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性命范畴展开为力命和心性。力命是讲主体人的能动性、创造性与客体的自然必然性、法则性;人力、人为与天命、命运的关系。船山说:人珍惜人的生命存在,“胥为生矣,举行喙息、高骞深泳之生汇而统之于人,人者天地之所以治万物也;举川涵石韫、敷荣落实之生质而统之于人,人者天地之所以用万物也”[1]。人是天地所以治万物和用万物的根据。若无人,天地何以治?何以用?治万物和用万物是人的特有的能动性,所以人能“参天地”、“赞化育”、“御万物”,强调人的能动性和有为性。(一)力与命的关系船山认为,人的能动性和有为性,可以改…  相似文献   

2.
船山先生一生极为重视易学研究,其哲学思想之精髓也是通过易学来阐发的。船山易学主张"以乾坤并建为宗,错综合一为象"的易学原理观、"四圣同揆、彖爻一致"的《周易》文本观和解易方法、"占学一理,占义不占利"的易学占筮观以及"象数相倚,穷理尽性"的象数与义理统一观。船山又以其易学思想为基础建立了一个以"絪缊而化生"论为架构的哲学体系。"絪缊论"是船山哲学的本体论,"化生论"反映了一种"天地之化日新"的积极乐观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3.
《系辞》中一段文字的解读与后天八卦图正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天八卦在卦画排列上究竟有没有规律可循以及它是如何建立起来的,这些问题,二干多年来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问题。我们通过对(系辞)中一段文字的研究,得出了后天八卦卦画排列的高度有序的规律,而且从中发现了其所反映的深刻思想。在此,我们特将这一研究结果提出来,就教于各位方家。(系辞)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其中,所谓“天地之文”①,是指天地的纹饰、纹理,联系前面“参伍”之数,我们认为这里是在以数推演天地的基本结构或宇宙模型②;所谓“定天下之象”…  相似文献   

4.
1978年以来的这一时期。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来说。王船山文学研究的成果是前所未有的。“得”可以概括为三句话:研究范围之广前所未有,研究程度之深前所未有,研究方法之丰富多样前所未有。其“失”也可以概括为三句话:王船山文学典籍的整理停步不前.王船山文学理论与创作的研究浅尝辄止,王船山文学研究选题重复雷同。船山文学研究未来方向为:加大船山文学典籍工作力度,揭开船山文学理论与文学创作关系之奥秘,努力寻求船山文学理论与创作的原貌。  相似文献   

5.
"象数"与"义理"是易学的两大构成要素,而目前学术界对二者的涵义及其关系剖析较为清晰的文章较为少见,故文章首先分析了"象数"与"义理"各自的涵义,归纳指出"象数"主要有"符号象数"和"事物象数"两层涵义,"义理"主要指易学的文意哲理;然后探讨了"体用"涵义这一对哲学范畴的源流概况;最后力求客观公允地从三个角度定评了"象数"与"义理"的体用关系。  相似文献   

6.
谭嗣同对王船山推崇备至,他把部山的思想看作是复兴民族,“昭苏天地”的一声春雷.他说:“五百年来学者,真通天人之故者,船山一人而已.”(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他在其老师欧阳中鹊、刘人熙的指导下,“为学专主船山遗书,辅以广览博取.”(《谭嗣同全集》第261页,以下简称《全集》)因此,学习能深造有得.“多发前人之未发.”(唐才质《戊戌见闻录川谭嗣同把船山学说和其它古代思想家的著作进行比较研究,再结合西方传来的自然科学知识和某些社会政治学说,加以融合贯通与择取,为其维新变法制造理论依据.本文拟就此作些粗…  相似文献   

7.
船山关于"气"与"太极"、"诚"关系的论述,往往涉及"道"与"器"、"理"与"气"等关系问题.由于船山在语言文字表述中存在着诸如"盈天地之间皆器",或"盈两间皆道也"等命题,需要加以梳理,以明船山哲学逻辑结构.  相似文献   

8.
我国教育法体系新探杨家亭徐瑞1.教育法是由“国家机关依照法律程序制定的有关教育的法律”①,这是指狭义的、作为教育法典的教育法。从广义上讲,教育法是指有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制定的、规定我国教育的组织与管理等内容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主要包括:全国人大...  相似文献   

9.
明清之际的王夫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人们习惯称他为“船山”。比如,他的著述篇目,称作《船山著述目录》;他的著作集,刊作《船山遗书》、《船山全书》;他的生平事迹年表,题为《船山公年谱》、《王船山先生年谱》。为了纪念他,许多地方修建了“船山祠”,为了研究他的思想,海内外成立了各种以“船山”命名的学术性团体,等等。总之,三百多年来,“船山”别号与王夫之本名一同流传,为学者乃至世人所熟悉。那末,“船山”这个别号究竟是怎样来的呢?“船山”别号的由来,历来众说纷纭。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是出自后…  相似文献   

10.
意象是中国美学的中心范畴。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美学是意象体系。中国美学的许多重要范畴,如“比兴”、“兴象”、“形神”、“神韵”、“意境”都建构在“意象”的骨架上。“意象”的基本要素是“象”与“意”。“象”包招物象、心象,二者相互联系。心象是物象的反映,物象是心象的基础。“意”包括“理”与“心”。“理”指物理,客观事物的规律,“心”指心理,包括思想与情感。“意”与“象”的关系既体现出事物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又体现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