珍贵简牍的发掘,为研究休假制度提供了新的材料,相关论著日益增多,研究范围不断拓宽,层次也较为深入.本文就汉代官吏享有的周假、病假、丧假和节假等方面的研究作一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