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司法鉴定作为现代司法证明活动中查明案件事实的一种重要方法和手段,在诉讼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司法鉴定程序作为法律程序,必须建立在程序正义的理念之上。在我国刑事司法鉴定中,鉴定机构中立、鉴定过程公开、鉴定启动权利分配以及鉴定意见质证等方面存在着违背程序正义的问题,因而必须按照程序正义的要求完善我国的刑事司法鉴定程序。  相似文献   

2.
司法鉴定质证程序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因素,我国在司法鉴定质证程序方面的法规还远未达到规范化、法制化的要求,还存在着缺乏审前程序、对鉴定人出庭作证没有强制要求、对鉴定结论的质证流于形式等问题,可以说目前司法鉴定领域出现的众多问题及争议,与此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建立一套统一的、科学合理的司法鉴定质证程序规则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
基于呼格吉勒图刑事错案的反思,揭示出我国司法鉴定证据规则在证明逻辑主线、鉴定权利保护、鉴定标准体系、质证程序保障等方面存在的缺失。我国司法鉴定制度对诉讼法的先天依附性,使得鉴定证据规则的设计带有浓厚的职权主义和诉讼程序色彩,忽视了对司法鉴定证明运行过程的关注。因此,应严格区分侦查程序中的鉴定和作为定案证据的鉴定,完善鉴定证据能力规则,强化对鉴定证据准入资格的司法证明,从而有效防止冤假错案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刑事司法鉴定制度是刑事诉讼中一个重要的环节.目前我国的刑事司法鉴定制度存在不少弊病,不利于维护司法公正,必须对现行刑事鉴定程序启动机制、鉴定人资格认证及注册制度、鉴定人的选任、鉴定人出庭制度、司法鉴定效力制度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5.
论我国司法鉴定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汉昌 《南都学坛》2001,21(5):77-82
司法鉴定质量影响着司法公正。提高司法鉴定质量关键靠制度。我国目前的司法鉴定制度因其自身缺陷 ,已经不适应司法改革的实际需要。为此 ,有必要借鉴国外司法鉴定的有效做法 ,尽快建立统一的司法鉴定管理制度、司法鉴定人从业资格认定制度、科学界定鉴定人的性质、明确鉴定结论的证据属性、改造现行的鉴定人主体制度、赋予当事人选任鉴定人的权利、完善鉴定人的回避制度、改革鉴定结论的质证和采信程序、考虑设立鉴定证人制度、明确规定鉴定人的鉴定义务和法律责任、建立鉴定人过错赔偿和职业保险 (或职业互济 )制度。  相似文献   

6.
刑事司法鉴定制度是刑事诉讼中一个重要的环节。目前我国的刑事司法鉴定制度存在不少弊病 ,有违司法公正和提高效率的诉讼价值目标 ,必须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7.
《司法鉴定程序通则》里面没有专门详细论述司法鉴定委托制度,造成实践中的诸多误读和争议,比如法院对当事人鉴定申请的委托期限,法院是否有权限制当事人对鉴定机构的选择,法院能否预收鉴定费用,法院能否拒绝委托当事人在二审期间提交的鉴定申请以及当事人能否自行委托进行司法鉴定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实践中已经严重影响了司法鉴定制度的正常健康运转.为了保障司法鉴定的科学公正,必须详细规定鉴定委托程序,使司法鉴定制度本身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相似文献   

8.
作为运用科学原理的判断性认识活动,刑事诉讼中的司法鉴定受到主客观因素限制,鉴定意见出现失真的可能性不可避免。辩护律师确定其合法性、关联性及真实性需要经过有效质证。辩护人对鉴定意见质证路径的正确选择是辩护人有效行使辩护权的前提和基础。目前刑事审判中申请鉴定人出庭、重新鉴定和专家辅助人三种质证路径存在一些问题,给辩护人对鉴定意见排除合理怀疑造成较大障碍,影响辩护的有效和顺利实现。因此,应该建立申请鉴定人出庭、重新鉴定和专家辅助人三种质证路径的层级性模式,实现辩护人对于鉴定意见富有意义的审查判断。  相似文献   

9.
我国刑事司法鉴定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刑事诉讼对公正和效率的追求,干扰了刑事司法改革的进展。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针对司法鉴定管理制度的问题,提出了较为现实的改革方案,即通过理顺司法鉴定工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独立、公正的司法鉴定体制。这个决定对规范我国刑事司法鉴定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如有的法条过于原则,有待于进一步具体化,有的法律条文在表述上含糊不清,个别规定未必能够完全解决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而且很多传统的问题并没有随着一部法律的修改而有本质的改变,所以新旧诉讼理念的冲突,以及制度不配套的诸多问题,短期内给再审启动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分析了我国刑事再审启动的主要问题,对其价值进行判断,并对刑事再审程序的启动主体及理由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对再审启动程序的具体程序和手续的提出了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1.
针对民事诉讼中的质证概念,对质证的主体、对象、内容进行了界定。在探究现实质证制度不健全的立法原因的基础上,就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质证程序提出了一些构想。  相似文献   

12.
司法鉴定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我国1996年刑事诉讼法修改吸纳当事人对抗制的合理因素,但对鉴定意见相关规则的完善并未见改革新举。随着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司法鉴定程序通则》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司法鉴定在立法与司法两个层面的认识有新的发展,亟待我们及时总结司法鉴定存在的诸多问题。通过剖析刑事诉讼中司法鉴定的四个热点问题,反思传统司法鉴定观念根源,以期完善鉴定证据制度的科学构建。  相似文献   

13.
我国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实践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调查制度被确立为未成年人刑事司法的基本制度。对我国未成年人社会调查运行机制的实践考察发现:社会调查的主体方面,虽然制度规定的职权主体和执行主体都非常多元化,但实际操作与制度规定呈现较大反差;社会调查报告的内容方面,受立法对社会调查制度资源配置的有限性影响,社会调查报告的质量不高;社会调查报告的审查程序方面,有关社会调查报告的披露和质证程序存在诸多不规范之处。上述机制的存在,使社会调查报告尽管起到了一定程度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相当大的局限性。鉴于此,可以优先从社会调查员的诉讼权利和社会调查报告审查程序两方面着手完善社会调查制度。  相似文献   

14.
我国目前在举证方面的立法、司法虽然趋于完善,但质证与认证却被忽视,未能引起法学理论界的重视。因此,应加强对民事质证、认证制度的理论研究。文章在时质证的构造、质证程序及存在问题进行讨论的基础上,认为应亟待建设若干配套制度。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质证是人民法院认定案件事实的前提、冲突主体实现诉权的重要手段、法庭辩论程序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民事质证制度是一项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的诉讼活动,它由质证主体、质证对象、质证内容三要素构成;我国目前所实行的职权主义质证模式不利于调动质证主体的积极性、提高质证水平和质证效果,而应向当事人主义质证模式转变,其模式有10个要点。  相似文献   

16.
论我国贿赂犯罪追诉中刑事豁免制度之建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贿赂犯罪以及有组织犯罪的追诉中使用"刑事豁免"是美国司法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阐释"刑事豁免"制度的内涵、程序、范围,分析该制度在我国适用面临的困境,在贿赂犯罪的追诉中借鉴"刑事豁免"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设想在我国贿赂犯罪追诉中借鉴"刑事豁免"制度之原则、范围和程序等。  相似文献   

17.
律师会见制度是一项关键的刑事辩护制度,从某种意义上是"刑事辩护之门".我国当前律师会见制度存在诸多问题,表现为制度缺损和观念抵牾;权利配置的"结构性"和"功能性"失衡,辩护权有限及辩护性淡化;程序安排的可实践性受损及可预见性缺失;司法实践中则呈现刑事辩护的权利叙事障碍和权利行为的"戏剧性"态势.以律师会见制度为基点,得以透视和反思我国当前刑事辩护的困惑.  相似文献   

18.
通过法规范解释作业,可窥见我国《宪法》和《刑事诉讼法》中“证人作证以出庭为原则,不出庭为例外”的线索。因质证权的确权性立法缺失,证人与被告人、法院之间的刑事诉讼法律关系没有形成“闭合回路”,缺乏法律关系联动的制度空间。刑事证人出庭作证义务与被告人质证权具有“同生关系”,二者在霍菲尔德权利理论对应的法律关系元形式是“权利”—“义务”。刑事证人出庭作证义务须以质证权作为参照物,且将二者置于刑事诉讼第一性规范下的“权利”—“义务”、刑事诉讼第二性规范下的“权力”—“责任”两对法律关系元形式联动情境中讨论才具有意义。应从立法密度、配套措施、体制改革及民众意识四个方面着手,构建质证权回归语境下的刑事证人作证制度,以期实现庭审的实质化和事实认定模式的转型。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追诉贿赂犯罪过程中的“取证难”问题 ,美国等国家创设了刑事免责制度。本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建议在我国贿赂犯罪追诉中借鉴刑事免责制度 ,并对这一制度的引入方式和运作程序做出初步设计  相似文献   

20.
侦查监督作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的一部分,对刑事诉讼活动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但在司法实践中,侦查监督却存在诸多问题,如立案监督缺乏操作机制与程序保障、撤案监督无章可循以及强制措施监督缺乏等.要解决以上问题,发挥侦查监督的保障作用,文中认为通过建立刑事立案备案、撤案备查及强制措施的事后备查制度,赋予检察机关一定的机动侦查权,检察机关当前面临的问题与困境能得到很好地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