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物哀"是日本文学重要的理念之一.文章先溯其源,简要地阐述了"物哀"理念在日本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分析了"物哀"的成因及主要的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物哀"在现代文学中的表现及对 日本人精神世界的影响等问题,以期达到提高日本文学的欣赏水平、加深对日本文化的理解之目的.  相似文献   

2.
“知物哀”论是日本国学家本居宣长提出的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诗学理论。在幕府封建统治的时代背景下,“知物哀”论是作为以儒佛为中心的“劝善惩恶”论的反话语而被建构起来的;其本身包含着强调文学自律以及注重现世、以人为本的诗学主题。因此“知物哀”论具有时代的超前性,对日本近代文学理论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物哀”这一审美意识已经渗入到日本人的感情世界,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文章以川端康成的《雪国》为研究对象,从中看川端康成对“物哀”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进而探究“物哀”在日本民族各个方面的表现,同时也分析“物哀”意识对整个日本民族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日本古典文艺理论中的“物之哀”浅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本古典文艺理论中的“物之哀”理解与翻译以及实际表现 ,在以往乃至于目前的日本学研究界都是议论纷争的热门话题 ,对此笔者作出了相对应的思考与批评。在对“物之哀”的理解方面 ,参照我国古典《文心雕龙》的理论 ,认为“物”乃是客观之存在 ,“哀”则是对于客观存在表现出来的主观反映 ,综合言之即是一种对人生的深深感动 ;在对“物之哀”的翻译方面 ,认为应该将其翻译为“感物兴情” ,因为“物之哀”的“哀”即是表现了诸多的情感成分 ;在论述“物之哀”的表现方面 ,主要参考了日本古典文学名著《源氏物语》的文句 ,分析了不同场合或的不同议法  相似文献   

5.
中、日两国文学都被视为“重表现”的抒情文学。中、日两国的文论都认为文学家所抒之情的产生是“感物”的结果。因此,“感物”理论在两国文论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文学的抒情与中国文学的强烈影响有关,日本文论中的“感物”理论也是在中国文论的影响下产生、发展起来的。当然,日本文学毕竟是日本文学,日本文论也毕竟是日本文论,日本民族在受到中国文学、文论强烈影响的同时,又通过对它的吸收、改造而形成  相似文献   

6.
论日本民族的“物哀”审美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物哀"是贯穿在日本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中的一个重要观念。不论是在优美的日本文学,还是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见这种审美意识的存在与影响。其形成一方面受到日本岛国固有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以及日本民族特有的自然观的影响,另一方面亦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相似文献   

7.
物哀理念贯穿于川端康成的整个创作,作品中无不弥漫出一股哀伤情调。川端康成在继承传统物哀理论精华的同时,又对其进行深度开发,与传统物哀相比,川端康成尤为强调心与物的交融,同时,将佛学思想特别是佛学中的虚无思想融入其中,极大地丰富了物哀内涵。  相似文献   

8.
漱石文学中的女性与日本审美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观夏目漱石一生的创作 ,他塑造了不少女性形象。漱石对女性在主观上虽然存在厌恶与恐惧的心理 ,但是现实生活中女性的美 ,女性的哀 ,女性的苦 ,在他的笔下形成了一个丰富的女性群体。而这些女性蕴蓄着已内核于漱石思想中的日本传统审美意识 ,这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漱石文学中的女性表达了作家对“爱的真实”的追求 ;二是漱石文学中对女性的描写可以说达到了一种“樱花飘香”技巧 ;三是漱石文学中的女性明显地体现出了日本民族审美意识“哀、闲、寂”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源氏物语》作为世界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已有千年的历史。它的问世要比中国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早三百年之久,比意大利但丁的《神曲》早三个世纪。它不仅是日本文学的瑰宝,也堪称世界文学的艺术奇葩。它的问世,对日本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划时代的意义。它以“物哀”作为中枢和美的主旋律,支配着平安时代的文学走向,同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后世作家创作的文学典范。本文主要针对《源氏物语》在中国的译介、研究情况做了较具体的介绍,从80年代至今,跨越二十几年,希望能给国内的研究者提供一份较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0.
"物哀"是日本人心中极为重要、根深蒂固的一种审美理念,它代表着日本人对于低沉悲愁、哀婉凄凉的悲剧美的一种追求。《蛙》中的"物哀"之美藏于字里行间的情景描写,隐于朴实无华的故事叙述之中,其中的"哀"和"美"紧扣着日本读者的心弦。若隐若现却又浑然天成的悲剧美成为了引发日本读者共鸣的元素。  相似文献   

11.
展示日本民族文化的精神美是川端康成创作的执著追求,也是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主要因素。《雪国》作为他的巅峰之作,用独特的日本式抒情,表现了民族深层意识和审美情趣。美的物哀情调、美的幽玄理念和虚无主义构成了川端式的创作风格,也使更多的人认识到“走向世界的文学,应该是具有民族精神的文学。”  相似文献   

12.
<雪国>以其人物真实的内心感受和对梦幻世界的向往与追求,表现了一种日本美.作家以他对日本传统文学独特的理解和挚爱,传承了日本平安朝的"物哀"精神.小说中对空寂的追求以及遍布小说始终的感伤、凄怆、悲凄和孤独等都凝聚了日本传统文学的悲与美,这是作者审美情结的真实体现.我们在感受这种"物哀"精神悲与美的同时,会联想到中国古典诗学中所崇尚的"感动"、"感兴"以及"悲慨"所表现的以悲为美的审美理念.两种文化背景下的悲与美所表达的同情和感动是相通的:在让读者领悟到悲与美的真谛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传统文学特有的悲与美的震撼.  相似文献   

13.
日本学者丸尾常喜从“耻”意识的角度展开对鲁迅的研究,恰切地将鲁迅的“民族的自我批评”和自我的生命呈现融为一体,既体现了日本民族的国民性中的物哀传统,同时也像一把镜子照出了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种严重的匮乏。但丸尾常喜的研究也存在偏见,他所极力挖掘并赞扬的鲁迅小说人物的“求生意志”,其实正是鲁迅时时刻刻不忘批判的中国文化传统中“好死不如赖活着”的苟活意识,而且,丸尾常喜认为鲁迅是在“民众认识”的温情与力量中走向了恢复,从而将耻辱感的恢复看成了鲁迅文学活动的终点,不免缩减了鲁迅文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物哀”与“物之感”探源乔丽媛日本女作家紫式部创作长篇写实小说《源氏物语》,是在11世纪初叶的平安王朝。当时,佛教经由中国传入日本已近5个世纪之多了.佛教文化已经成为日本贵族文化血肉相连的组成部分且在社会上获得了广泛的普及。紫式部生长于书香门第,自幼...  相似文献   

15.
论日本文化对穆木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参照日本文学史和诗歌创作,溯源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理论和作品,可以初步梳理出日本文化对穆木天的影响:第一,在日本,穆木天开始接触象征主义,日本文化的“物の哀れ”传统、法国象征诗的传入、世纪末的社会时代背景共同促成了日本象征诗歌的繁荣,为穆木天接触并“完全入象征主义的世界”创造了条件;第二,在日本,穆木天的情感生活体验使他产生了诗感,创作出了《旅心》中的绝大部分诗歌。  相似文献   

16.
孙德高、陈国恩在《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年第4期撰文《周作人与“江户情趣”——兼与永井荷风比较》认为,周作人思想尽管来源庞杂,但日本传统文化对其有很大的影响,他的“趣味”的养成与日本“江户情趣”有很大的关系。他的“颓废”思想有西方唯美思潮的影响,也有佛道的影子。而对日本平安时代“物哀”与“谐趣”的文学传统体悟与吸纳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出同为东方的中日在吸收西方文化时某些共同的倾向。从东西比较文学的立场看,周作人和永井荷风代表西方唯美主义文学在中日的最初景观。(徜摘)尚永亮、萧波在《华…  相似文献   

17.
“汉学”是培育日本文化和文学的母体,日本古代的美的精神、美的意识、文学理念无不打上“汉学”的烙印。不了解“汉学”对日本文化和文学的影响就不可能理解日本古典文学的内涵。可以说,日本文学的蕴奥,几乎都产生在对汉学的受容与变貌之间。诚然,单一的民族、统一的语言在封闭的自然环境下形成了别开异境、匪夷所思的特质文化和文学,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间,通过仅有的脐带汲取汉学的营养,由此所培育出来的体格却不会改变。  相似文献   

18.
日本古典文艺理论"物哀"一直以来都是日本文学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但其研究素材大都集中在《源氏物语》及其周围文学作品中。《古今和歌集》成书早于《源氏物语》近百年,在该和歌集里,读者同样可以品味出"物哀"思潮,该时期的"物哀",渗透着平安朝时期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凄凉,其孤独之美,也正是和歌细腻而不乏情感的特色之体现。  相似文献   

19.
日本文学自最古的历史文学著作《古事记》起 ,就带上了悲哀的情调。这种风雅和悲哀的审美情趣 ,发展到《源氏物语》 ,便形成日本文学的基本美学观念 ,成了日本文学的传统。“物哀 ,不仅仅是作为悲哀、悲伤、悲惨的解释 ,而且还包括哀怜、怜悯、感动、感慨、同情、壮美的意思。”(叶渭渠《冷艳文士—川端康成传》)日本人传统的思维中 ,孤独、解脱、幽玄 ,这些与洁癖、正义、安定几乎是同义词。川端康成曾说 :“我强烈地自觉做一个日本式的作家 ,希望继承日本美的传统 ,除了这种自觉和希望以外 ,别无什么东西了。”《源氏物语》集中体现的平安…  相似文献   

20.
葛西善藏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私小说作家,其创作生涯贯穿日本的大正时代,他不仅继承了日本传统的文学理念"真"与"物哀",并且在创作中融入自己对于艺术和生活的态度,对后世的私小说作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葛西善藏以自身为原型,主要围绕日本大正时代知识分子的实际生活与内在心理进行描写。葛西善藏塑造的知识分子在艺术、家庭与情感的世界面前选择了封闭的消极方式,正是这些人物形象所置身的社会环境、所具备的传统因子以及所持有的危机感,使得葛西善藏成为了日本破灭型私小说的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