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女作家铁凝在小说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母亲形象,表达了对自然母性情怀的强烈呼唤,在当代女性文学中凸显了独特、厚重、深刻的母性意识的特质。即对传统母亲形象的理性审视、对现实母亲的“审丑”意识以及歌颂自然母性的伟力。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产生的女权主义对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女性主体意识的增强直接影响到了影视传播中。在当前的影视传播中过于重视女性的主体意识而忽视了母性特征的凸现,所以我们呼唤社会的均衡发展,对母性特征的强调也应该是不可缺少的。  相似文献   

3.
《包法利夫人》中艾玛因母性意识的缺失及对母爱情感的拒斥成为不合格的母亲。这种母性意识的反常所包含的女性自由与性别抗争成分是有限和含混的,这与其独具的个性气质及心理效应密切相关,与其母性意识生成环境的残缺及其心灵的浅陋有关,也与当时男权社会的特定情境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4.
孕期是女性预备承接母职的重要阶段,孕期女性一方面受到传统母职观念和医疗要求带来的束缚,另一方面也在社交媒体中通过孕期展演和情绪宣泄打破沉默。孕期女性通过媒介平台女性用户间的互动支持迸发情感能量,进而促进母性意识的觉醒,在意见领袖的引导下,通过增加女性主义议题等方式强化了群体价值规范和母性认同。研究认为孕期女性个体在社交媒体连接与聚合中完成了赋权实践,并运用符号叙事建构出一个“宏大”的母性形象,以此在博弈中得到更多家庭话语权等个人权利,从而影响和改变父权制下家庭固有结构和权力格局。  相似文献   

5.
冰心和丁玲的作品中 ,两者都用饱含感情的笔墨和独特的女性视觉 ,描述了近代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发展。但冰心作品中的女性意识表现为重视女性的自身特质和母性价值 ,而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则表现为不仅写了艰难地走在解放之路上的新女性内心的困惑与追求 ,而且还投入到了改变现实的政治斗争当中。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她们两人家庭背景、受教育等不同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女性意识的审识与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爱玲在其作品中不仅关注女性的悲苦命运,而且将笔触深入到女性内心深处,对女性自身的精神弱点作了严厉的自审,对女性在母性、情爱、自爱意识等方面体现出的种种心理痼疾和性别弱点进行了自我审视,自我解剖。  相似文献   

7.
冰心塑造了一系列富有母性精神和生命意识的女性形象,表达了她独特的女性意识观。冰心笔下的贤妻良母,有不同于传统的现代气质,既履行家庭责任又努力实现个体价值,也不回避女性家庭和社会双重角色间的矛盾,体现出冰心对女性问题的现代性思考。  相似文献   

8.
从女性意识来关注女性,是女性主义理论进入中国后文学创作及批评的一大亮点,尤其是彰显了女性以往被遮蔽的一面,如性欲,最大限度地消解了以往文本中母性神圣的部分,这必然导致女性体验的不完整。而《千万别让她说话》从女性独有的"堕胎"和"为人母"的纠结为出发点,展现女性意识中不为人知的伤痛与无奈,从另外一个层面来了解女性的生存境遇。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性别意识中引出生命意识话题,从母性、父性和自我三方面探讨女性潜意识深处的生命情结.一定意义上,我们姑且把它们分别诠释为亲缘结、情缘结和自缘结,以此分析20世纪90年代的女性书写潮流.  相似文献   

10.
儿童时期父爱缺失的情感创伤让张爱玲一生都在寻求弥补,仇父与恋父相反却又相成地贯穿她全部的创作和人生,一面是对父亲形象的丑化和贬抑,一面又在自我的情感世界中寻求父爱的伟岸和包容。张爱玲对父爱的追寻在贬抑母性却又表现母性中悖反而生。作为个体的女性,张爱玲在对父爱的谴责中理性而冷静地剖析着女性的命运悲剧,而又在父爱的追寻中,有意且自觉地彰显着女性的自省意识。她在追寻父爱的依靠,也在追求女性的独立,张爱玲用她自己的人生选择和自我创作诠释了女性应有的社会姿态,其作品书写更是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意识表达浓墨重彩的重要结点。  相似文献   

11.
从女作家批评、女性文学批评与后殖民批评的角度,指出莫里森在创作时借助母性之叙事视角,聚焦于黑人母亲,通过她们的感知与处境,借助读者之凝视,真实地再现了美国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在种族主义存在的美国社会里的遭遇。她从多个角度深刻地剖析了历史语境下美国种族主义、奴隶制、父权制及白人文化殖民是自己所属种族及黑人女性受迫害并产生悲剧的根源,莫里森通过母性诉说之悲剧主题揭示美国非裔种族、非裔女性在当代社会中的生存困境,表征一个民族共有的严酷生活处境。还指出莫里森母爱之歌的谱写表明其在严酷生活的历史境遇下,探寻黑人个体生存、民族文化认同及民族文化出路时对母性价值的思考,美国黑人的成长离不开母性的指引与本民族文化的滋养。莫里森母性诉说在人性道德的追问中给人类以希望。  相似文献   

12.
对比分析了张抗抗早期和近期小说创作从男性神话到母性神话的转变,从中发现不同时代话语下作家性别意识的倾向.考察其母性神话的超性别消解,提出性别意识与超性别意识共存的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女性文学战争叙事、知青叙事都趋于消沉,乡村叙事还是她们涉足的话题,都市叙事基本成为这一时期女性文学的主旋律,女性文学也就从性别压抑、性别遮蔽而真正走向繁荣。在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催化和90年代多元文化的转型之外,女性叙事从本质上来说是摆脱不了原生的性别意识和母性思维。  相似文献   

14.
当代西方女性批评与女性文学的母性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母性是当代西方女性主义者争论的核心问题,也是女性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许多著名女性主义学者以及女性作家如里奇、乔多罗、克里斯蒂娃、伊利格瑞、拉迪克、莫里森等,从不同角度聚焦母亲,对母性进行了全新建构。她们的母性建构大体上经历了抵制母亲身份的60年代、寻找母性力量的70年代、转向身体与伦理的80年代、走向多声部的90年代这四个阶段。百花齐放的女性理论与女性书写赋予了母亲自己的话语,使21世纪的母亲形象异彩纷呈,得以成为自我身份建构的主体。?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5.
简·奥斯汀是时值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英国女作家,她的小说创作体现了女性话语的优雅。在小说中,言说自我的女性话语,既是作者理性优雅的表述,也是女性气质、女性形象的优美勾画和对女性身份的探寻。其不同于男性话语的女性话语,充满了超乎于物质与世俗之上的自我和“他者”的精神情感交流,其中的女性的自我,包含着关爱人类的宗教情怀和母性温柔。现就奥斯汀小说的女性意识作相关思考。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作为一个女性书写者 ,在 2 0世纪 4 0年代的孤岛上海 ,以老辣犀利的笔触刻画了一系列女性形象 ,揭示了她们的妻性、母性、女儿性的异化 ,带有女奴时代的烙印。张偏离了五四新文学的启蒙主义的传统 ,以独有的苍凉、绝望的人生意识观照了处于千年男权中心意识下的女性的原生态 ,冷静而又真实地反映了她们的真面目 ,有其深刻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7.
母亲作为女性文本最常见的性别角色,隐含了女性写作、女性意识的诸多信息,她不仅是一种伦理象征,同时也构成了女性文本中重要的文化、审美空间,她是父权社会建构起的神圣的性别神话,同时也是女性文本中即将建构起的文化与伦理关怀的一个重要砝码。笔者通过关注女性文本对传统的"母亲神话"的消解,来透视中国女性文学的总体特征以及一种基于性别意义上的母性关怀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母性作为一种独有的女性特质,一直为男权社会所压制,通过将女人贬抑为替男人生孩子的机器,母亲这一生命传承的承载者,被驱逐出人类历史的中心,男权通过对女性生育权利的控制建立了其凌驾于女性之上的性别机制.<母亲>展现了一个女性所具有的母性特质在夫权、父权体制下被压制扼杀而自己对性别主动权艰难的追求与坚守.  相似文献   

19.
在意识形态中心话语霸权逐渐消失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降的女性文学母性叙事开始回归女性性别主体,逐渐剥落母亲神圣的面纱而显示出其凡俗而驳杂的内心世界,在文化策略上解构了父权文化关于母亲神话的定位和角色认同,然而也有一些女性文学叙事不惜以牺牲母亲的自然属性和天性来颠覆传统母亲形象,在解构男性期待目光下的那些忠贞隐忍、逆来顺受的"闺阁天使"母亲形象的同时,使女性文学母性叙事陷入了自我伤害的写作误区。随着母亲形象被极端丑化,一些女性作家开始致力于寻找理想母亲的写作尝试,呼唤与渴望"新母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20.
“五四”时期,文学思想界把经济的独立看成是妇女解放的唯一出路,但是,妇女在取得经济独立之后,是否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解放呢?对此,夏丐尊提出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女性的解放,关键在女性意识的复苏和村女性自我生命本体价值与意义的确认,求得母性、妻性、女性的回归。今天,回头审视夏先生的命题.显得格外重要和可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