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中国画曰写而不曰画,是基于写的抒情性和书法意识,这是文人审美趣味渗透到绘画的表现。写有置物和输心之义,置物即由此器传之彼器,输心即情感的抒发。前者的字义通过引申,有摹画、绘画之义,但摹写易陷于只求形似而遗其神韵气骨的泥淖。自宋代始,因文人参与绘画创作,把画当作性情的摅写之具,渐倾向于情感的抒发。及至元代,画写胸中逸气,以写代画成一时之盛。从置物到输心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体现出中国绘画从重在客观的造型艺术到重在主观的抒情艺术的发展变化,也体现出中国绘画的文学化进程,以及文人画家在这一进程中的作用。写字最早称画字,后改画为写,亦出于置物和输心两义,而书画皆曰写,正反映出绘画的书法意识,不仅以书入画,更是对置物和输心的共同追求,尤其是对后者的强调。随着文人画的发展,隶家和逸品越来越受人推崇,发生了由工入写的变化,表明文人画家作画的态度重在情感的抒发而不在于追求绘画的逼真精巧,写逐渐成为划清文人画与院体画界限的标志。  相似文献   

2.
北宋新的士风的形成,各个文人集团的逐步形成,诗文革新运动的发展,蜀学、洛学两派对于文道关系的观念之争等因素对文人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重要的影响.北宋绘画思想的重大转变首要表现在苏轼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士人画"说,使文人画思想的重心发生了转向;其次表现在黄休复提出了绘画的"逸品"观,确立了文人画思想的核心价值观.这一切的变化反映出北宋时期中国绘画艺术思想发展的新态势,对后代绘画思想与艺术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文人画是中国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一个模糊不确定的概念。以赵孟頫为代表的士大夫画家,在元代绘画实践上,提倡复古,主张以书法笔意入画,因此开出重气韵、轻格律,注重主观抒情的元画风气,弘扬文人画风气,以寄兴托志的写意画为旨,推动画坛的发展,文人山水画的典范风格至此形成。  相似文献   

4.
赵孟頫是元代初期著名的画家、书法家.他提倡古意,有的美术评论家认为他是复古派.纵观赵孟頫的一生,他的艺术理论和主张是借复古以倡创新,在理论上和技法上继承和发展了北宋的文人画,发挥了承上启下、扭转一代画风的作用,使得中国画的"文人画"性质明晰起来,为后世的文人画蔚为大观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5.
元代文人画以山水最为盛行。从几位典型画家的作品分析元代文人画的笔墨特点。文人画中有明显的独特的审美倾向:形似之外求其画;气韵非师;诗书入画。元代文人画的审美倾向,不仅通过创作表现出来,更重要的是从文人画家的诗文评论和画谱画诀等理论中体现出来,这些审美倾向直接促进了文人画寄情写意和品格形态的建立。此后,文人画成为中国古代绘画趣味和风格的主导方向。  相似文献   

6.
中国画是民族的绘画,是中国哲学美学思想滋养的结果。在形似上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处理人和自然关系时,强调人为本体的宇宙一体化思想。从审美的创作的主体出发,与对象进行心物交流,主体投入客体,客体融入主体,对客观自然进行典型化的提炼和浓缩,使画家的主观情感和审美趣味相统一,达到物我两忘,相互契合之境界,表现在形似上就是"意"和"象"浑然一体的意象造型。始于宋元、流行于明、清的"文人画"使中国画意象造型得到更大的变化和发展,集中代表了中国画形似上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7.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不仅在中国史学研究方面贡献颇著,对中国绘画史领域也有较深涉猎,尤其是在"南画"研究上取得了很大成就。他之所以关注"南画",一方面是针对近代日本绘画发展政策过分提倡"日本画"而导致文人趣味的"南画"日渐衰落;另一方面也为日本新的收藏趋向提供画学理论支持。而京都学派的研究路数和他自身的史学素养,不仅使内藤湖南精辟地解读了中国古代画学文献,纠正了日本人对中国文人画体系的偏狭理解,更是从史学结构上把握了影响中国绘画变革的制度与文化因素。在当时中日文化界递次批判文人绘画的浪潮中,内藤湖南通过对"南画"历史的研究,积极宣扬这种东方绘画样式和审美趣味,并阐明了它在世界文化中的应有价值。而在学术研究之外,既要看到内藤湖南对西方国家占有东方艺术遗产的警觉与保护意识,亦不能忽视其在阐述"东洋文化中心变化论"观点时,体现了日本人的优势心理。  相似文献   

8.
唐代以来中国绘画的发展,以明代董其昌等人所言,主要有"文人画"与"非文人画"两大传统,即"利"家与"行"家.各家均按各自的传统不断演进.明代中期吴门画派的绘画创作兼容"南、北"二宗,雅俗兼俱,"利""行"相渗,形成了"画格不纯"之局面.可以说在绘画史上是一次巨大的变革,呈现出"兼总条贯,揽其精微"的局面,并影响到后世的绘画创作.  相似文献   

9.
题画诗文是中国特有的文学样式,是中国传统文人画的显著特征之一,具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画上题跋不属文人创造,早在汉代,“左图右史”的做法就已常见,但仅限于人物和史实的注明;唐代王维杜甫等人的画赞也颇多,又多是具纸另书;北宋文人画兴起,苏轼等人才气横溢,豪气所之,书诗入画;元、明、清三朝,出现了倪瓒、徐渭、“扬州八家”等一批诗文好、书画亦好的文人画家,使题画诗文走向成熟,也把文人画这一特有的民族艺术形式推向了新的高度。画上题诗跋  相似文献   

10.
文人画”与“院体画”体现了中国绘画史中两种最为重要的绘画审美思想与艺术创作形态,对中国绘画艺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产生与发展过程中也各自体现出不同的时代审美内涵。“ 文人画”观在明代社会文化形态中的意义转变以及近现代绘画史研究中的涵义拓展,体现了其审美内涵的时代发展特征。“院体画”则是伴随着封建社会宫廷画院的产生出现的,有其鲜明的绘画风格特征与时代审美内涵,但是“院体画”的说法在当代已经日渐式微。  相似文献   

11.
元代绘画作为中国绘画的分水岭,“宁静淡泊,超然物外”思想意识成为元代绘画的精髓,文人画成为画坛的主流。以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元四家”为首的山水画家弘扬文人画风气,以寄兴托志为旨,极大地推动了当时绘画艺术的发展,其中吴镇以画隐选题材著称,在元代绘画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对吴镇的山水画进行初步的探究分析,来了解和揭示其山水画的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12.
美术界普遍认为 :以“元四家”为代表的元代文人画与宋代院体画为主流的画风大不相同 ,这是蒙元入主中原后给社会带来的全方位冲击在绘画上变异的直接结果。但奇怪的是 ,元代画家的观念和对笔墨的追求与前代并无大异 ,这可以从黄公望所著的《写山水诀》中得到印证。笔者试图通过对该文的分析来管窥元画家、特别是黄公望本人的绘画观对前人的承传与变异  相似文献   

13.
“枯木”题材“诗意画”是北宋诗画交融之文人墨戏的重要类型,源于盛唐以来山水画中的寒林古木和松石小景,而新变于文同。他的“枯木”绘画一变唐法,描绘古木全景,以竹石点缀其间,奇古简重,意兴盎然,与其诗歌创作同一机杼,是其学养品德,志趣性情的诗意表现。文同的“枯木”绘画,下开苏轼枯木怪石,为诗画交融诗学思想和艺术实践拓开了新的意境空间,丰富并推动了北宋“诗意画”创作的发展,对元明以后枯木题绘画的创作影响也至为深远。  相似文献   

14.
元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第一个以少数民族贵族为统治核心的中央集权国家,也是一个民族压迫和文化融和的时代。在绘画领域,出现了一批运用汉族绘画形式进行创作的少数民族画家。少数民族画家高克恭在与汉族画家赵孟颊、周密、邓文原、仇远的交游中,冲破民族的隔膜,将少数民族的绘画艺术融合在中华民族文化的艺术宝库中,体现出中华书画特有的艺术风采。  相似文献   

15.
南宋初年宋金停战,经济、社会有较大发展,宋高宗恢复了画院。由于建制与北宋不同,高宗对画家奖掖甚力,大批南渡的院画家充分发挥了艺术才能,造就出绘画的中兴。伴随着文人画的退潮,南宋院画较之北宋有不少发展进步,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与高宗个人相关的,主要有四点:一是高宗宣扬"中兴",绘画转向历史题材,促进了画院人物画的发展;二是能充分发挥不同画家的专长和创造性,使院画各类作品艺术水平普遍提高;三是画家不再拘守某种范式,有较大的创作自由;四是高宗较尊重画家的创作个性,较重视画家的创作权,使画家的主体意识增强。  相似文献   

16.
进入元代以后,钱选作为一个遗民画家,拒绝了新王朝的征聘而潜心于绘画艺术,这种格趣上的转向给他的艺术作品带来新的气质。钱选前期的画作在表现技巧和精神风貌上深受南宋院画的影响,后期的一些作品则较明显突破了院画体格的羁绊,在用墨和皴擦上呈现出宋元文人画家的特征。值得一提的是钱选的以诗题画,号称"吴兴八俊"的钱选的诗作多由感而作,他常将他的诗文题写到画作之中,并在诗、书、画、印的有机融合上独树一帜,从而构成了后来文人画的基本形制。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的汀州地处福建西部,是客家文化的发源地。它开发于唐开元年间,至明清时期,在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得到空前发展,成为闽、粤、赣三省边区的商贸重镇及客家文化中心之一。清康熙至乾隆年间,闽西汀州八县涌现出一批颇有建树的画家,其中以上官周、华苗和黄慎最为杰出,被称为“闽西三杰”。汀州画家根植于福建传统,开拓进取,敢于创新,把闽画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在清代中国绘画史上也应有其特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钱选是中国元朝初年的画家 ,他的人物画在吸收传统技法的基础上 ,融入了个人对绘画、对社会的感悟和理解 ,具有浓郁的文人气质 ,营造出了一种独特的意境。他为中国人物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9.
山西繁峙岩山寺文殊殿壁画,是目前所知现存唯一一处金代青绿山水画作品。以青绿山水的绘画样式与风格演进为主线,同时兼顾与之相关联的历史文化、作品系统、工具材料、画家主体等方面来展开讨论,探讨壁画中山水的渊源和风格形态,可以看到金代岩山寺壁画中山水画独特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河洛地区是中国绘画的发源地,河洛绘画的发展历史展现出河洛地区绘画艺术的杰出成就。上古时期以原始绘画为表现形式;汉代则出现了精美的墓室壁画和画像石;魏晋南北朝开始出现成熟的人物画;隋唐时期,道释人物、青绿山水的发展达到高峰;五代宋元时期最大的成就是山水画和宗教人物画;金以后随着洛阳政治文化地位的下降,绘画尤其是文人画逐渐衰落,但民间绘画、宗教绘画依然较为活跃。河洛地区绘画发展史在中国美术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