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试论《阿Q正传》的典型化方法顾德梅,朱耀国《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的代表作。它是作者对“沉默的国民”作长期探究的艺术结晶,也是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集中体现。《阿Q正传》成功地创造了一系列人物的形象,特别是阿Q已经成为世界文学画廊中最杰出的典型形象之...  相似文献   

2.
1926年后,鲁迅终止了以现实为题材的小说创作,其原因就在鲁迅的启蒙主义思想和他自身的客观处境.鲁迅以启蒙思想家的姿态,为人生,为改良社会而创作小说。“五四”退潮后,新文化阵营分化,鲁迅由“呐喊”转入“彷徨”,并开始反省启蒙者自身.鲁迅洞察到,不但启蒙未曾唤醒民众,未曾改良社会,反而连启蒙者自身也被黑暗社会所吞噬.再继续复制阿Q、闰土、吕纬甫、魏等形象。已没有新的社会意义,陷入了先觉者无路可走的境地.因此,他中断了小说创作而几乎全力地投入杂文创作.这是鲁迅在思想文化启蒙阵地上一次绝望的抗战中的“换防”.  相似文献   

3.
《阿Q正传》和《子夜》的哲学类型比较王庆福中国现代文学从第一个十年到第二个十年,产生的文学作品已经不少。然而,真正代表两个时期小说最高成就的,却只有《阿Q正传》和《子夜》。《阿Q正传》和《子夜》做为两位文学大家鲁迅茅盾的代表作,分别凝聚着作家各自的哲...  相似文献   

4.
日本当代剧作家宫本研创作的《阿Q外传》,在大量借鉴《阿Q正传》与鲁迅其它作品的基础上,重新选定《阿Q正传》的结构中心,由此引起了作品结构的重大变化:(1)封套的改变(由阿Q生命的封套转为鲁迅自叙的封套)。(2)表现空间的拓展(由外部空间的狭小与内部空间的纵向开阔相结合的特征,改变成外中空间的开阔与空间的横向开阔相统一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由鲁迅所开创的“改造国民性”精神是贯穿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作家的创作,由此形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鲁迅传统。本文拟就“改造国民性”问题,通过老舍和鲁迅小说创作的比较来看二位文学大师之间的传承关系。一 鲁迅笔下的人物,如阿Q、闰土、七斤、华老栓等,在他们身上,既有受农村封建宗法思想影响的保守、愚昧、自轻自贱、自欺欺人和不敢正视现实的缺憾,又有千百年来农民小生产者自身的弱点:狭隘、自私、冷漠、苟且等。鲁迅通过这些人物形象,揭批了民族精神的劣根性。 比鲁迅晚出现于中国文坛的…  相似文献   

6.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最著名的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最伟大最杰出的代表作.小说的主人公阿Q成为人们熟悉的典型形象,“阿Q精神”即“精神胜利法”更成为我们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中的用语.小说问世以后,评价它的文章很多.最近看了南京市教育局教研室编的《鲁迅小说选讲》(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选讲》)受益不小,但我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分析问题,还有不尽同意的地方.我想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7.
一九二一年末到一几二二年初,鲁迅在《晨报副刊》连续发表了他的不朽杰作《阿Q 正传》,立即引起社会的注意,各色各样的人们对鲁迅创作《阿 Q 正传》的本意作了种种分析和猜想。一篇小说能引起如此强烈的社会反响,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把这些反映归纳起来,文学界一般认为阿 Q 是各个阶级身上的阿 Q 精神的“寄植者”,或者说他是“一副中国人品性的‘混合照像’”,因而认为《阿 Q 正传》意在暴露“中国人的最大的病根”。这种意见抹煞了阿 Q 形象的阶级属性,把阿 Q 抽象为“阿 Q 精神”的化身,鲁迅对此从未表示过赞同。还有一种意见来自社会上,就是认为鲁迅通过阿 Q 这一人物来揭露某些人的阴私,意在骂人。鲁迅对此无限感慨,他说:“直到  相似文献   

8.
周志雄在《鄂州大学学报》2 0 0 0年第 1期撰文《九十年代〈阿Q正传〉研究述评》 ,对 90年代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有代表性的 30多篇论文以及几本有影响的《阿Q正传》的研究专著 ,分“阿Q精神与传统文化”、“精神胜利法的成因及其普遍性”、“文化视野下的《阿Q正传》”等四部分作了整体性的回顾与评析。作者认为 ,90年代《阿Q正传》的研究受一种文化诗学的影响 ,研究者多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探寻阿Q精神的源头 ,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精神现象学、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方法来界定阿Q精神反映的是人类普遍的弱点 ,对未庄文化与中国…  相似文献   

9.
文章认为:从鲁迅观照悲剧人生题材的艺术视角和小说的情节构成、艺术描写等艺术传达方式考察,作为艺术品的《阿Q正传》,体现出鲁迅喜剧性的审美方式.进而,文章结合鲁迅创作的理性精神——否定性地批判国民劣根性思想,与阿Q形象的喜剧性人生内涵——民族文化心理的病变内质,论证《阿Q正传》喜剧性审美方式的深层意蕴:以喜剧性审美方式,撕破了阿Q及阿Q式民族文化心理的荒诞性,送入历史的“坟墓”.鲁迅喜剧性审美方式,在艺术创作领域所完成的,是将老旧时代的思想“丑角”置于历史的“坟墓”的世纪性变革.  相似文献   

10.
阿Q形象的多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Q正传》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它以高度概括的人物典型 ,广阔而形象的生活画面 ,严峻而深刻的历史教训和新颖独特的艺术风格 ,赢得了人们广泛的注意 ,并产生了极其强烈的影响。192 1年 ,出于对旧民主主义政治革命的失望和对中国思想革命运动的关注 ,鲁迅创作了《阿Q正传》。最初发表在 192 1年 12月 4日至 192 2年 2月 12日的《晨报副刊》上 ,每星期或两星期刊登一次 ,署名巴人 ,后编入小说集《呐喊》。作品中“我的取材 ,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 ,意思是在揭出病苦 ,引起疗救的注意。”一 阿Q性…  相似文献   

11.
鲁迅名作《阿Q正传》展示的阿Q的人格变异 ,反映了中国农民对传统的困守 ,其缘由在于中国封建经济依然占据着统治地位 ,在此基础上构成的宗法制度的严酷、政治经济上的压迫 ,以及辛亥革命未能在中国广大农村造成真正意义上的剧烈变动。对阿Q人格变异的探究 ,体现了鲁迅对民族性的思考、批判和对独立自由的现代人格精神的向往与追求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杂文《阿金》在以往的阐释中,多认为阿金是一个恶妇,这种说法欠妥。通过与祥林嫂、子君、阿Q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阿金是一个没有“封建思想”束缚的、性格泼辣的下层女工,她身上体现了“人的启蒙”和“阶级启蒙”的二重性。鲁迅“讨厌阿金”的表述只是借阿金讨论女性的地位,与鲁迅对阿金本人的评价和爱憎是有区别的。从现有资料看,鲁迅更可能是实写阿金,李冬木的“阿金虚构说”缺乏说服力。  相似文献   

13.
鲁迅笔下的阿Q短暂的一生中,一直面临着生存困境与精神危机的双重困惑。鲁迅通过描写阿Q位卑身贱的社会地位、困扰一生的生计问题、悲剧收场的恋爱经历、无法实现的"革命"愿望和在麻痹愚蠢中走向死亡,从几个方面阐释阿Q生命历程中的双重困惑。而这绝非只是阿Q一个人所面临的问题,这是鲁迅对整个社会、全人类的生存处境和生命状态的一种观照和反思。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王路教授的新著《读不懂的西方哲学》进行了评价。文章指出:王路教授的新书坚持了他在"是"的问题上的一贯立场和基本论点,在文本研究方面有新的增强,通过对所选的具体文本的分析,他把一般理论层面的讨论转化为具体语境中相关语词、语句、段落的解读,并以此基础,提出了对整个西方哲学的一种理解。但是本文认为,王路教授在这本新书中并没有实现他的预定目标,他的"一‘是’到底"的译名主张是无法做到的。  相似文献   

15.
2009年鲁迅研究呈现出异彩纷呈、创意不断的局面。本年度《呐喊》研究有关的文章,主要集中在《阿Q正传》、《故乡》;《彷徨》研究有关的文章,主要集中在《伤逝》、《祝福》;《野草》研究出现了一个比较明显的回落;鲁迅思想研究主要集中为九个专题:鲁迅与当代中国、鲁迅与启蒙、鲁迅与五四、鲁迅是谁、鲁迅精神的灵魂和核心价值、鲁迅与存在主义、鲁迅与自由主义、鲁迅与地域文化、原鲁迅、鲁迅与张爱玲比较等;鲁迅教学研究也是本年度鲁迅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以关于"当代中学生和鲁迅"的状况调查和关于中学语文教材减少鲁迅作品篇目的讨论最为引人注目;鲁迅与学术研究集中体现为《中国小说史略》的微观和宏观研究;资料研究亦是鲁迅研究中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6.
崔云伟  刘增人 《东方论坛》2010,(5):97-107,112
2009年鲁迅研究呈现出异彩纷呈、创意不断的局面。本年度《呐喊》研究有关的文章,主要集中在《阿Q正传》、《故乡》;《彷徨》研究有关的文章,主要集中在《《伤逝》、《祝福》;《野草》研究出现了一个比较明显的回落;鲁迅思想研究主要集中为九个专题:鲁迅与当代中国、鲁迅与启蒙、鲁迅与五四、鲁迅是谁、鲁迅精神的灵魂和核心价值、鲁迅与存在主义、鲁迅与自由主义、鲁迅与地域文化、原鲁迅、鲁迅与张爱玲比较等;鲁迅教学研究也是本年度鲁迅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以关于“当代中学生和鲁迅”的状况调查和关于中学语文教材减少鲁迅作品篇目的讨论最为引人注目;鲁迅与学术研究集中体现为《中国小说史略》的微观和宏观研究,张杰、刘永良、鲍国华的论述极为精当;资料研究亦是鲁迅研究中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7.
鲁迅与沈从文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探索国民人性的两位大师。鲁迅从"立人"出发,通过阿Q这一艺术典型试图画出沉默国民的魂灵来,关注国人灵魂的负面。而"人性的治疗者"沈从文通过翠翠这一艺术典型,表现一种"理想的人生形式",关注民族魂的正面。阿Q的精神胜利法和"未庄"、翠翠和"湘西",不仅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有原型,还与人类集体无意识中的原型意象遥相呼应。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鲁迅的"立人"思想这一角度,阐述《补天》(《不周山》)的思想内蕴,指出《补天》张扬"新的生命"意识、弘扬人道主义精神的主题是鲁迅"立人"思想的一个侧面,与《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作品形成了思想上、艺术上的互补。因此,《补天》是鲁迅早期的主要作品之一。  相似文献   

19.
鲁迅小说的代表作《阿Q正传》和《祝福》的一个重要文学成就表现为两者是完美的合璧之作。小说中的主人公阿Q与祥林嫂分别是封建社会男性民众和女性民众的代表人物 ,两者交相辉映 ,具有整合封建社会民众生存状态本质和民众国民性本质的意义 ,开掘出鲁迅小说社会批判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20.
阿Q的悲剧具有喜剧性.其喜剧性因素蕴含在阿Q的爱情悲剧、革命悲剧和精神胜利法的悲剧之中.探讨阿Q悲剧的喜剧性对理解鲁迅的作品和思想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