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5 毫秒
1.
视觉环境的变迁对绘画艺术的多元化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绘画艺术得以发展繁荣的重要条件。通过绘画发展进程与人类视觉环境的历史变迁过程的比对,发现视觉环境的发展状况在宏观上决定着绘画的发展程度和审美方向;从当代视觉环境的多维形态与绘画的后现代特征之间的关系,得出后现代绘画多元复杂化是视觉环境变迁的必然,最后,提出视觉环境变迁对中国绘画多元化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形象的背叛     
以风格为问题的起点,当代绘画呈现了绘画形象的生成规则经历的从技艺风格到反风格,从反风格再到多风格的几次转向。每一次转向都是对绘画技艺和形式的视觉再现与表现规则的超越。从视觉思维的哲学层面探索形象生成的规则成为当代绘画的主要特征。尤其是在后现代主义的语境中,形象的能指与所指的不确定状态是质疑规则的意义所在,因为,在绘画...  相似文献   

3.
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到数字,从2D到3D,电影产业的革命也推动了信息技术的革命,3D 电影正在成为一块地球人都喜爱的蛋糕。但是一方面是数字电影和3D电影成为势不可挡的潮流而促发电影业对高端信息技术人才的高度需求,另一方面却是高校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面临就业难的困境。  相似文献   

4.
1.通过黑白绘画形式认识到的视知觉语言;2.认识黑白绘画的发展形式及历史意义,视觉经验到情感体验;3.从视知觉语言的角度讨论黑白画的精神,由视觉经验到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5.
神话是现代艺术、科学、哲学、宗教的起源,是人类精神现象的最初的、整体的表现,是人类的灵魂。创世神话更是对自然和人类起源的首次探索。本文从创世神话中挖掘其生态智慧和当代价值,以激励人们探索在当今的发展阶段如何最大限度地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6.
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影响到人类生活的诸多方面,也给绘画艺术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从图象和绘画艺术的历史沿革和现状入手,分析论述图象艺术的发展对绘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对视觉再现符号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开拓性的探索,在对再现理论的源流的梳理中,提出从符号学角度将再现观念与西方当代哲学和美学理论中的“凝视”相联系,从文本与语境角度分析其理论意义与价值。符号机制则是切入的特有角度,从电影符号与绘画角度来看,这一机制的形成具有意义阐释的特性。文章结合以伦勃朗绘画为题材的电影符号表达分析了符号机制的形态,展示了文本特性。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毕加索在1907年以前在绘画风格方面的探索,发现其在创作过程中,经历了从变化到定型、吸收与博采的风格流变,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对于绘画风格的追求应当建立在对绘画的内在规律与可能性的实质性探索的基础之上。如果画家能够从这样的角度入手进行绘画尝试,就已经为自己的个性化语言体系找到了支点。有了这样的支点,风格的形成和发展也就会在自然而然的过程中水到渠成。可以说,风格其实质在于对绘画语言的深层探究与把握。  相似文献   

9.
尽管人类审美史上不乏视觉修辞的实践案例与经验范式,但视觉修辞作为视觉研究的“内视”形态仍属一个现代性命题。一方面技术视觉的发展赋予这一命题以新的使命与表征,另一方面米歇尔“图像转向”的理论判断也为这一修辞范式的现代兴起提供了注脚。基于媒介文本、实物文本与空间文本的视觉分类来思考视觉修辞现代衍化的三种进路,这不仅是对巴特“图像修辞学”之后的“接着说”,更是以视觉对象为标的修辞实践的精约与细化。如果说媒介修辞澄清了一度以来为修辞实践所忽视的媒介动因,也为技术视觉的修辞学介入找到实践依据,那么实物修辞与空间修辞则将修辞对象拓展到一切可视性场域,在更为隐性的视觉立场探寻修辞意指的可能。这三种向度的修辞实践不仅架构了当代视觉修辞发展的基本框架,对深入理解当代视觉问题也不无启发。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笔者的博士论文《〈故事新编〉与人类文化问题》中的一部分。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说明鲁迅写于五四时期的历史小说《补天》对人类文化创世精神的表现:一,女娲的创世精神所体现的民族性特征;二,女娲的创世精神与西方现代思想文化的深刻联系而表现出的人类性特点;三,鲁迅对女娲创世精神的表现中寄寓了自己五四时期的独特感受。  相似文献   

11.
替罪受害者机制由法国文学批评家、人类学家勒内·吉拉尔建构,是原始人类应对献祭危机的策略。模仿欲望在动态发展过程中衍生冲突与暴力,致使社会秩序崩塌,献祭危机出现。替罪受害者机制在模仿欲望的驱动下寻找替罪受害者,于是集体迫害者指定带有受害标记的替罪羊。替罪羊将社群内的分散暴力转变为一致暴力,并随着献祭己身净化了暴力,由此献祭危机解除,社会秩序恢复,替罪羊也在此过程中经历了由极恶者到拯救者的两次变形。勒内·吉拉尔从文学经典、当代原始人仪式中寻找替罪受害者机制的证据,指出替罪受害者机制是人类文化的创世原则。  相似文献   

12.
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胶片到数字,从2D到3D,电影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带着无数个或惊险或感伤或喜悦的记忆向我们走来。电影是个造梦的机器,当时光流逝,当人们不再年轻,而电影中那一幕幕熟悉的往事又可以带你重温那天真烂漫的童年,躁动不安的青春  相似文献   

13.
随着VR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特技特效在电影中的广泛运用,电影的形式也快速步入VR时代。VR技术的革新直接促动电影视听语言的变化和升级。电影视听语言的正确应用是评价一部电影优劣的关键。本文结合已经投放市场的VR电影,将其与传统2D电影、3D电影相比较,从拍摄模式、叙事方式、蒙太奇等方面对VR电影进行具体分析,从而透彻认识VR技术带来的电影语言升级。  相似文献   

14.
傈僳族创世神话是一部人类进步发展的史书 ,从神话中展示出傈僳族先民生产、生活发展进步的轨迹  相似文献   

15.
自2010年1月4日凌晨,《阿凡达》登陆中国内地以来,在全国各地引发了观影狂潮。通宵排队、场场爆满的现象在全国各大影院比比皆是。这部万众瞩目的科幻大片,用几近完美的视觉效果和奇妙的拍摄创意,成为史上最卖座的电影。影片时长约160分钟,在近三个小时的观看时间里仿佛把人们带入了一个全新的奇幻世界。通过3D镜片,观众们看到的无论是人类的太空舱场景,还是潘多拉星球上的原始森林,或是人类与纳美人的激烈大战,都呈现出多层次的效果。加上影院的巨幕,往往令人感觉画面简直就蔓延到了眼前,无法抵挡,让人身临其境。就在人们尽情享受这场视觉盛宴的同时,今年寒假,3D动画培训的热潮也随之而起。  相似文献   

16.
陈丹青的散文特质与其绘画实践关联紧密。陈丹青的绘画经验使其产生了一系列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而这些独特的“看法”也影响到他散文的“文法”。具体言之,绘画技术带来的视觉思维,使其散文精于色彩、光线、空间的描摹,侧重对肖像、衣着、建筑等可视层的关注;“抛开本质看现象”的观看与思维方式,则使其散文多作客观描写,由此展现出戏剧般的场景感;他在绘画中习得的从“退步”和“局部”出发打捞历史丰富性的经验路径,则影响到其散文对“细节”的发掘。从绘画经验出发理解陈丹青的散文创作,不仅可以考察图像与文学的互动关系,也可以借此把握陈丹青艺术实践中的认知框架和经验脉络。  相似文献   

17.
现在的中国电影形式多样,大多数观众都喜爱3D电影,因而3D电影在中国还是有很大市场的,很多导演已经涉足3D电影的创作。国产3D电影如今3D电影已经成为一个趋势,就连徐克也难抵挡,开拍3D武侠片《龙门  相似文献   

18.
论张艺谋电影中女性意识的渐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红高粱》时代对自主、对抗的女性意识的张扬,到《秋菊打官司》之后女性魅力与欲望的缺失,再到《英雄》开启的奇观电影里对女性身体的“视觉消费”,张艺谋电影中的女性意识存在着一个逐渐隐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背后,有着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内涵和电影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9.
"太极"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华语电影发展史中一直有与之相关的"太极电影"创作。其电影经历了一个文化"熵变"的过程:从早期对中国武侠片经典叙事模式的沿袭,到后来"硬桥硬马"的太极功夫展示和充满"草根"旨趣的诙谐幽默,再到近年来几部太极电影中叙事与文化的中西杂糅,其呈现由展示国族文化景观到追求视觉冲击的影像奇观。以"熵变定律"为逻辑线索分析太极电影的发展,能够较为客观、清晰地厘出这一具有典型中国文化特色的电影类型的创作过程及文本经验。尤其是太极电影纠结、漂移在中西文化之间的真实境遇,无疑体现了当前华语电影国际化进程的集体症候。  相似文献   

20.
从小说《陆犯焉识》到电影《归来》,是文学到影片的转换。小说以男性立场审视艰苦岁月中人物的命运沉浮。电影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情节和人物的减法处理,将具有历史性的大故事切换成家庭式的小故事。在叙事视角上,从小说中的三个视角转换为单一的全知全能视角,使电影更加清晰明朗。较之原著,电影更具主题的人文性、视听的符号性和电影实践的文学性,从而也找到了文学与电影的契合点,实现了从政治到情感、从情节到人物、从时间到空间的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