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荀子作为我国先秦诸子中杰出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其“隆礼重法”思想开儒法合流之先河,影响极为深远。作者通过对“隆礼重法”的理论基础、礼法关系及礼德作用诸问题的研究,着重辩析了荀子提出的“礼”“法”与孔、孟、商鞅所述的“礼”“法”概念的异同,并探讨了荀子思想与前代各派思想的区别与联系,对荀子政治法律思想的内涵进行初步的探寻。  相似文献   

2.
荀子援法入礼,礼法互补的思想在政治层面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影响深远;本文通过分析荀子的“礼”与“礼治”思想的主要内涵,对荀子礼治观的历史意义与在现实中实现“创造性转化”的可行性问题作了简要的评议。  相似文献   

3.
荀子坚持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极大地丰富了儒家的思想理论。礼治之道是荀子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礼的起源是为了解决社会的物质分配问题,礼的内涵是道德伦理、礼节仪式、国家的法令制度。荀子的“隆礼重法”的治国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具有重大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4.
作为《荀子》核心思想的礼治主义,实非孔子路线,乃直接承传于西周文化而另辟蹊径。孔孟由“礼”及“仁”及“性本善”,为封建主义创立伦理基础。荀子则融“法”于“礼”,系统强化礼治的整合规范。《荀子》直接影响了秦汉儒家政治。《韩非子》的权术主义乃承继于《老子》。先秦有五种社会政治思想:老申韩客观理性的功利主义,孔孟历史理想的道德主义,墨子平民理想的实用主义,荀子先验理性的礼治主义,庄子理想人性的批判主义。《荀子》理想的贡献在于这种开创性,但它的本质缺陷在于礼治作为外律手段而其本身缺乏外律保障。  相似文献   

5.
相对于孔、孟的仁政,荀子的政治哲学体系则可称之为义政."义"是荀子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主要具有"仁"和"中庸"两个方面的含义.在其"隆礼重法"的制度设计中,"仁"和"中庸"具体化为民本、尊君、人治与制度公正四个方面的制度伦理蕴涵.四者既彼此制约,又交互补充,共同维持着荀子礼法制度设计与运行中的价值均衡与和谐,是其义政思想的主要体现.因此,荀子的义政思想实质是一种和谐政治思想,对今天的执政制度伦理与和谐政治文化建设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荀子社会治乱思想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荀子社会治乱思想的逻辑起点是“治乱非天”,理论依据是人性假说。从人性的生物性为“性恶”出发,提出要“化性起伪”,其核心内容是“隆礼重法”。针对人性的社会性一面,提出要“明分使群”,其目的是建立有等级差别的封建社会制度。在荀子看来,“礼”、“法”、“分”、只是一种社会规范体系,必须由人来贯彻执行,因此人是关键因素。据此,提出了“尚贤使能”的主张。  相似文献   

7.
性恶论是荀子思想的理论根基,源于孔子对人性的潜在看法。“义”是荀子思想体系里至高无上的道德形态,而且他充分肯定了“利”以及人的“欲利之心”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客观合理性。义与利总体上呈一种相克相生的辩证统一关系,具体的伦理规定为:先义后利,以义制利。关于形成正确义利观的途径,荀子提出“学”、“行”、“积”、“尽”,并强调了精神激励和礼、法于此的强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吉林大学经济系72级工农兵学员和部分教师,在3025部队学军过程中,和解放军战士一起,注释《荀子·议兵》。议兵篇的中心思想是,通过“隆礼”实现“一民”,以取得战争的胜利。因此,弄清荀子所说的“礼”,就成了注释议兵篇的关键。最近,他们就荀“礼”和儒“礼”的区别、“礼”与“法”的关系等问题,召开了座谈会,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相似文献   

9.
《荀子·王制》篇提出了“故法而不议,则法之所不至者必废”。作为儒法两家对立局势的破冰之人,荀子引礼入法,提出“法而议”的法律思想主张,宣扬兼重法律的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并最终选择以“法义”为代表的实质主义作为法律价值遵循。对于现代法治而言,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方略下探究荀子的“法而议”思想,对确立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具有重大价值。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意义上,“法而议”思想对依法立法、民主立法、科学立法等具体操作也具有借鉴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荀子的人性论是其礼法观的理论基础 ,其礼法观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点就是在强调“礼”在治国安邦中的重要作用的同时 ,也不忽略“法”的作用 ,即其主张礼法并重———“隆礼至法” ,荀子的这种礼法并重的礼法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于我们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若干重要关系 ,特别是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的关系 ,有着直接的借鉴意义和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1.
荀子礼之功能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与孔子注重个人内在的反省不同,荀子更注重作为社会规范的礼。对荀子来说,作为规范性的礼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的功能:礼具有"养人"与"别人"的功能;礼具有使政治制度化的功能;礼具有对人的情感的规约功能;礼具有引导伦理教化与现世实践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荀子作为我国先秦诸子中杰出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礼法思想开儒法合流之先河,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作者通过对礼法思想的人性论基础,“礼法并重”诸问题的研究,并辨析了荀子“礼”“法”与当前我国“德”“法”概念的异同,从而得出荀子礼法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荀子是中国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在其思想体系中蕴藏着丰富的行政组织思想。他的行政组织思想包括“礼”“法”结合的行政组织控制思想、“贵贱有等”的行政组织等级思想、“尚贤使能”行政组织用人思想、“道德之威成乎安强”的行政组织用权思想。荀子的这些行政组织思想对当今的行政组织管理仍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在韩非之前,“法”、“术”、“势”并非孤立,这在先秦典籍中多有反映。通过对比荀子与韩非关于“法”、“术”、“势”的思想,发现:荀子以“法”为“治之用”,韩非以“法”为“治之体”;荀子突出“术”之价值理性,韩非彰显“术”之工具理性;荀子重“人设之势”,韩非则重“自然之势”。荀子将“法”、“术”、“势”进行了道德化的改造,而韩非则整合“法”、“术”、“势”,完成了法家学说的系统化。  相似文献   

15.
"礼论"是荀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对21世纪荀子"礼论"研究进行考察与梳理,将有益于荀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通过对21世纪荀子"礼论"研究现状的考察与梳理,发现礼法关系研究成为当前荀子"礼论"研究中的"显学",并呈现出两个显著的研究特点:一方面,荀子"礼论"研究进入一个回顾、总结的阶段;另一方面,探讨荀子"礼论"现代价值的文献大量出现。而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在于尚未突破传统,缺乏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6.
“辩”是荀子正名思想的重要环节,具有沟通“名”与“事”的作用,然荀子之“辩”无意于构建逻辑体系,展现为“辩说”与“治辨”的统一,是以维护儒家伦理道德与政治理想为目的,具有非常强烈的针对性与现实精神。为了使“辩”更为有序有效,“仁”“礼”“义”等儒家价值规范就成为“辩”必须坚持的原则。荀子之“辩”还呈现为“君子必辩”与“小人勿辩”两个层面,在这种“辩”与“不辩”的两难抉择中,荀子希望通过“辩”诸子之学为“邪说”,儒家思想为正道,从而说服世人摒弃诸子遵从儒家规范,但政治权力作为决定因素的参与,又使荀子之“辩”蒙上独断论色彩。  相似文献   

17.
荀子思想的社会学阐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荀子思想在许多方面都与现代社会学有契合之处,可称为儒家社会学。荀子认为,人一方面不能不过一种社会的生活,但另一方面由于人性本恶,若顺从人的自然属性,就不可避免要产生各种争端,使社会生活成为不可能。要解决这一矛盾,荀子提出组织社会的关键在于“分”,即社会职责的分工与社会角色的定位,只有“明分”才能“使群”。而要使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各守其分,只能通过“礼”和“法”等社会规范加以保证。  相似文献   

18.
荀子礼治主义对汉朝的政治理论和实践都有直接的影响:汉代的“儒术”即以“礼”为本,融“法”入“礼”;有关“天人”学说是补救荀子礼治理论在实践中无法限定君权的缺陷,“人性”学说是修正“性恶”说.荀子对汉朝经学的传播有很大贡献,汉儒通过经学加入到统治集团.  相似文献   

19.
荀子“性恶”论新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苟子“性恶论”与孟子“性善论”的分水岭在于荀子以“生”论“性”,他讲的“性”是人生俱来的自然情性及其自然的本性,它与庄子哲学有很大关系;孟子讲“性”是指人之异于禽兽的人之性,即我们现在一般之谓“人性”。这一概念荀子称为“朴”、“资”,它指礼义、人道。在这一点上,荀子与孟子的观点是一致的。然而首先需要理解却一直被忽视的问题是,荀子的“善恶”概念也与孟子有所不同,它突破了一般道德观的局限而以国家、社会的治乱为背景,以是否合乎礼义来论善恶。  相似文献   

20.
荀子基于“性恶论”的道德教育思想主要有:道德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善”;道德教育要以“礼”为主,以“法”为辅;既要重视道德环境的影响,更要发挥道德教育的作用;道德教育要划分层次,确立不同目标;道德品质稳中有变,道德教育要坚持不懈;道德修养要日积月累,道德操守要坚定不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