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多杰(Dorje)赶着他的牦牛群在翻越 1. 7万英尺高的大山时,只顾得上休息一次。几星期后,他和哥哥白玛(Pema)、索南 (Sonam)将共同与邻村的一个女人结婚,所以,他着急回家帮忙做准备。兄弟三人都是生活在尼泊尔西北角里米地区的藏人,这个方圆 200平方英里的地区与西藏接壤。他们将要进入的婚姻形式在人类学术语中被称为兄弟型一妻多夫制,尽管在世界上极为罕见,但在沿袭这种习俗由来已久的藏族社会中却再寻常不过。对于许多藏人来说,兄弟型一妻多夫制从传统上体现了理想的婚姻和家庭形式。兄弟型一妻多夫制的结构很简单,即两个、三个、四个或…  相似文献   

2.
藏族婚礼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殊性和趣味性,根据这一特点我从抢婚、逃婚、说婚和婚礼过程入手,通过自己的调查、收集较详细资料论述了藏族婚俗.在甘孜州电大课程中开设地域文化——藏族婚俗,对于传承藏族文化,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青海藏族婚俗文化青海藏族不论贫富,都实行血缘外婚制。父系亲族间严禁通婚。母系亲族间,有些地方也禁止通婚,但有些地区在经过几代之后允许通婚。这与有些兄弟民族的“姑妈女,)顺手娶”、“舅舅要,隔河叫”(舅父有绝对优先权娶甥女为儿媳)等的姑(姨)表婚俗完全...  相似文献   

4.
藏族婚礼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殊性和趣味性,根据这一特点我从抢婚、逃婚、说婚和婚礼过程入手,通过自己的调查、收集较详细资料论述了藏族婚俗。在甘孜州电大课程中开设地域文化——藏族婚俗,对于传承藏族文化、促进家庭和睦及社会和谐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试论藏族的“一妻多夫”婚姻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藏族地区的“一妻多夫”婚姻 ,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研究专题 ,但是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所开展的深入、系统的实地调查尚不多见 ,一些研究也仍然停留在现象描述的层次。本文分别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在“一妻多夫”婚姻方面的研究成果 ,特别介绍了美国学者戈德斯坦结合藏族土地继承制度和劳役制度来分析婚姻形式的研究 ;同时 ,联系藏族的婚姻禁忌、妇女社会地位等方面分析了藏族“一妻多夫”婚姻的产生原因与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真曲河谷一妻多夫家庭组织探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一妻多夫制 (Polyandry)是一种仅占世界婚姻总量 1 %的奇特婚俗与家庭制度 ,①在我国 ,至今还保留在藏族、珞巴族、门巴族以及一部分纳西族中。② 笔者曾以真曲河谷的田野素材为基础 ,③ 对该婚制的研究状况、婚姻的发生率及其与生产方式的联系、当事人的选择与结婚成本、家庭类型和结构、社会调节过剩妇女的机制等问题作了初步阐述。④ 本文所讨论的问题 ,涉及这一婚制下的夫妻生活、丈夫 (兄弟 )间的关系、⑤ 人口生产以及子女对父亲的称谓。一、房屋建筑与家居生活真曲河谷全长 4 0公里 ,最宽处 8公里 ,最窄处 2 0 0米。河谷地…  相似文献   

7.
卓仓藏族文化在有鉴别地吸纳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其他民族文化的同时,又顽强地保留了其本身悠久的文化传统,这在婚俗中表现得颇为突出。因此本文就以卓仓藏族婚俗为视角,通过对其仪式象征的表层结构如实物、行为、言语等象征的阐述,继而分析了其象征的深层结构,即人生观、伦理道德观、宗教观和族群认同观。  相似文献   

8.
婚姻家庭是文化人类学中的一个传统课题,长期以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世界上的多种婚姻形态中,最普遍的为一夫一妻的单偶婚,其次为一夫多妻婚。一妻多夫婚则较少,在默道克的世界民族志抽样调查中,只有4个民族,其中包括藏族。在中国则只有藏族、俄亚纳西族、门巴族和夏尔巴人。这一文化现象由于其特殊性,对它的研究不仅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也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除俄亚纳西族的一妻多夫婚调查研究较为深入细致外,其他民族的则较为零散。因此,要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实地调查资料尤显重要。  相似文献   

9.
康区藏族的一妻多夫家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婚姻家庭是文化人类学中的一个传统课题,长期以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世界上的多种婚姻形态中,最普遍的为一夫一妻的单偶婚,其次为一夫多妻婚。一妻多夫婚则较少,在默道克的世界民族志抽样调查中,只有4个民族,其中包括藏族①。在中国则只有藏族、俄亚纳西族③、门巴族和夏尔巴人。③这一文化现象由于其特殊性,对它的研究不仅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也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除俄亚纳西族的一妻多夫婚调查研究较为深入细致外,④其他民族的则较为零散。因此,要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实地调查资料尤显重要。1997年夏,笔者参加…  相似文献   

10.
王万宏 《民族学刊》2015,6(1):80-84,121-123
藏族女性形象大量出现于网络,使得其从现实到网络中发生了巨大的社会角色与地位变迁。她们的角色地位确立过程得益于网络社会的崛起和网络文化的发展,得益于藏族文化的独特性,得益于藏区旅游热和"美女热"。她们通过中青年女性形象所代表的地方文化、明星形象获得了关于对"藏族人"及其文化的认同。这也使得她们从传统社会的家庭角色演变为更为广阔空间的网络社会角色,"藏族人"的形象代表、文化传承的角色、旅游大使的形象都使得她们超越了藏族男性在互联网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11.
在党的“十六大”精神指导下,我区文化产业虽然有所发展,但文化的产业化程度依然很低。当今,由于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要进一步增强,所以,目前通过对西藏文化产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启动有效的文化产业运行机制;充分挖掘富有西藏特色的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实施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战略”、“特色战略”、“品牌战略”,利用文化产业发展难得的历史机遇,加快西藏文化产业化进程,使文化产业在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中充分发挥优势作用是必要也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2.
川甘交界地带的主要民族白马藏族与羌族、藏族等民族长期毗邻而居,在文化方面相互习染。作为民族文化主要组成部分的白马藏族服饰,既有体现独特民族个性的一些文化符号的传承,同时又不乏临近民族服饰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与融合。对白马藏族服饰与藏、羌民族服饰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更为准确地认识白马藏族服饰的基本特征与文化内涵,并由此深入了解白马藏族的民族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13.
西藏社会正在由一个传统宗教型社会,转变为一个现代开放式的经济型社会。对其而言,由现代化引起的系列变迁(物质生活、制度文化与精神传统)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体验,也是一类不可重复的民族经验,其中既包含大时代的共性特质,也富有本民族的个性差异。现代变革促使西藏社会及时地进行文化自觉,并对当下诸多社会共同面临的发展命题提供自身独特的丰富经验与实践之道。  相似文献   

14.
文章是作者赴墨竹工卡县甲玛乡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出生地强巴敏久林宫遗址,对亲眼所见的藏族石刻棋盘进行调查研究的一篇报告文章。作者通过对藏棋的名称、规则、判定输赢的方法等作的介绍,以及对这块石刻棋盘和有关的藏族历史所作的研究,认为早在佛教传入西藏之前,藏围棋已在藏区广泛流传,是藏区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活动,并且传播到中国西藏周边国家和地区,具有鲜明的藏民族特点。最后,作者呼吁学者加强对藏棋的研究,并殷切希望各级文物管理部门,加强对珍贵文物的保护,以免这些珍贵文物被倒卖和毁坏。  相似文献   

15.
万果  王巳龙 《民族学刊》2023,14(4):29-34, 137
以川、青区域涉藏州县的藏传佛教场所为重点关注对象,探讨涉藏州县宗教神圣场域中共同体意识的建构渊源、演进历程、现时表达及未来期望。在具有藏传佛教传统的涉藏州县区域,以寺院为核心的神圣场域建构,是藏传佛教历史传承和发展的主要路径。在川青涉藏州县的多民族复合文化语境下,藏传佛教的神圣场域建构不断发展完善。在这一漫长历程中,藏传佛教一方面不断调适以适应本土化的历史现实语境,另一方面则通过教派之间竞争博弈与交往交流,形成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藏传佛教文化形态。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其在场的内在基础,并与藏传佛教话语体系形成相互促进、相互成就的正反馈路径,不仅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认同心理的地缘文化与宗教神圣场域叙事,而且还以人物交流、宗教传播及文化扩散的方式对周边乃至更远区域的中华民族文化构建产生了积极的辐射影响。同时,文化的交往、交流和交融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川青涉藏州县多元文化语境的终极表达。  相似文献   

16.
汉藏文化交流是汉藏关系发展与演进的重要组成部分。概览当今学术界汉藏文化交流史研究,主要是以宗教、经济、文学艺术等作为文化交流的载体,以朝代的更迭和政局的演变为维度,认识彼此在交流中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和互补的过程。唐、元、明、清时期汉藏之间的文化交流呈现出时间上的阶段性以及特殊性。当今藏学界更多地是以断代史的角度探究汉藏文化交流,归纳历史特征,探析推进因素。民国时期汉藏文化交流过程中,非政府行为有所增加。当今学术界对此研究则相对薄弱,且侧重于关注政治文化在双方交流中的操作与演变。与此同时,佛教界之间的交流研究也逐步引起学者关注。  相似文献   

17.
《萨迦格言》开创了藏族格言诗创作之先河,为藏族重要的文化典籍,流传广泛。《萨迦格言》最先被翻译成蒙古文,由此开启了向其他民族传播的译介之路。以译者为中心,考察《萨迦格言》蒙译本的流布情况、译介特征及影响,可以透视出《萨迦格言》蒙译之于其域外传播和蒙古族文学样式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根呷翁姆 《民族学刊》2012,3(6):59-63,99-100
一种语言的亲属称谓系统的构成特点反映着使用该语言民族的社会文化特点,体现着文化和语言的关系。道孚藏族亲属称谓系统作为藏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有其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本文试图通过对道孚藏族血缘亲属称谓系统本身及其使用特点的综合分析,探讨道孚藏族亲属称谓所反映的亲属关系和婚姻家庭制度及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将西藏拉萨的帕玛日格萨尔拉康内正在使用的《威慑俱全真日杰布之三界明镜灵签》签谱与相应的汉文《关帝灵签》进行比较,可说明格萨尔拉康内藏文签谱的由来,探讨格萨尔拉康的香灯师们在翻译、使用此签谱过程中,对汉文原本《关帝灵签》的内容与形式所做的 删减、增加、调适、改造等藏族化、藏传佛教化的加工创新过程,从而反映出帕玛日格萨尔拉康内汉地儒、释、道文化与藏传佛教、藏族苯教文化相互交融、转化的宗教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20.
冯智 《西藏研究》2007,(1):75-80
文章依据对西藏寺院文物调查的基本材料,结合藏学研究经验,探讨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寺院文物保护工作的新手段和新渠道,提出了走法制化和发挥学术与科技手段保护寺院文物之路等独特观点。并从西藏寺院文物及其研究价值、西藏寺院文物保护工作现状、藏学研究为寺院文物保护工作服务等几个方面,论述了藏学研究与寺院文物之间的密切联系,以及其在寺院文物保护工作中所应有的特殊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