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过将近半个世纪的建设和发展,海外流亡藏人社区已初步发育成熟,并成为国外社会科学,尤其是人类学等研究社会文化变迁的田野地点之一。本文从思乡人类学的视角,在简要介绍海外流亡藏人及其分布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近年来海外流亡藏人社区人类学研究的热点,并分析了相关代表研究成果的主要观点和内容。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类学的海外视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就中国人类学海外视野的相关问题展开了讨论,强调中国人类学者应该去研究外国社会。作者指出,中国的社会科学,特别是其中的人类学应该讲讲怎样使我们具有“他者的眼光”。人类学要有一种知识的良知,要获得独到的认识,如果不具有“他者的眼光”,如果不展望世界,不将中国回归于世界,那就可能进退两难。同时,中国人类学的海外视野对于理解和解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人类学应该参与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上世纪80年代,伴随医学人类学在我国的建立,中医文化人类学应运而生。文化人类学的阐释性研究,为中医发展提供有效的研究方法,有助于中医理论的发展和疗效的综合评价。作为医学人类学、文化人类学与中医文化学的交叉学科,中医文化人类学历经30年的发展,学科的理论框架和研究领域基本明晰,为这门新兴学科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3年来,中医文化研究迎来历史性的机遇,成为学科拓展的契机,中医文化人类学呈现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直至20世纪末,"风景"才逐渐进入海外人类学研究的视野,成为人类学研究和探讨的话题。海外人类学视野中的风景研究可以从三个脉络进行梳理:脉络一是将风景视为文化的建构及过程;脉络二是对风景、记忆与身份认同的研究;脉络三是对风景与权力关系的考察。海外人类学的风景研究对中国人类学界在该领域的开拓和探索颇具启发性。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中国的人类学研究者们可以在这个文化巨变的时代经由对风景的探讨,将地域文化的历史与现实、普通人的家园感/恋地情结与国家/市场的权力相勾连,深描一幅时代的图景。  相似文献   

5.
中国妇女人类学研究管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妇女人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与西方女权主义运动蓬勃开展、诸种女性主义思潮在学术舞台此起彼伏的状况不同,中国妇女人类学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从文化多元角度来看,中国与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需要发展中国妇女人类学研究,它不仅对进一步了解中国社会及文化的多元性有重要价值,而且也将为世界妇女人类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本文提出引入社会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新疆文化的几点认识,强调学术研究规范性和学科本土化是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文化整体性是人类学重要的学科视野,整体性背景下展开的人类学族群研究因其研究对象的灵活、多变,突显社会—文化建构意义上的多样性特点;人类学理论擅长预设社会事实及与之相匹配的社会结构,实现理论阐释维度上的可操作性,而行为主体的认同实践具备情境条件下的层级分布特点,这使族群研究的结构性问题变得极其复杂;文化变迁是现代性和全球化背景下当代社会的频发事实,文化涵化突显层级流变的趋势,从族群研究角度来讲这和族群互动关系密切,人类学的族群研究触及深层意义上的文化比较与身份表述。  相似文献   

8.
正中央民族大学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成立于2011年11月,是中央民族大学基于中国经济崛起、转变发展方式、繁荣民族文化、建设政治文明和推动学术创新转型的需求,为拓宽民族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研究领域,深化国外民族和社会文化研究而创建的院级教学科研实体机构。自成立以来,本中心继承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的深厚学术积淀,大力拓展世界民族和国外社会文化研究,积累了大量研究成果,成为国内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海外研究的重镇。2014年,本中心被评为国家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近世人类学发展史上,前辈学者李安宅引入了英国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人类学功能学派的理论。其著述涉及社会学、意义学、美学、民俗学、宗教学、民族学等广阔的领域,但他是借助各学科知识去透视、分析和衡量人类文化现象,构成一个文化人类学系统。他译介和阐发的文化人类学理论和以人类学的观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评,以及他在人类学的实地研究成就,均对文化人类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具有开拓性意义。他的理论和方法,对我们现在研究文化人类学尚有启发和指导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民族心理研究中文化偏差的克服:向文化人类学借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心理研究机械照搬经典科学心理学范式,容易导致文化偏差。文化人类学研究获得的心理知识表明,人类各民族的心理有相似性和差异性,心理与文化有密切关联,西方范式心理学知识难以充分解释非西方文化中的心理现象。民族心理研究中,应借鉴人类学理念和方法,以克服文化偏差。  相似文献   

11.
日本民族学、文化人类学三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战后是日本民族学发展的重要时期.本文简要概述了日本大学中民族学、文化人类学课程的缘起及其发展;"人类学"、"民族学"等诸词在日本各个时期的不同含义;日本女性文化人类学的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诗人、学者闻一多和法国汉学家葛兰言的中国古代文化研究方法都涉及文化人类学、民族学,但是两位学者并未依附于某种已有理论,而是以文化人类学为研究视角,反思中西话语对文明与野蛮的建构。闻一多对中国"神话与诗"的主位阐释与作为"他者"的葛兰言的"中国文明"研究存在诸多相通之处,然而前者的民族自我表述常陷入现代性和民族性的矛盾之中,这一特质在与西方学者的比较中更易显露出来。  相似文献   

13.
人类学的独特思路可以导向地域文化研究的纵深发展。地域文化史应加强动态生活的呈现,毅然告别传统的脱离生活结构的习俗史,迈向生活领域;人类学的整体视野提醒人们特别关注地域社会内部各种不同类型的社群世界,向笼统的中国社会或地域社会概念提出挑战;人类学赋予社会结构中的任何劳动者以一席之地,要求地域文化观察重视作为民间文化持有者的普通百姓;人类学中习见的口头艺术形式,常常以文献与口头两种形态存留下来,成为地域文化研究的独特素材。值得注意的是,只有立足学科本位的地域文化史研究,才不至于在对他学科的借鉴中迷失自我。  相似文献   

14.
在世界范围内,教育人类学存在五大范式,分别是进化论范式、哲学人类学范式、历史人类学范式、文化人类学范式和美学与艺术人类学范式。进化论范式、哲学人类学范式专注于教育的普遍性,历史人类学范式、文化人类学范式和美学与艺术人类学范式则强调教育的多样性与特殊性。综合使用五种范式对于调和教育研究中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教育研究和教育人类学主要是单一的文化人类学范式,难以全面处理教育研究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问题。因此,认识、理解和运用教育人类学的多种范式对我国教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当下国内的文化研究应当借鉴人类学研究路径,从单纯的理论演绎和文本分析回到对日常生活经验的研究中来,强调文化源于人的经验和实践活动的品质、尊重人的差异性与能动性,保持跨文化的研究视阈及文化反思精神,深入践行多样态的民族志方法,阐释和分析文化经验的多种可能性,拒绝符号学—结构主义式的模式化普适化的话语表述,寻求知识的历史化、语境化、地方化和多元化,累积出文化研究的中国经验。  相似文献   

16.
学者们通常将旅行看作是现代社会中个人生活世界的过渡仪式,仪式理论这一分析模式的不足在于,它将作为旅行者的时空与作为日常生活的时空割裂开来,忽略了旅游过程中意义生成的语境所具有的交互时空特征。通过对泰国北部中国游客的参与观察,我们发现中国游客对于泰国的文化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原有生活空间的反思和批评的基础上形成的文化比较的结果。本文认为,出境旅游逐渐成为当代中国旅游人类学和海外民族志研究关注的对象,我们应拓宽旅游人类学研究中的方法论,在以仪式理论为基础的"神圣旅程"范式研究外,思考如何在交互时空的语境中分析游客的文化反思与意义生成过程,从而探索实现作为文化批评的旅游人类学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7.
结构主义作为相对于文化主义的文化研究模式,其发生可以从涂尔干探究外在于一切个案的文化生活普遍性模式的社会学方法说起.索绪尔语言学理论对于文化研究的影响则在于一切文化实践向语义学分析敞开大门.故罗兰·巴特的大众文化"神话学"研究和列维·斯特劳斯生食/熟食等二元对立的人类学研究模式,都可视为结构主义文化研究的范例.结构主义和文化主义的局限,则是葛兰西霸权理论风行的必然.  相似文献   

18.
达西乌拉弯·毕马是一位研究台湾原住民高山族文化与民间文学、著作颇丰的高山族文化人类学学者。他的文化人类学研究呈现以下特色 :1 .整体研究与细部研究相结合 ;2 .口传文学的充分运用 ;3.广征博引诸家学说与独立思考相结合 ;4 .多侧面地记录民俗事象 ;5 .熔入史学方法、现状考察与发展思考、民族情感  相似文献   

19.
"文化空间"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常用术语,但中外学者从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人文地理、都市研究等不同视角出发,对其概念与界定历来存在诸多不同表述。文章通过对国内外"文化空间"相关文献的梳理,结合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对其发展和应用进行归纳和反思,指出"文化空间"不只是人类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而应该在更宏大的视野和框架之下阐释这一术语的多重概念和复义内涵,同时也要反对那种认为一切文化现象都是文化空间的"泛文化空间"论。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人类学在理论和方法上对灾难的研究越来越重视。人类学作为社会科学将灾难中交汇的环境、生物和社会文化三个因素纳入思考的范畴,并在研究中形成了"考古与历史"、"政治生态学"、"社会文化与行为"和"应用与实践"几种范式。这些范式之间相互关联,吸取了其他学科的灾难研究经验,以人类学整体观的视野和微观的民族志田野方法对灾难研究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