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4 毫秒
1.
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强调话语与权力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认为话语与权力永远处在不断变化之中;话语产生权力,权力也产生话语;话语是权力争夺的对象,只有争到话语的权力才是真正的权力。话语权力理论给翻译研究也带来启示,涉及两种语言和两种文化转换的翻译更是权力争夺的场域。尤其对于在翻译中长期被遗忘的女性角色来说,话语权力把性别问题重新放大,让女性看到了为自己争夺权力的机会。基于话语权力理论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本文结合话语权力、性别和翻译三个方面,提出在翻译中争夺女性话语权力的命题,并以女性译者祝庆英的《简·爱》中译本翻译实例为证,深入、系统地探讨了女性采用何种翻译策略实现对权力的争夺。  相似文献   

2.
女权主义的代表人物劳瑞·张伯伦在《性别与翻译的隐喻含义》一文中,一反传统翻译的被动、消极的“忠实”原则,揭示了翻译研究中存在的性别歧视问题。本文旨在通过评介劳瑞·张伯伦的《性别与翻译的隐喻含义》来分析女权主义翻译理论,探讨其贡献以及尚待完善之处。  相似文献   

3.
女性主义一词是跟女权主义、妇女解放运动紧密相连的。翻译研究的最新进展与女性主义相结合形成了令人瞩目的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这种理论使人们注意到跨文化交际中译者身份、性别、政治立场等因素对翻译的影响,对翻译研究具有多重启发意义。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能否被更多的人接受尚需时间的验证。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 ,翻译的等效问题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在翻译中 ,怎样才能达到完美 ,等效呢 ?针对这一问题 ,不同时期的译者们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但迄今为止还无定论。文章试图从翻译学的角度来对这一问题作些探讨。文中介绍了几种不同的翻译观对翻译等效问题的不同看法 ,以及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处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政治正确性"的框架下,由于英语翻译中译者对种族、宗教和社会性别等敏感问题的理解偏差而导致了深层文化差异,基于"在准确性和可接受性之间的选择"、"委婉跑步机"等翻译理论,探讨总结了这类文本在翻译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翻译课在普通高校外语专业教学中属必修课,但与听、说、读、写等课程相比,受重视程度依然不够。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翻译教学尚未建立自己的理论知识体系。目前,翻译教学应当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观点已越来越被人们接受,但翻译教学中的理论知识传授存在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等问题。鉴于学习理论的作用主要在于帮助学生培养翻译意识、形成正确的翻译观,本文尝试从翻译主体、翻译客体和翻译本体三个方面来构建翻译理论教学的知识体系,意在克服翻译理论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零碎性等不足,使学生对翻译获得一个比较系统科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近两百年以来西方世界翻译和出版了不少中国古代爱情诗。西方编选者以自己的诗学标准对中国诗歌文本进行选择、翻译和阐释,以翻译选本的方式呈现,使其成为世界文学的一部分。中国古代爱情诗翻译选本在西方世界的译介、传播和接受涉及如下问题:输入者的时代环境、编选者的情感差异、接受者的美学取向、中西方的伦理歧异以及不同文化系统的性别认同。分析编选者主体对中国古代爱情诗的阐释依据,剖析具体文学文本与文化现象背后的跨文化传播机理,可以为中国文化的跨文化阐释提供镜鉴。  相似文献   

8.
性别差异是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的基石。该理论认为性别差异贯穿于传统翻译的整个过程,主要体现在“翻译的性别”和“性别中的翻译”两个方面。翻译的性别被定义为女性,为女性进行翻译研究提供了隐喻性的思维框架;而性别中的翻译主要关于两性译者对于译文不同的贡献,尤其是“双性同体”翻译思想的提出可以纠正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过激之处。  相似文献   

9.
认知图式是人们头脑中形成的模式,在此基础上,人们理解并对新信息做出适当的反应。本文通过介绍图式的起源、定义和分类。讨论两者的关系,探讨了图式理论在文化负载词翻译中的应用,提出相应的翻译方法,并得出结论:译者应不断扩充自己的认知图式。  相似文献   

10.
社会性别视角融入后的翻译教学实践,可通过生动的范例分析向学生展示不同异域文化如何通过语言的微妙权利机制进行性别压制,有助于寻找翻译实践中针对性别的各种区别对待,考察性别用语差异背后的思维逻辑,帮助女大学生树立女性主体意识并引导她们克服传统性别角色的束缚,重建正确的女性价值观,克服性别刻板印象,促进自身多元化发展.翻译教学与社会学交叉时依靠科学方法论来界定术语很有必要性,同时鼓励大胆实践,向原语文本的性别视角靠拢、积极调动相应的翻译策略,在译文中再现原作女性意识、女性尊严与真我精髓.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英译本中文化词语处理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楼梦》是中国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优秀文学作品。其中大量的颜色词、象征词、称呼语、宗教词以及谐音词中都蕴涵着丰富的民族特色。文章通过大量的译例比较分析了杨宪益夫妇和大卫.霍克斯、约翰.明福德两个完整英译本在文化词语处理时采取的不同方法以及达到的不同效果,得出二者在翻译文化词语时所采取的不同态度。  相似文献   

12.
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提出的交际翻译及语意翻译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有益的指导.两者方法的根本分歧是交际翻译法强调表达效果与原文和谐统一,而不是语意的对等.本文以杨宪义、戴乃迭夫妇翻译的《红楼梦》中的文化语汇的翻译为例,简要分析了语意翻译及交际翻译在实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在汉越互译过程中,掌握词汇在不同语境的准确含义、恰当选择应用,对于能否将原语的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至关重要。对同近义词﹑缩略词和外来语进行分类归纳和举例分析,研究词汇的构成和应用规律,提出翻译这几类词语应要注意把握好的问题,可以帮助读者在翻译时拥有多一种参考,对翻译者可以帮助其提高翻译水平。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红楼梦》英译本中委婉语的分析,初步探讨了委婉语翻译的常见手法--直译字面意思、译成汉语委婉语、直译后另加注释、译成英语委婉语和省略忽视等。  相似文献   

15.
英语和汉语分属两大不同语系,表达手段也有很大差异。而被动句却同样存在于两种语言中,因此扰有.必要对两种语言的被劝句加以比较,找出其相同点与不同点,掌握其规律,在翻译时根据不同情况或语言习惯,对句式进行适当转换,使译文译得流畅自然。  相似文献   

16.
研究发现《红楼梦》的人名翻译有两种策略:用音译翻译姓名,用意译翻译非姓名。文字可以产生声音,文字也包含意义,可是人们听到或读到用文字表示的名和姓名时,人们只把它作为纯符号对待,不解读这个符号的文字包含的意义,只从符号的文字产生的声音和文字的外形识别人。因此音译是名和姓名唯一的翻译方法。用音译法,实现了奈达的“功能相当”翻译原理。非名和姓名的人名,如外号,是他人根据一个人特征或自己表达某种意义而取的别名,它的第一功能是意义的表达,第一功能不是某一个人的纯符号,因此这一类的人名用意译,也实现了奈达的“功能相当”翻译原理。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分析了《红楼梦》仿词的艺术特点;通过比较霍克斯译本和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在仿词翻译中的不同风格和取向,探讨了《红楼梦》中义仿词、音仿词、综合仿词翻译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8.
静态的映射,体现的是翻译的绝对性;而动态的合成或整合,则反映的是翻译的相对性。翻译的过程是译者这个媒介完成的源语文本和目标语文本两个概念域的动态合成或整合,形成合成概念域。由于译者素质的不同,这个合成概念域体现为不同的相对性的目标语文本。绝对的目标语文本是不存在的,而正是这个绝对的不存在才使译者去追求它,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各具特色、不断接近源语文本的相对的目标语文本。  相似文献   

19.
沃尔特·本雅明提出的纯语言翻译观在形式与意义、原文与译文的关系、可译性等一些基本翻译问题上颠覆了传统观念:驳斥了"译意"的观点;消解了原作与译作的二元对立关系;悬置了"可译"与"不可译"二分。反传统的纯语言翻译观带给文学翻译这样的启示:文学翻译应重视形式的传译,摆脱意义的束缚,跳出语言的框囿,实现译作对原作的超越,把握可译性意味着强调语言的差异性,追求语言的互补性。译例的分析揭示了纯语言翻译观对文学翻译的指导意义。实践表明:文学翻译中释放、转换纯语言、显示语言间的亲缘性、追求语言间的互补性是可能的。译者的天职正是完成语言间共生互补的伟大工作。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一位翻译理论家《苍蝇王》译文选段的评论与改译说明 ,认为翻译理论对翻译只起导向作用 ,并不能帮助译者解决翻译中的具体问题 ,甚至翻译理论并不一定能使翻译理论家识别译文的优劣。拿出好译作 ,重要的在于译者必须具有良好的语言根底与创造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