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愈在中唐至晚唐五代之间同调甚少,其为人所公认的地位与成就,主要是经历北宋时期逐渐形成的.当时效法韩愈古文运动,推动诗文革新,均以韩愈为标榜,对于韩愈的接受有着明显的转进,是接受韩愈最重要的时代,而其中尤以欧阳修对韩愈的接受关系为重大.经过以欧阳修为代表的士人群体推波助澜,韩愈的负面形象得以扭转并趋于理性客观看待,而其诗文的开拓示范意义亦逐渐被发掘出来,成为文章轨范,对北宋以后的韩愈研究及接受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韩愈是中唐儒学思想的坚决捍卫者和振兴者,他对儒学思想的贡献具体体现在攘斥佛老、建立道统、领导古文运动与重视"师道"四个方面,宋人对韩愈的思想颇为重视,宋代儒学家对韩愈儒学思想进行接受自不待言,欧阳修、苏轼作为文学家对韩愈儒学思想也进行了各具特色的接受,由于受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的影响,他们在接受中又有创新,这种发展创新是北宋古文运动之所以能在他们的领导下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李白与杜甫     
这两位伟大诗人,可以说不仅是唐代,而且是中国古代诗坛上的两座高峰。这两座高峰并立,很难分别他们的高下。从唐代起,就曾经有人想在他们两人中抬一个、压一个。李白之后不久有个诗人叫元稹,在杜甫的墓誌铭中说,李白好象还没有沾到杜甫的边,更谈不上进到他的屋里去。抑扬太过分,所以当时的韩愈就不同意,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接下去就讥笑:“不知群儿愚,那用相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可  相似文献   

4.
韩愈历来被视为儒家排挤佛道最重要的代表,但他对于佛道文学则不乏认同,一则认同其恢奇之风格,一则认同其平淡之风格。究其因,首先在于儒释道三家的思想体系都能容纳这两种风格;其次在于当时士人面对时代困境,需要通过这两种风格克服自己内心的痛苦。儒释道三家在此点上遂得以共通,韩愈的态度即是其例。然而韩愈坚定的儒家立场使其不满足于风格气质的克服,他需要在其中注入实质的道德内容,所以他对于佛道文学的认可只停留于浅层,实质上仍对其予以辨斥。这说明韩愈实际上已意识到儒家与佛道之间根本性差异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后世乃成为新儒学体系建设之焦点。  相似文献   

5.
佛教入华后的千年间,儒释道三教的比较、争胜、交融成为中国学术发展的主要线索之一.韩愈排佛是三教论衡思潮演进的一部分.攘斥佛教的思想,可能形成于韩愈早年读书学习时期.因过早树立排佛的标杆,影响了他对佛教的深度了解,韩愈排佛思想始终没有大幅度的提升.韩愈与傅奕的排佛有诸多相似之处,然傅奕排佛有张扬道教的倾向,韩愈则是排斥佛老、张扬儒教,二人有着本质上的区别,韩愈也极少提及傅奕.韩愈排佛受中唐诞节三教论衡的刺激,对三教融合、夷夏之辨等三教论衡议题有所回应.他对三教论衡的贡献,在于颠覆佛道二教的诸多议题,反振佛教化中国的趋势.从佛教中国化的角度来看,韩愈排佛有其积极的学术影响.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唐古文运动的主将之一的柳宗元,由于他和韩愈一起领导了古文运动,完成了文体改革,他的文论,一般总是和韩愈相提并论的;而且他们的论点,一般也认为是基本一致的。韩愈论文有“志道”、“好道”的言论,柳宗元论文也有“明道”“翼道”的言论;韩愈“文”、“道”并重,柳宗元也“文”、“道”并重;韩愈学文的最高标准是儒家经典,柳宗元学文的最高标准也是儒家经典等等,在在都可以说明他们的一致性。这当然是由于他们都出身于中小地主阶层,都曾受儒家教养,都受着当时儒学复古潮流的影响所致。但这绝不等于说韩柳二人的文论没什么区别,而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7.
情理、逻辑和事实三方面的滞碍难通使得韩愈《师说》一文有着太多的漏洞,难以自圆其说。《师说》对唐代师道问题的判断完全错误,也使"师"的概念十分混乱。以韩愈所说之师为师,则师尊难保、师道必亡。韩愈为人为文为师的诸多缺陷在当时引起的非议和多数韩门弟子的不满、抗拒乃至反叛以及韩愈"独行而无徒"、门庭冷落的尴尬状况使得韩愈写作《师说》的动机显得扑朔迷离,令人怀疑《师说》有诈世嫌疑。  相似文献   

8.
韩愈在中国哲学史和文学史上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人们对他的评论又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所以对他进行研究讨论还是有必要的。不过,欲论韩愈其人,首先须论韩愈其道。其道乃是其人思想理论体系的核心,是评论韩愈所最须深入钻研的课题。即如韩愈为文,也是主张文以载道,在韩文中直接间接谈及道的很多,且有《原道》这篇专论流传于世;同时韩愈还特别提出了道统说,并以继承和发扬道统自命。韩愈实不愧为特异的道学家,他的道学也是突出地别具特色的道学。所以根据韩愈其人的具体情况,我们首须从总的倾向性上剖析其道的内容实质,这是决不能回避或忽视的。  相似文献   

9.
韩愈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极其复杂的人物。他是人们公认的杰出的文学家;但对他的思想与为人,却有不少人持否定的态度,主要的根据是:韩愈“仇视”“永贞改革”。早在五十年代,就有同志认为,韩愈“反对王叔文及其领导的政治集团”,“是一个维护大地主世族地主利益,而始终和旧势力妥协者。”七十年代初期出版的《柳文指要》,则更猛烈地抨击韩愈勾结方镇、疏附宦官,把韩与当时政治上最反动的势力联结了起来。韩愈与“永贞改革”的关系究竟怎样?如果我们尊重历史事实,并对它进行具体的分析,那就会发现上述说法似是而非,是经不起推敲的。  相似文献   

10.
(一)教师的作用和地位我国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在著名文章《师说》里,开宗明义地指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这篇文章是韩愈针对当时的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风气,反复论述从师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只要道之所存,人皆可以为师的观点。这种重师道和能者为师的思想,无论在当时还是在今天都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特别是对师范类院校的师生来讲则更是应该很好地学习和实践。教师职业是同学校一起产生的。我国是世界著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