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朝初年“贞观之治”的出现,自有其多种主客观条件,而谏诤之风的盛行,则是其中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贞观一代,“主纳忠谏,臣进直言”,蔚然成风.这种谏风的形成,是与唐太宗李世民和宰相魏征君臣之间“有同鱼水”的关系分不开的.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徙家相州内黄.他少年时代孤贫落拓,曾出家为道士,但好读书,尤属意纵横之说.大业末年参加过瓦岗军起义,后来又在河北窦建德起义军中做过事.窦建德被擒,他为太子李建成主管经籍图书,颇受器  相似文献   

2.
李密是隋末瓦岗农民起义军的重要领袖,归唐后,授上柱国,封邢国公,拜光禄卿,不久,被杀,葬于今河南浚县。时人魏征曾为李密撰墓志铭。《魏郑公文集》、《文苑英华》、《全唐文》及明清《大名府志》、清代《浚县志》均辑有魏征所撰之墓志铭文。康熙十八年  相似文献   

3.
以“贞观之治”把中国封建史推向极峰的千古英雄唐太宗,也曾有过“怕”的记载。据《五千年演义·隋唐史》披露:有人送给唐太宗一只善于捉鸟的鹞鹰,太宗爱不释手,玩赏如醉。一次,他带着这只心爱之物在御花园玩得正开心,人禀魏征有事面奏,唐太宗一时慌悚,忙把鹞鹰藏进怀里,待魏征走后掏出时,鹞鹰已断气憋死了。  相似文献   

4.
文史长廊     
魏征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谏议大夫,是唐“贞观之治”的核心人物。在辅佐唐太宗治国时,他抱着“耻君不及尧舜”的心情,17年如一日地“随事谏正”,直言主讳,对唐太宗治理好国政,建立强盛的国家起了很大作用。唐太宗曾称他是“一面镜子”。 贞观十年(公元636年),57岁的魏征由于操劳过度,体弱多病,向李世民恳切地请求辞职。他提出了三个理由和愿望:一、年老多病,精力不胜所任;二、退位让贤,以顺应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三、愿当有衔无职的散官,“拾遗补阙”,经常提出意见和建议。魏征退位以后,仍继续关心朝政,进谏如流。其中著名的《谏太宗十思疏》,就是他退休后提出来的。  相似文献   

5.
《谏太宗十思疏》是唐太宗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李世民的一篇著名奏疏。他指出:要使国家长治久安,君王必须积聚德义,做到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厉行十思。在我看来,魏征所提出的通过“积德义”实现长治久安的纲领性意见,所强调的“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的安国良策,以及通过“十思” 自戒和选贤任能的干部政策,从而达到“垂拱而治” 战略构想,对今天我们党领导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下文将紧扣“十思”,从六个方面试作简论。  相似文献   

6.
(1) 该书卷一三四第一三五六页(中华书局版)“房彦藻”条云:“彦藻事李密,为右长史,后从密归唐。”今按:《通鉴》卷一八五第五七七四页(中华书局版)载,武德元年二月,“李密遣房彦藻、郑颋等东出黎阳,分道招慰州县。……彦藻还,至卫州,贼帅还王德仁邀杀之。”然两《唐书·高祖本纪》、《通鉴》卷一八六第五八一六页俱载,武德元年十月,李密率众降唐。此时,房彦藻已亡八个月,岂有“随李密归唐”之理;故,上引史书均未言及此事。清编《全唐文》的编纂者,未细检史料,铸成大错,须当厘正:房彦藻死于李密归唐之前。  相似文献   

7.
一 书院的起源与成型 唐代初期,书院产生于民间,最初它只是士人的读书之所。据雍正《陕西通志》卷27载:“瀛洲书院在(蓝田)县治南,唐学士李元通建。明弘治时知县任文献重修。”查嘉庆《清一统志》卷233及光绪《蓝田县志》卷14,唐高祖时,李元通拜定州总管,与刘黑洇作战,兵败被俘,长叹:“大丈夫抚方面而不能保所守,尚何惕息耶!”乃溃肠死节。按刘黑洇为隋末农民起义首领,唐武德四年(621)反唐,称汉东王,两年后兵败被杀。故瀛洲书院当创建于武德六年(623)之前。又明嘉靖《青州府志》卷9载:“李公书院在(临朐)县西南,唐李靖读书处。一云靖从太宗征闾左,于此阅司马兵法。”李靖(571-649),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人,精通兵法,曾任隋马邑郡丞。归唐后,随高祖、太宗南征北战,为大唐的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深得李世民赏识,官至兵部尚书、尚书右仆射等,时称“出将入相”的文武全才。贞观二十三年(649),卒于家,谥号景武。其事迹新旧《唐书》均有记载。书院既为李氏读书或研治兵法之所,其创建时间就无论如何不会晚于649年。  相似文献   

8.
由于与李建成在兵力和政治地位的对比中居于劣势,以及李世民800勇士入大安宫被建成等人察觉,为了杀兄逼父两事万无一失并避免全面内战,李世民采取了宫内伏兵计。收买监门卫中郎将常何和北门守将敬君弘、以及李世民身居“领左右十二卫大将军”一职使伏兵计得以成功。世民及其部属早在武德七年已有伏兵宫内袭杀李建成的初步设想。史载高祖以“天象预言”警示世民实为以建成、元吉状告世民蓄养800勇士图谋不轨之上表警告世民。使伏兵计得以成功的关键人物常何实为监门卫中郎将,北门守将敬君弘亦为世民同党  相似文献   

9.
唐初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因平灭窦建德、王世充功被封为天策上将,领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这时,虽然他深知天下评定尚须转战南北征杀疆场,却仍以自己特有的雄才大略和非凡的政治远见,开始“锐意经籍”,“留意儒学”,于是在秦府西边建起文学馆,征聘天下博学多识之人为学士,前后共有十八人入馆,他们是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虞世南,薛收,褚亮,姚思廉,陆元朗,孔颖达,蔡允恭,颜相时,苏世长,李玄  相似文献   

10.
窦建德借助玄圭之锡的符瑞,建立夏国。玄圭之锡源出于《尚书》,本为对功臣之赏赐,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成为帝王受命的符瑞。在隋唐之际,存在窦姓源出少康的说法,而少康即夏禹之苗裔。窦建德建国为夏,正是以大禹之后自居。窦建德建立夏政权,也对隋唐之际的政局也产生了较为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唐太宗的政绩,前人论述甚多,而对其文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却少有专述。本文拟从这方面,试加评论。(一) 隋末战乱,古籍散亡极为严重。唐高祖李渊采纳秘书监令狐德棻的建议,用高价购募遗书。与此同时还增置楷书,组织专门人才缮写古籍,其结果是“数年间群书毕备。”(《唐会要》卷三十五)唐太宗在继承父业的基础上,于贞观二年接受魏征的建议,对五经、史记、诸子、诗赋等,重新校定,“数年之间,秘府粲然毕备。”(引文同上) 为了治国急需,唐太宗于贞观初年命魏征、虞世南等人编写《群书治要》,凡五十卷。资料取之于六经、诸子等古籍。贞观五年该书完成,太宗赐诸王各一部,以备攻读。(《唐  相似文献   

12.
对于宫体诗的评价,千百年来贬多褒少,声名狼藉。魏征在《隋书·文学传叙》中说:宫体诗“其意浅而繁,其文匿而采。词尚轻险,多哀思,格外延陵之听,盖亦亡国之音乎!”把宫体诗当作亡国之音。李白则斩钉截铁地说:“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一句话把宫体诗打入地狱。刘大杰指责它是“色情文学”,翦伯赞斥之为“诗歌中的糟粕”。影响较大的是游国恩,他在《中国文学史》中,把宫体诗视为“淫声媚态”的作品。这些评价,已被绝大多数人所接受。但是,如果我们把宫体诗放在当时历史环境和文学发展进程中去考察的话,就会感到这些评价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3.
张澍《西夏姓氏录》订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关于姓氏研究之书,虽无“汗牛充栋”之数,却也不乏“五车”。然而,这些姓氏之书的精确性和科学性究竟有多高,从来是被学者们所怀疑的。南宋人洪迈说:“姓氏之书,大抵多谬误。如唐《贞观氏族志》,今已亡其本。《元和姓纂》,诞妄最多。国朝所修《姓源韵谱》,尤为可笑。”洪迈之言,虽多批评,却也可见姓氏学之难。清代中叶的著名姓氏学大师张澍(字介侯)先生,他的姓氏五书被当时人称“尤为绝学”,但是,就在那被人称为“绝学”的姓氏五书中,其纠纷舛错之处,亦不为罕见。何也?姓氏之学难也。  相似文献   

14.
彭忠德在2001年7月10日《光明日报·理论版》发表《有国有家者之座右铭———〈贞观政要〉》一文指出:今人读《贞观政要》,一方面通过研究吴兢“义在惩劝”的写作目的,“可以触到开元、天宝之际的历史脉搏”,还可以领悟到时代对史学的要求及其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有意识地从传统史学中发掘有益于现实生活的内容,可以焕发史学的活力。该书围绕统治者和民众关系而论述的为君、为官之道,似应为今天关注的重点。唐太宗及魏征等人将正确处理君民关系当作头等大事。如何为君?第一是重视民众:首先要认识到国以民为本。其次要看到民…  相似文献   

15.
释“宁夏”     
今宁夏地区之所以得名于“夏”,与党项族崛起有关。余读辽、宋史《西夏传》及《西夏书事》、《西夏纪》等书,知唐贞观初,有党项族领袖拓跋赤辞者归唐,太宗赐姓李,置于静边(今陕西榆林西)等州以处之。其后该部析居夏州者号平夏部。夏州,今内蒙古乌审旗南之白城子。党项族与“夏”字结缘者自此始。其后,党项势力渐盛,唐末有拓跋思恭者,因参与镇压黄巢起义有功,唐帝晋其爵为夏国公。宋初,党项势力又有扩展,其酋李彝殷卒,宋追封为夏王;辽封李继迁为夏国王,又封李德明为夏国王、大夏国王,封元昊为夏国王。1038年,元吴称帝,国号大夏,定都兴庆府(今银川),奄有今宁夏、甘肃及内蒙古伊克昭盟、阿拉善盟、陕西部分地区。因其地处西北,故辽、宋、金诸国人称之为“西夏”。总之,自唐末以来,随着党项势力之扩展,“夏”之名也随之扩大。  相似文献   

16.
周总理诗选     
春日偶成①极目青郊外,中原方逐鹿②,烟霆布正浓。博浪踵相踪③。 ①这首诗作于1914年,发表于同年天津南开学校的《敬业》创刊号。 ②中原逐鹿,语本《汉书·蒯通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o"唐.魏征《述怀》诗:“中原还逐鹿,投笔事戎轩。”旧时用以比喻群雄并起,共争天下,在这首诗里指的当是窃国大盗哀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1913年秋镇压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讨衰的“二次革命”后,他所进行的称帝的准备活动及他与能洋军阀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 ③《史记·留侯世家》:“张良为韩报仇,使力士为铁锤,担击秦始皇于博浪沙中。”博浪,即博浪沙,在…  相似文献   

17.
恩格斯曾经劝人读一读黑格尔的《美学》,并且说:“只要您稍微读进去,就会赞叹不已。”黑格尔《美学》中论及史诗的部分,就是如此。马克思恩格斯对史诗特别是希腊史诗作过深入的研究,有许多著名的论断,并根据希腊史诗所反映的希腊原始社会,对原始社会史作过许多精辟的分析和论述。黑格尔对史诗特别是希腊史诗的研究当然不能同马恩相提并论,但他也有相当系统而精辟的见解,这些见解从他的客观唯心主义理论体系的外壳中脱颖而出。恩格斯把他的美学体系比喻为一旦建筑物建成之后就应当拆去的“脚手架”,拆去之后我们就可以“从不正确的形式和人为的联系中找出正确的和天才的东西”。  相似文献   

18.
大家知道,作为一个领导者或教育者,在向群众或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必须将言教同身教结合起来,并且身教重于言教。正如古人所说:“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后汉书·第五钟离宋寒传》)。“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己之才学为人所尊,乃可诲人以进修之要;己之性行为人所重,乃可诲人以操履之祥”(南宋·袁采《袁氏世范》卷二)。但是,有时候,即使受人信任的领导者或教育者,他讲的内容又是正确而易于被其对象所接受,结果却不妙,并非被人听信,甚至遭到反感。考究起来,往往由于没有注意到环境气氛所致。我国教育学家、心理学家藩菽讲得  相似文献   

19.
古人有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在普通中学,语文是基础学科,所以要特别重视给学生打好基础,这正是固本、浚源的工作。一般说,给学生打好语文基础,须从两方面入手,即智力系统(包括知识、能力……)和非智力系统或动力系统(包括思想感情、兴趣、习惯、思维方法、学风……),然而从培养人的角度说,后者似是更不容忽视的,因为它们是充要条件,起保证作用,完全可以称之为基础  相似文献   

20.
太宗皇后长孙氏,长安人,是隋右骁卫将军长孙晟的女儿。她少小的时候就喜爱读书,并深识礼法。十三岁时就入宫为太宗之嫔。武德元年(公元618)封为秦王妃。九年(626)“玄武门之变”后,秦王李世民被立为太子,她被封为皇太子妃。不久,李世民即皇帝位,她被立为皇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