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六祖坛经》,又名《六祖法宝坛经》,是禅宗门人记述其第六祖慧能生平事迹和言论的著作。慧能(638—713年),唐朝人。他本姓卢,原籍河南范阳,后定居新州(今广东新兴县)。662年,到湖北黄梅东山寺,当了行者,得到五祖弘忍的特殊教导和传世袈裟(法嗣的标志),成为禅宗六祖。677年,慧能正式剃发出家,在韶州宝林寺,大梵寺传授禅法。后来,由他的戒门弟子根据这几次说法,记录整理成书,即为《坛经》。  相似文献   

2.
以敦煌藏经洞出土《大智度论》写本为对校本,以南宋《资福藏》本、元代《普宁藏》本、明代《永乐北藏》本、日本石山寺本和日本正仓院圣语藏本五种为参校本,与《大正藏》本相对勘,订正了《大正藏》本的讹误之处,凸显了敦煌写本的校勘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敦煌写本《六祖坛经》中的"0獠"究竟应当如何解释?《中国文化》先后刊发潘重规与蒙默先生两篇研究论文。o潘先生以为"应当是"猎"的俗字,獠是夷蛮之人,多以渔猎为生。"獠"意为田猎渔捕之獠人,田猎鱼捕与学佛道路背道而驰,因此才引出五祖弘忍和尚那关键性的一问:"汝是岭南人,又是 獠,若为堪作佛?"蒙先生则认为僚人迟至晚唐五代尚无打猎习俗,"猎獠"当为"仡佬"的异写,不当读为"猎獠","噶"字只借其音葛而已。僚人于唐宋之世最为人贱,"獠若为堪作佛",乃溅鄙视同禽兽之署语也。笔者以为《坛经》讨论"獠"能不能成佛,犹如讨论断绝…  相似文献   

4.
日本作为海外西夏文献的主要收藏地之一,全国共有5所大学和1座博物馆收藏有珍贵的西夏文献藏品,龙谷大学则是其中之一。龙谷大学是日本最古老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其大宫图书馆收藏有4页手写体的西夏文残片。其中3页为西夏文行书,其内容尚未解明,被定名为“西夏文不明内容论典”。另外1页为西夏文草书,内容被确认为《六祖坛经》。日本西夏学家西田龙雄博士对龙谷大学所藏西夏文书进行了基础性的研究和译注。“西夏文不明内容论典”的内容被认定与佛教相关。《六祖坛经》则被推定为西夏时期最早的文献之一。  相似文献   

5.
《六祖坛经》是中国佛教重要宗派之一禅宗的根本经典,是禅宗南宗祖师慧能一生说法的记录,也是其伦理思想的集中体现。《六祖坛经》对善恶问题的论述非常完备,既论述了善恶的标准、具体的善恶行为、善恶的主体问题,又论述了超越善恶、人性与佛性问题。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佛教著作中唯一成为"经"的佛典,《坛经》是六祖慧能"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生命观的最可靠文献。《坛经》关于生命的体悟不仅从涅槃性空的高度来观照生命的"毕竟空",而且注重从修禅者自身出发,来自我体悟自心的解脱和自性的成佛。《坛经》的生命观主要有五个方面——自心:生命本源论;自行(自修):生命解脱论;自见:生命智慧论;自在:生命境界论;自度(自转):生命价值论。《坛经》生命观的现实意义主要有:佛性本自具足的入世精神、积极入世的"人间佛教"思想以及关爱生命的和谐生活理念。  相似文献   

7.
《坛经》吸收、援引了许多佛教经典,说明六祖慧能学习过这些经典。根据各版《坛经》及相关禅宗文献,梳理并归纳慧能学习《金刚经》《涅槃经》《投陀经》《法华经》等佛经的履历,具有学术思想史价值。  相似文献   

8.
《坛经》是禅宗的重要经典,记载了唐朝六祖惠能多年宏法的经历.成书于明中叶的《西游记》通过孙悟空学道、唐僧取经贯穿的一连串故事,形象地展示了《坛经》的“自心即佛”的顿悟佛法.可以说,在构思、情节与人物言行上,《西游记》有很多是取材于或说灵感发源于《坛经》的.对此,分别进行了深入分析.相较于《坛经》的纯说佛理,《西游记》可以说是一部形象化的《坛经》.  相似文献   

9.
敦煌写本王梵志诗校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伯三四一八、伯三二一一号敦煌文书,最早由刘复从巴黎抄回,收入《敦煌掇琐》卷三十、三十一,题曰:《白话五言诗》。在阅读中,我们发现其中有些较明显的漏误,便在显微阅读机下重新抄录。伯三四一八号文书共一百九十五行、三千四百八十三字,伯三二一一号文书共一百五十五行、三千三百一十字。为了校勘这两件文书,我们检视了我校复制的伯希和、斯坦因及北京图书馆所藏敦煌文书显微胶卷中的有关部分,发现伯三七二四号文书(残,共一百行,二千一百余字)  相似文献   

10.
俄藏敦煌Дx.1409号契约残卷的性质为典男契。本文根据《俄藏敦煌文献》写卷图版,综合比照与Дx.1409号契约残卷性质相同的典身契和性质相关的雇工契,对Дx.1409号进行补录和考释。  相似文献   

11.
俄藏敦煌Дх.1409号契约残卷的性质为典男契.本文根据《俄藏敦煌文献》写卷图版,综合比照与Дх.1409号契约残卷性质相同的典身契和性质相关的雇工契,对Дх.1409号进行补录和考释.  相似文献   

12.
敦煌本《文选注》包括两部分。一为日本东京细川氏永青文库藏一轴敦煌本《文选注》写卷,该文库1965年4月影印出版,并附有神田喜一郎的《解说》。该卷存236行,仅有注文内容,没有《文选》原文。据内容可知乃为司马相如《喻巴蜀檄》,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檄吴将部曲文》,钟会《檄蜀文》和司马相如《难蜀父老》之注文。另一为天津艺术博物馆藏一轴与永青文库所藏非常相似的敦煌本《文选注》写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敦煌文献》中收录。该卷存220行,也仅有注文内容,没有《文选》原文。据内容可知乃为赵景真《与嵇茂齐书》,丘希范《与陈伯之书》,刘孝标《重答刘袜陵沼书》,刘子骏《移书让太常博士》及孔德璋《北山移文》之注文。敦煌本《文选注》为今天的文选学、训诂学和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对敦煌本《文选注》的释读,特别是对其俗字、疑难疑义的字词的准确释读与考辨,将有助于学术界更好地利用这一宝贵资料进行专题研究。这里仅就敦煌本《文选注》中几则疑难疑义字词试作考辨,以补学者对敦煌本《文选注》释读的不足。  相似文献   

13.
俄藏敦煌文献《新集文词九经抄》 写本缀合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集文词九经抄》是敦煌文献中保存的一种蒙学读本,是具有家训及书抄性类书的特殊教材。学术界对保存在英藏、法藏敦煌文献中的《新庥文词九经抄》写本做了研究,但是保存于俄藏敦煌文献中的《新集文词九经抄》却很少有人涉及。俄藏敦煌文献中保存有八个卷号写本,其中六个误定成《百行章》,本文经过对这些写本的抄写字体、内容等研究,认为是一卷《新集文词九比抄》分裂所致,可以拼接缀合为三块,与英法藏本不能互为渊源底本,出自张氏归义军初期的改煌文士之手。  相似文献   

14.
作为禅宗的代表人物,六祖慧能大师深受中国儒道思想的影响,其代表作《坛经》所蕴含的内在超越精神亦是中国哲学逻辑发展之必然。《坛经》之内在超越精神具体体现为不苛求修禅的外在形式、净心与妄心合为自心、追求内在修心三个方面。研究与阐发这种精神对于我国社会转型期调适民众浮躁心态,进而提升其精神境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敦煌本《大乘无量寿经》共1259号,包括七百余号残卷或残片,其中俄罗斯收藏有109号(以下简称"俄藏"),且多为残片。通过对俄藏《大乘无量寿经》残片的内容、断痕、行款、字体等方面的分析,可以将其中的29个残片缀合成16组。  相似文献   

16.
《百拜祈愿文》在敦煌藏文佛教文献中多有保存,而且这些写本之间有一定的差异,大致可分为两类。敦煌写本和收入《甘珠尔》中的《百拜满愿文》相比,敦煌写本P.T98V号与《甘珠尔》本最为接近,敦煌P.T22号写本类未传至后世。从内容和结构看,《百拜祈愿文》应属于祈愿类佛教文献,而传统的藏文佛典目录中将其列为佛经。藏文史书中有关《百拜祈愿文》的传说尚无佐证,应是后世的虚构。  相似文献   

17.
敦煌《新修本草》共包括6个残卷,分别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日本杏雨书屋、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及英国大英图书馆等。其中中国国家图书馆藏BD12242与日本藏羽40残卷可拼缀,大英图书馆藏S.4534与S.9434可拼缀,实为4个残卷。数量虽少,而价值极大。尤其是P.3714卷十残卷,以朱墨杂书的形式写成,是目前最接近《新修本草》原貌的残卷,为后人辑佚该书提供了较重要的参考依据。既往研究中已取得丰硕成果,集中于文本整理等方面,但对于敦煌残卷与其他《新修本草》写本残卷的比较,以及敦煌残卷辑佚价值的挖掘等方面尚嫌不足,仍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车王府曲本总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说明 1.本目根据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北京孔德学校图书馆所藏蒙古车王府曲本分类目录》、《北京市首都图书馆《清蒙古车王府藏曲本目录》、广州中山大学图书馆《车王府曲本编目》、北京中央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3...  相似文献   

19.
《六度集经》和《六祖坛经》中的判断句形式多样,变异复杂,既对上古汉语的判断句有所继承,又对中古及近代判断句有所启发。《六度集经》属于早期汉泽佛经,其判断句受到梵文句式的一定影响,而《六祖坛经》属于近代禅宗语录,与《六度集经》相比,非“是”字式判断句的使用已呈现出明显减少的趋势,更加广泛使用的是“是”字式判断句,尤其是“……不是……”这种否定判断句的大量使用,更加说明“是”字判断句进入唐代后已发展成熟。  相似文献   

20.
解放前,王重民先生从巴黎图书馆录出编号为伯氏二五五五的敦煌唐写卷子中七十二首诗(包括佚名诗五十九首和马云奇诗十三首),作了些整理工作,惜未定稿。1977年,舒学同志在王先生录文的基础上,参校了北京图书馆所藏缩微胶卷,以“敦煌唐人诗集残卷”的名称,首次刊布这七十二首诗于《文物资料丛刊》上。高嵩同志曾赴河西走廊,青海湖一带,进行实地踏勘和考察,对七十二首诗中一些地名位置作了探索,于1980年写成《敦煌唐人诗集残卷考释》一书。1982年出版的《全唐诗外编》又将这七十二首诗,收编入第二编里。他们校辑、流布,研究这些唐代佚诗,作出很大的努力,但也容易造成错觉,使人误以为这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