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句丽五部是在朱蒙立国前后以桂娄部为核心联合其它四部而形成的,但为适应国家统治的需要在五部的墓础上仿中原五方土制建立民族与国家的政治体制。与高句丽同出于貊的夫余和百济也都实行五土制,而各有其特点。五部制与高句丽统一的民族和国家的形成密切关联。这种制度随着高句丽奴隶制的改变,进而发展的“五褥萨”制,与后来东北的渤海、辽、金所实行的五京制当有历史的渊源关系。 一、五部的来源与形成 高句丽五部的来源最多可以上濒到朱蒙南下立国时。对高句丽五部的来源及其形成的研究,过去尚很少涉及。《通典》谓五部“皆贵人之族”,这可以作为探讨问题的一个线索。这些“贵人之族”, 当然是朱蒙所注重,尊敬和联合的主要对象,而这些“贵人之族”也一定  相似文献   

2.
从民族考古学上考察高句丽的城市考古学 ,其“城邑制度”的形成与山城的出现 ,都有其特殊性。因此对高句丽山城及其形成规律的研究 ,应当成为高句丽古城研究的中心环节。本文作为《高句丽的城邑制度与都城》的姊妹篇① ,拟重点考察在高句丽的“城邑制度”下 ,其山城建筑中有别于中原城市考古学的特殊规律及其与“城邑制度”的关系。一、高句丽“五部”的形成与发展是其山城布局的基础高句丽“城邑制度”与山城发展的关系 ,从高句丽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过程通观考察 ,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 ,其早期“五部”的分布和发展 ,始终是高句丽山城的分区和…  相似文献   

3.
中、朝史书对高句丽五部的名称记载虽不同 ,但却可以发现两种史料间的对应关系。高句丽五部以夫余人为主 ,融合了秽貊及部分汉族。各部的部长都不止一人 ,且地位不是平等的。在高句丽建国之初 ,五部的部长拥有行政、军事、司法等方面的权力 ,既是领主 ,也是中央官。随着对外扩张中高句丽国家机构的完善 ,五部的部长逐渐演变为地方官 ,形成五耨萨制 ,各方面权力受到制约。五部也不再强调部族的意义 ,而是成为行政区划概念。  相似文献   

4.
当前研究高句丽归属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高句丽归属问题 ,其理论原则必须放之四海而皆准。确定历史上一些国家的归属 ,主要应依据两点 :一是看它主要分布在哪一个国家的传统疆界之内 ;一是看它主要隶属于哪一国家的中央政权。据此应该肯定 ,高句丽长期以来主要是中国的少数民族 ,是中国的地方政权。应当承认中朝两国人民对高句丽双向继承的事实 ,但高句丽主要由中国所继承 ,不容否认。“一史两用”不可避免 ,但前提是必须辨明历史上归属的真相 ,而不应因此就把在别国疆域内本属别国的民族和政权说成是原属本国。如果再据此提出今天的领土要求 ,当属严重的政治问题 ,中朝两国人民都应坚决加以制止  相似文献   

5.
渤海与日本交聘中“高丽国”的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渤海与日本建立交聘关系及其努力保持和发展与日本的交聘关系 ,是出于渤海的政治、经济利益的需求。在交聘中 ,渤海统治者的某些做法使日本一度产生渤海是高句丽的后继国的误解 ,日本出于自身利益曾在一段时期内改称渤海为“高丽”。事实上 ,渤海从未明确表示过自己是高句丽的继承国 ,所谓“渤海对高句丽的继承意识”也是一种主观臆想的错误看法  相似文献   

6.
高句丽族称及其族属考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古高句丽民族的族称及其族属问题的研究,一直为中外史学界和民族学界所关注,本文试对此问题作新的考辩,供有关专家学者参考和指正。一高句丽,不同时期的不同史籍,又作高句骊、句丽、高骊、槀离及句骊等。古今学者对其含义的理解颇不一致,如《隋书·高丽传》谓:“朱蒙建国,自号高句丽,以高为氏。”显然,作者认为高为族姓,句丽为族名;《然藜室记述》卷一谓:“高丽亦取山高水丽之义,盖  相似文献   

7.
高句丽族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句丽的族源是多元的 ,其最早的源头应是青铜时代的高夷 ,而高夷既不是秽 ,也不是貊。作为以秽人为主源的夫余人以及青铜时代延续下来的貊人残部 (小水貊、“貊国”遗裔、梁貊 )也是高句丽早期的重要族源 ,但最早演变为高句丽族的应是分布于今富尔江流域的古高夷人。至于汉族 ,自高句丽开始形成时就是其来源之一 ,在高句丽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越来越多的汉人融入到了高句丽族之中 ,从而汉族成为高句丽的最大族源。此外 ,融入高句丽的还有沃沮、肃慎 (挹娄 )、鲜卑、契丹、百济、新罗等族。值得强调的是 ,高句丽族的形成同古朝鲜并无多少联系 ;无论是箕氏朝鲜还是卫氏朝鲜 ,在地域上同高夷以及后来的高句丽五部皆不相重合 ,古朝鲜的先人良夷在青铜时代同高夷和貊人存在的空间皆无相同之处 ,而当高句丽族形成之时 ,卫氏朝鲜已为汉武帝所灭 ,古朝鲜族大都融入汉族之中。  相似文献   

8.
高句丽族的族源是比较复杂的,既有来自蒙古草原东部的貊人、夫余人,也有东北古 老的居民秽人、句丽人、真番人,还有来自中原的汉人。在简句丽政权统治下,上述民族进行长期 的民族融合,而后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并被贯以其政权的称呼,被称为高句丽人。  相似文献   

9.
靺鞨是我国东北边疆地区的重要古民族之一。南北朝时期发展演变为七个大的部落,白山靺鞨即为七部之一。与其他六部相区别的是,白山靺鞨一向臣属于高句丽,是高句丽对外扩张战争机器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高句丽灭亡后,白山靺鞨又帮助粟末靺鞨建立了渤海王国。因此,研究白山靺鞨的形成、发展、演变史,及其与中央王朝关系,与高句丽关系,与渤海王国关系,无疑是东北民族史研究领域里的一个重要课题。它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靺鞨民族与中央王朝的关系,也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靺鞨民族与高句丽民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渤海国从六九八年大祚荣建国到九二六年被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灭亡为止,共历二百二十九年。它接受高度发展的唐朝文化之后,生产和文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被誉为“海东盛国”。它的版图之广大,生产和文化之发展,在唐之前的东北历史上从未出现过。渤海国不仅在东北历史上,而且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应占有重要地位。渤海国的创始人,各种史书记载不甚一致。《旧唐书·渤海传》记载:“渤海靺鞨大祚荣者,本高丽别种也”。“其白山部,素附于高丽,因收平壤之后,部众多入中国”。“粟末靺鞨,始附高丽,姓大氏”。由此可见,大祚荣是附属于高句丽的靺鞨人,即“高丽别种”,而这个“别种”就是高句丽统治下的靺鞨人。《新唐书》记载:“渤海,本粟末靺鞨,附高丽者姓大氏”。渤海国是靺鞨人建立的国家。粟末即松花江。“附高丽者”,亦即臣属于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辨析高句丽起源中的“夫余说”、“貊说”、“高夷说”、“商源说”和“夷、貊、汉”多源并存说的基础上 ,强调了高句丽族源的“主体” ,是辽东“二江”流域从商周时期的“高夷” ,到春秋战国前后的“貊部” ,其一脉相承连续发展的历史过程。并从文献学、考古学、历史地理学上 ,将构成高句丽的族源主体 ,即从先秦“高夷”到“貊”族的青铜文化 ,与公元前一世纪高句丽建国后 ,由夫余南下“貊”地后开始形成的多民族文化共同体即两汉时期高句丽的“五部”文化 ,从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和文化内涵上予以区别  相似文献   

12.
高句丽民族是汉唐时期活跃在东亚地区的一支重要民族,在其社会中存在一个特殊的“游人”群体,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包括狩猎业、畜牧业、渔猎业及采集业.“人”与“游人”共同承担国家的租税,两者缴纳租税的内容与数量不同,“人”每人每年纳谷五石、布五匹,“游人”十人每三年纳细布一匹.租税面向整个社会群体征收,根据土地多寡划分为三个等级.高句丽租税的制定充分结合了其自然环境,是因地制宜的体现,反映了高句丽人灵活的经济思想.通过对高句丽“游人”的解读对分析高句丽社会群体构成、社会发展模式以及经济结构提供了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作为古代中华民族成员之一的高句丽族,兴起并形成于我国东北的新宾、桓仁一带,后于前汉晚期在汉代郡县内建立地方民族政权,辖有今辽吉二省的东部即辽河以东土地,历时七百余年。当中原地区唐太宗灭隋建唐抚定四海之时,其王建武因惧唐之征伐,乃于贞观五年下令举国筑长城,用十六年时间,修筑东北自扶余、西南至海千有余里的长城。但这道长城在哪里、形制如何?史文缺乏具体记载,因此今天研究者言人人殊,出入颇大,甚或否定其有,迄无结论。笔者根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认为高句丽千里长城在今辽、吉二省,并确曾筑有长城,而所谓“东北首扶余(城)”之长城起点,既非扶余国的扶余城,也非高句丽的扶余城,而是起于早已灭亡的扶余国故地,其起点所在即今吉林省德惠县老边岗屯第二松花江南岸,南到今辽宁省营口市后岗子屯渤诲岸边,长城在辽河东岸,长达一千余里。高句丽长城的中间线段,后为明代万里长城的辽东镇长城所沿用,但又未能留下沿用的记载,因此世人只知此地为明长城,遂掩盖了高句丽长城的存在。  相似文献   

14.
关于渤海国的族属,国内外史学界的意见基本有两种:一是  论者;二是高句丽论者。我在 1980年曾发表了一篇题为《从古代文献看渤海国的族属问题》的文章①,比较系统地阐述了我的观点:渤海国的主体和建国者是  人。20年来,有关渤海国的族属问题,国内外学者发表了不少论著,对问题的论述,明显地在深入,但是分歧至今亦然存在。我认为有必要对争论的焦点再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 在争论中,持高句丽论的学者,提出的一个主要论据是以《旧唐书》为代表的某些古代文献称渤海  为高丽别种,而高丽别种就是高句丽人…  相似文献   

15.
孤竹古国疆域是孤竹文化研究中的重要命题.寥寥传世文献及一些考古发现虽使孤竹国存在具有其可考性,但因对考古学文化认识的不同、对文献考证的不同,研究者对孤竹疆域范围的认识还存在差别,因此,要依托商朝疆域研究的成果,结合当时疆域的“点”、“面”和“虚”、“实”特点,科学分析孤竹国疆域的层次性,理清其政治疆域和文化治域.  相似文献   

16.
谢灵运是我国文学史上山水诗的一个重要开创者。对于他的诗歌,前人有不少评述。钟嵘说谢灵运“才高词盛,富艳难踪”;“名章迥句,处处间起,丽典新声,络绎奔会”(《诗品》)。胡应麟说,“康乐清而丽”(《诗薮》外编卷四)。钟惺也说:“灵运以丽情密藻,发胸中奇秀,有骨,有韵,有色,有香。”(《古诗归》卷十一)这些评述都谈到了谢灵运诗歌的新和丽的特色。本文拟就此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一、众说纷纭一大儒包括儒学在内的中国文化以十分负面的形象出现,那是因为它被放置入一个由他人缔造的“现代”世局中,一切条件对它(他)来说都是不利的,用来衡量它的所有标准也必然是迥异的。曾读到一篇题名为《孟子的逻辑》的文章,说孟子继承大圣孔子,称为亚圣,“他在说废话方面,也可以说得孔子之真传,且有过之而无不及。”①这文章先拿下面一句所谓“废话”开刀:“(只要)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就)天下平。”②“亲其亲长其长”,是“孝顺自己的双亲,服从自己的尊长”的意思。文章认为全句“不是条件关系,而是同意重复,它的前后两个分句是可…  相似文献   

18.
一、序 本文之目的在于探讨高句丽建国神话中柳花的特点。作为河伯的女儿,从其与天帝的儿子解慕漱结为神圣婚姻而生下朱蒙,直至朱蒙建国高句丽为止,柳花一直是高句丽建国神话前半部的核心人物。柳花不仅是朱蒙诞生的母太,而且也可以说是建国之母。我想,对于柳花意义的探索,将会扩大东明王所象征的高句丽建国神话的意义。 本文的出发点是以柳花曾是扎根于高句丽疆域,即中国东北或东北亚文化圈的神圣存在为前提的。由此,我们假定柳花可能不是高句丽神话中的化石,而是仍然生息于这片土地上的神母,并可以确认其实体。高句丽神话在我们…  相似文献   

19.
关于“实践——认识——实践”这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公式是否适用于教学过程的问题,在学术界曾有过争论。有人认为,教学过程不同于一般认识过程,学生通常是在教师指导下接受同接经验,从理性认识开始,因此,教学过程有它的特殊规律;这个规律,有的说是:“理论——实践——理论”,也有人说是:“感知——理解——巩固——运用”。另外,还有人提出,教学过程是个复杂过程,不能用一个简单公式来概  相似文献   

20.
战国时期的楚国,是“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从周平王时熊绎受封于楚,“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左传·昭公十二年》,经武王熊通开立基业,自尊为王始都郢,到最后被秦国所灭,它在南方经历了数百年的独立发展,是一个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均曾十分繁荣昌盛的泱泱大国.它的疆域最盛时期已包括了长江中下游流域的大部、汉水和淮河流域的全部以及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的各一部分,是战国中疆域最大的国家.《墨子·兼爱》云:“楚天下之强国也,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泾之塞郇阳,地方五千里,此霸王之资也.”在生产技术方面,它生产的铜器、铁器、丝织、刺绣、木器、竹编、漆绘以及料器等等,均极见功力,十分先进,是一个富于竞争力和创造力的蓬勃向上的经济强国.在军事上,它普遍使用最先进的铁制戈矛,“剑利”“士勇”(《史记·范睢蔡泽列传》)兵强马壮,“折钩之远喙,足以为九鼎”,曾“南平百越,北并陈蔡三晋”(《史记·楚世家》),几度打败和征服过它的邻国,并于楚庄王和楚怀王时期,三次担任山东六国联合抗秦的纵长.如果不是由于楚怀王晚期的昏庸和继承者顷襄王的专淫侈靡,听谗用佞,那么统一中国的历史重任就不可能落到秦王赢政的身上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