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自由"是斯宾诺莎哲学最重要的概念,学界从自由主义政治哲学、自由伦理学、自由神学三个维度对其自由哲学展开了多重考察。然而,斯宾诺莎的自由哲学在这三个层次上都表现出了一种严重的分裂和不连贯性,无论是政治哲学的、伦理学的还是神学的考察都陷入了"神秘主义"与"激进主义"的二难困境。"摇摆"(vacillate)于这种二难困境中似乎是斯宾诺莎情感学说的一个吊诡,但仍然可以从其整个哲学体系的强烈"二元论"倾向中得到解释。自由哲学的分裂在根本上是一个本体论问题,斯宾诺莎的最终解答是为"理性人的联合体"提供一种超越于分散大众(masses)的本体论地位。"理性人"概念反思的是中世纪拥有灵魂独立性的个体,是对早期现代主体性的一种描述和预示,合理看待这一概念的哲学史意义可以给我们诸多启发。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当代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马克思从无产阶级的立场、从人类解放的立场来看待和阐释哲学的本性、使命和终极目的这一基本思路,可以从政治哲学维度对马克思哲学理论进行整体性诠释.马克思政治哲学包括价值预设和事实论证两个部分,在"人类解放"这一基本的规范性价值预设中,蕴涵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和对共产主义理论的科学性论证.马克思通过对于近代欧洲自由主义和黑格尔国家主义政治哲学的批判性超越,形成了以"人类解放"为标志的政治哲学整体构架,最终实现了规范性和科学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3.
作为马克思思想直接理论来源的德国古典哲学和英国古典经济学,它们共同的理论取向就是追求人之为人的"理性自由"。但古典哲学受其"观念论"影响,看重的是"精神自由",其自由仍然是"虚化"的;古典经济学受其"经验论"影响,看重的是"经济自由",其自由仍然是"物化"的。在二者之间自由还存在一个需要弥合和超越的"张力"。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既超越了自由的"虚化",又超越了自由的"物化",进而建构了每个人全面发展的"自由王国",最终走向了自由的"现实化"。  相似文献   

4.
张载"民胞物与"思想的超越维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超越意识是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作为建构儒家信仰体系的重要成果,张载的"民胞物与"思想体现了鲜明的超越意识.具体而言,他强调从天人关系、人物关系和人世关系三个维度,通过"天人合一"、"民吾同胞"和"均死生"等方式来完成对于自我有限性、名利和生死的超越建构.张载"民胞物与"思想的当代价值主要体现为"无心"和"有信"两个层面的内容.其思想对现实的超越与超越现实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自由理念的衍化与生命哲学的旨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由作为人生意义的最高体现,意味着生命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哲学上的自由观除了赋予"自由"以本原意义外,更是围绕着"自由"与"必然"的关系来展开的,关于自由概念的界定,有"对必然的认识与掌握"、"对必然的超越"甚或"对必然的顺应"诸种说法,这标志着自由精神在生命活动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的开显.自由在其漫长的历史衍化中又有一个从初级向高级逐步提升的过程,而其共同的依据乃在于客观世界里普遍存在着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站在生命哲学的角度看待自由,认自由为生命的本性,亦是生命自创生功能的必然取向,故生命、创造、自由三位一体,构成了生命哲学的旨归.  相似文献   

6.
"实践哲学"本土化视野的价值与误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樊志辉 《学术研究》2004,25(1):13-19
“实践哲学”被国内许多哲学从业者用来诠释马克思的思想。在实践哲学的本土化过程中,中国现代哲学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也存在不可忽视的误导——历史理性主义和天人合一的价值民族主义。要超越这一限制,笔者提出后实践哲学的建构理路,以期为现代中国哲学的发展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超越维度和批判尺度。  相似文献   

7.
哲学的"爱智范式"通过预设某种"最高智慧"作为人之欲求的终极目标将人引向一个无限超越的过程.文章认为,对西方形而上学史唯有从"爱智"哲学范武的发展史及其终结的角度才可窥见其中的奥秘.由"爱智慧"确立的形而上学隐含着宗教-科学二元性特征.中世纪发展出宗教思想方法的爱智维度,近代发展出了科学思想方法的爱智维度.黑格尔哲学的解体标志着"爱智范式"的哲学的终结.马克思哲学开启了一条由"实践观点"超越传统哲学-形而上学"爱智范式"的道路,哲学出现了面向现实生活的转向.  相似文献   

8.
哲学是对人类生活的深情检视和智慧救赎.本真的哲学尽管以理论形态关注人生,但因其真诚地面对历史和现实、勇敢地挑战前提和传统、智慧地建构生活和家园而获得改造世界的巨大力量,这样的哲学因其时代内容而"有力"、因其民族形式而"有根"、因其个性风格而"有我",换言之,理论是因为彻底而拥有了生命力.然而近年来关乎生存根本的哲学日益被边缘化,究其原因就在于许多哲学变成了"三无"的概念哲学,这样的哲学也许可能成为学术象牙塔中的摆设,但绝不能成为照亮苦难征程的阳光.今天面对中国人的生活困境、精神焦虑与意义危机,建构实践哲学的当代形态即"游戏哲学",从而为人们重拾意义,是时代交给中国哲学的神圣使命.因为游戏是实践的最本真样态,源于审美,因而自由,能够创造与超越,也必将成为21世纪中国哲学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时代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同革命战争年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突出客观性、规律性、可知性不同,进入过剩经济年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作为"非哲学"的哲学,即生活哲学。它必然超越作为知识论世界观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体系,把作为情感论世界观的无神论和作为意志论世界观的实践科学作为两个有机环节纳入自身,从而指导人们以对象性价值观为引领,追求人类幸福和个性自由,形成以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为目标的共产主义人生观。  相似文献   

10.
论哲学的人文转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期以来由于我们没有把哲学的人文转向作为一种新的思维范式来理解,从而没有形成真正的哲学人文转向之自觉.建立在意义(价值)、理解、主体间性等范畴基础上的现代西方哲学的人文转向,是对传统哲学的批判和超越,对我们的哲学思考有重要的启示.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一个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人文价值取向,其核心是一个维度、两个要义.一个维度即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主体性维度,两个要义即哲学是人类对自身活动的反思、是植根于社会现实生活的终极关怀.它既超越了传统哲学,又超越了现代西方哲学,是我们建立哲学人文观的基础.现代西方哲学的人文转向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文取向,都要求把哲学的人文转向作为一种新的思维范式来重新理解哲学.哲学人文转向作为一种思维范式对于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人文价值现的重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式现代化既具有各国现代化的特征,又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对西方现代性的三重超越:理论上,西方现代性以理性哲学为主导,但它最终走向工具理性并受制于资本逻辑,而中国式现代化则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超越了工具理性和资本逻辑;实践上,西方现代性的政治实践所推崇的民主是一种形式民主,其经济实践所坚持的自由市场经济无法克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其文化实践倡导的普世文化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渗透,而中国式现代化以政治上的全过程人民民主、经济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文化上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实践维度上实现了对西方现代性的超越;价值上,西方现代性所追求的普世价值最终带来的是世界和平秩序的破坏,而中国式现代化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由此在价值维度上超越了西方现代性。  相似文献   

12.
生命自我超越是中西哲学的一大主题。西方近代哲学对主体性和超越性的建构使人类自我超越的归宿漂离宗教,尼采超人哲学力图使人类价值理想从天国的彼岸回到人间,克服了近代哲学生命终极关怀的超绝性和神秘性,从而与中国儒家哲学通过伦理方式沟通人的理想境界与现实世界层面来实现道德的真我有异曲同工之处。但是,尼采和儒家哲学的先验唯心主义立场和专制等级主义情结,使其生命超越论陷入空洞并不失反动之嫌。马克思所阐明的在“自由联合体”中的“自由而全面的人”真正地实现了生命的超越,达到了真正的善、生命的终极价值,从而形成了对“超人”价值论和“圣人”境界论的批判。  相似文献   

13.
科学视域中,文化是知识的学说,是对事物的认识,揭示的是人的存在的经济层面。哲学视域的文化则是对自己的反思,针对的是生生不已的人的世界,意在批判超越自身,达到真善美统一的自由境界。科学的文化只有在知性逻辑框架中才是合法、有意义的。哲学视域文化则揭示了人的超越经验、理想维度,实现人的整体性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已经成为一个亟待深入的显现话题。近十几年来,主张向"个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表达的回归,强调全面、自由、和谐的辩证关系,从人的本质与资本主义人的生存方式的物役状态阐释人的发展,表明当前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内涵的研究正不断深化;对人的全面发展规律与条件、道路的多层次、多角度探索,特别是对制度、制度变革、制度公正的研究推进了对人的发展的现实性思考;挖掘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方法论内容则深刻凸显了这一理论的当代价值;超越哲学与教育学的维度,力求从经济学、伦理学等维度拓展对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研究,表明国内学者越发注重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新的学术研究生长点。从总体上看,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研究还有待更多的努力,我们应坚持中国问题域意识,在人的全面发展的研究方法与维度上有所拓展,在内容上加强现实性与应用性研究,在方法上注意特称与全称研究的差异,进一步挖掘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理论内容。  相似文献   

15.
"哲学信仰"是涵贯雅斯贝尔斯全部学说的运思中枢,其人文意蕴在于,"人"是在"世界"之中自由地仰望"上帝"的存在.其中,"人"意指自我超越、运命自承的"生存","上帝"意指"生存"恒远向之趋赴的"超越存在","世界"意指"生存"在其中自由选择并被"超越存在"所照亮的"密码".一言以蔽之,在人性与神性的张力中伸展着的人的自由,是"哲学信仰"托底的秘密.  相似文献   

16.
刘景钊 《东岳论丛》2013,34(4):83-87
"自由的学校"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哲学重要功能的比喻。创建一所跨学科、重问题、共话语和自觉沟通与配置哲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资源的"自由的学校"是当代中国哲学应对挑战走向创新的战略性选择。作为"自由的学校",当代中国哲学应当是一种启发性哲学、交往性哲学、对话性哲学、理论性哲学,它的作用在于鼓励不同领域的思想者、行动者参与对话,并在对话中发出自己有创见的声音,通过对话扩大和促成交流、创造和共识。在某种意义上说,建构"自由的学校"也就是建构当代中国哲学新形态的话语系统。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哲学是超越了西方历史上的以实体性哲学和主体性哲学为主的一种具有当代意义和价值的现代哲学.在对具有现代哲学特征的马克思哲学的本质属性的具体理解上,哲学界出现了"现代实践哲学"和"人学"两种各自表述的理论思路.从马克思"价值论哲学"的高度来看,两者分歧是表面的,二者在实质上是内在一致的.较之用"现代实践哲学"和"人学"来指认马克思哲学,用"价值论哲学"指认马克思哲学可能更有说服力,至少可以提供一种新的理解维度.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为本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自由是人的全面发展程度的标志.人作为具有追求理性超越特点的存在物,自由往往体现在对束缚人自由发展的超越中,但是,超越是指人类立足于自然的束缚,同时要有超出自然束缚的愿望与可能.所以,表达人的自由的超越是有维度限定的,本文从以往对自由的论述出发,着重分析了作为全面发展的人的自由的三种维度空间.试图在实践上界定人的行为空间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9.
徐建勇 《江淮论坛》2010,(4):76-79,169
在《新原人》中,冯友兰用西方现代逻辑分析的方法,深入地分析和阐发了"觉解",将人生"自由"的实现,建立在理性的"觉解"基础之上。同时,冯友兰又继承了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因之提出的人生境界说,对人生"自由"的实现、"自由"的认知和"自由"的规范进行了新的诠释。冯友兰的"自由",是道德认知之后,对道德的超越,是超越的道德。这种"自由",是不受限制,是超越限制,是精神的"自由"。  相似文献   

20.
哲学精神是哲学永葆"爱智慧"风范的精神品格,是哲学与其他学说在精神层面划定界限的重要标志。哲学精神是人类精神的最原初、最根本、最精妙的表达,追求纯粹、反思批判、高扬自由是其基本内容。哲学精神与科学精神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作为人类精神境界的不同方面,哲学精神不仅与科学精神内在相通,而且在关怀人生命无限性追求、自觉人自己的生存态度、反思人自身的高贵品性等方面还是对科学精神的积极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