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胡承霖精神与“大别山道路”的内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胡承霖精神是服务"三农"的创业、创新、创造精神,安徽农业大学"大别山道路"的主要内涵是面向"三农",艰苦奋斗,服务社会,推动发展。把握胡承霖精神与"大别山道路"的内涵,必须走进"三农",艰苦创业,人才植根江淮大地;立足"三农",科学创新,研究做在田间地头;献身"三农",不懈创造,实践成就精彩人生。  相似文献   

2.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利益的主体地位不仅没有得到增强,相反却日益边缘化。导致农民利益边缘化的原因有很多,通过S村十年之间山田变化的过程,从社会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角度出发,认为农民利益边缘化是由于社会政策的缺失造成的,并由此提出了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东方杂志》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发表了大量"三农"作品,其中相当部分为文学形式。本文通过分析《东方杂志》对"三农"文学的刊载、农村人物形象的建构、"三农"原因的思考与出路的探讨等方面,展现民国时期"三农"文学的面貌,从而拓展"三农"思想史研究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三农"政策的演变体现了对"三农"认知的变化,其中蕴含了我党"三农"思想的内在关联性。历经不同时期后我党对"三农"关系的认知突破线性思维的局限,发生了历史性跨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具有的自我纠错机制,推动了"三农"政策及思想的日臻成熟。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将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介绍了"三农"问题及问题的严重性,对目前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工业化、城市化、德国巴伐利亚试验、城乡一体化和股田制等方法进行了介绍和评价。提出了我国"三农"问题解决的路径是通过改革现行公共财政制度和农村金融制度,加大对农村和农民的投入,从而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6.
《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增加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增强金融对‘三农’的服务能力"。因此,"贵州加强农村金融服务"这一课题的研究本身对于破局贵州"三农"发展的难题具有一定的推动意义。通过对贵州省加强农村金融服务相关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中国“三农”问题:制度变迁与组织演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是组织的"内核",组织是制度的载体和行为角色,制度内核不同,其经济绩效不同;有效组织是制度变迁的关键和主体,而制度环境制约、影响组织的发育、成长和发展。基于上述制度与组织关系的视域构建一个"三农"问题分析框架,考察"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组织演替的关系,发现:强制性制度变迁的挤压,涉农内生组织逐渐消亡、异化,外生组织入侵、占位,导致制度变迁主体缺失,组织演替丧失连续性和动力源泉;违反制度变迁的内在规律,导致涉农制度变迁滞后和非均衡;涉农制度变迁与组织演进在制度的"路径依赖"和自我强化中被"锁定",失去良性循环和互动。结论指出:"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制度变迁与组织演替的交互作用问题,其根源是制度变迁与组织演替关系异化,运行机制和内在动力遭到破坏,从根本上阻碍了中国农村制度变迁,组织创新的步伐。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同志历来非常重视"三农"问题,并对解决"三农"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江泽民同志的这些思想,对于指导我国解决农业、农民、农村问题起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江泽民"三农"思想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城乡统筹是党在"十六大"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黑龙江省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三农"问题尤为突出,"三农"问题已成为制约黑龙江省当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笔者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城乡贸易差距三个方面,在对黑龙江城乡统筹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应当从依托城镇化、建立农村土地市场、优化产业结构三个方面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是我国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的特殊群体。农民工问题解决得好坏,直接关系着我国"三农"政策以及城镇化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等相关政策的落实。所以,有必要在明确社会支持系统概念的基础上,认识构建农民工社会支持系统的意义,从政府支持、非政府支持及社会支持的利用度等方面探讨农民工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为有关部门解决农民工问题提供一定的帮助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以安史之乱为分界线的唐代文学,经历了由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的重大转变。这个变化在诗歌上的一个显著标志,即以元结为代表的写社会人生、写生民疾苦创作倾向的出现。元结这种创作倾向表现出不同于盛唐诗坛的特点,而对中唐的新乐府运动起到开启和示范作用。元结也因此成为盛、中唐转折时期一位具有鲜明过渡特色的诗人。  相似文献   

12.
元顺帝统治时期,元代社会已经进入了它的黄昏阶段:政治黑暗,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生活困苦,起义不断。面对这样的局面,元顺帝还是实施了一些比较有效的防灾救灾措施来保障人民的生活,主要表现在灾荒救济、医疗救助、徭役减轻、慈善收养制度等方面。但由于政府腐败导致防灾救灾措施实施不力,反而激发了社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加速了元朝的覆灭。同时这些防灾救灾的措施对明初相关政策的出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西藏自元朝开始正式纳入中国的版图后,历代中央王朝即对其进行了有效的管辖。文章就元朝和明朝在藏区的施政模式进行了考述与比较。  相似文献   

14.
唐代大诗人元稹的诗歌特色和成就长期以来在“元白”并称中被掩盖或曲解 ,本文论述了元稹的诗歌个性 ,指出元诗的美学趣向重点在于“风致宛然”的艳丽小诗和次韵相酬、属对精工的长篇排律 ;元诗的艺术渊源主要在于杜诗 ,另外还受到齐梁宫体以及诗人李白等的影响 ,从而形成了与白居易词中有异的风格。本文还论述了元稹的诗学批评及其与当时文坛的联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元词历来评价不高,被认为是词体历经唐家兴盛之后的衰落期。'同衰于元'似乎已成定论。本文对此说法提出怀疑,并通过对元代词体发展的具体分析,指出导致词体衰落的诸多因素在南宋业已存在,而元词就其本质而言是南宋词的自然延伸,'词衰于元'之说,元人恐未肯任其咎。文章认为,前人对元词的评判存在着两个基本偏颇,一是在元词的断根问题上有所失误,二是评判标准上的不完善。本文就此提出了'以元归元'的原则及四个标准.以此作为确定易代之际文学的划分依据。  相似文献   

16.
元代蒙古人宗教信仰的多元化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元代,蒙古人的宗教信仰呈现出多元化特征。蒙古人自身的文化传统、多民族融合、元帝国统一的政治目标和宗教政策导向以及宗教自身的性质等因素是形成这种多元化特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瀛奎律髓》是元人方回所编的唐宋两代律诗的选集,对学习诗歌创作大有裨益,故成书之后,版刻甚多。明代后期至清代的版刻情况,今天所能见到的文献材料较多,研究者也基本达成了共识.但对其早期的版本情况,学者们争议较大。本文搜集、整理了有关《瀛奎律髓》元代版本情况的资料,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在元代成书之后,本书或有版刻,但早已不传;而今人文中所提到的“元刻本”,其实为一明代刻本。  相似文献   

18.
元朝是中国古代唯一由北方游牧民族所建立的全国统一王朝,其特性深刻地影响到了元代社会面貌以及思想文化特征。传记作为反映社会重要事件和富有影响力人物较为直接的载体,元朝的特性亦相当程度地影响着元代馆阁文人传记写作的维度,令其富有独特的观照意义。元朝复杂的政治格局使得军人成为元代馆阁文人传记的重要表现主体,多元的民族起源成为元代馆阁文人传记尤其值得注意的书写内容,程朱理学对于元代馆阁文人传记的写作立场和价值判断影响深远。这些不仅是元代传记独特性的表现,传记作为元代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元代诗文的研究亦可由以上几个维度的探研而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9.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是金代少数民族政权下统一的区域文化形成后的产物。其核心不是反封建,而是女真统治者观念的反映。其写作主旨和元好问等金代文士的理想追求相一致,体现的是金代文学发展的总趋势。其写情和叙事的潮流,是元代文学兴盛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结合元代财政经济 ,探讨元政府对于金银铜铁等几种重要矿产品的流通政策及在这一政策制约下的流通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