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6 毫秒
1.
卢作孚是一位乡村现代化的探索者和实干家。在重庆北碚地区,进行了中国西部地区乡村现代化的成功尝试,开创了中国近代乡村建设的"北碚现象"。对经济、文化、环境和人的重视,是卢作孚乡村现代化最鲜明的特色。他关于建设"生产的、文化的、游览的区域"的理想与规划;以治理社会秩序为先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开展文化建设和社会公共建设的乡村现代化模式;以及以人为本,延揽和培养乡村建设人才的用人方略,是北碚乡村现代化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在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中,卢作孚是我国最早从"现代化"和"都市化"的视角思考乡村建设,并取得突出成就的人.他所开创的"民生-乡村现代化"模式与以梁漱溟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所从事的"教育-乡村社会改造"模式相比具有不同的价值.卢作孚和梁漱溟一样是民国乡村建设运动中具有模式意义上的两大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3.
论卢作孚乡村建设之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卢作孚在重庆北碚进行的乡村建设实验,是民国时期中国众多乡村建设运动中极少数获得较大成就的一个。卢作孚在乡村建设实验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交通运输为龙头,在极短的时间里,就将一个穷僻山乡建设成被誉为“现代中国缩影”的模范实验区。这是他“实业救国”、“国家现代化”、“乡村现代化”思想的体现,也是他获得较大成就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在20 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乡村建设中,卢作孚独辟蹊径,开创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交通 建设为先行,以北碚城市化为带动,以文化教育为重点”的“乡村建设实验”的新模式。“国家现代化”、 “乡村全面现代化”、“乡村经济建设”、“以训练人为宗旨的乡村教育”四个关键词,集中体现了他的乡村 建设思想。他对创造现代集团生活和新价值观、幸福观的论断与实践,对于当代中国公益组织自身的建 设,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著名实业家卢作孚、著名平民教育家晏阳初,是20世纪30年代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杰出代表.他们提出了建设"农村现代化"的共同目标,在怎样建设农村现代化的问题上,又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走出了不同的道路.卢作孚创造了实业兴乡的"北碚模式",晏阳初则探索了教育兴农的"定县模式".笔者通过对二者乡村建设思想的比较分析,总结出了一些对我国当前农村现代化建设有益的经验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民国时期 ,卢作孚在嘉陵江三峡地区推行的乡村建设运动之所以取得了重大成就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十分重视农村金融建设。这是他“国家现代化”和“乡村现代化”思想的体现。他倡办农村银行是为发展农业 ,便利农民 ,他把健全金融喻为“人身血脉流畅”。他对农村金融建设的卓识远见和实践经验 ,对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特别是对西部大开发 ,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晏阳初创造的“平民教育——乡村科学化”模式、梁漱溟创造的“文化复兴——乡村学校化”模式和卢作孚创造的“实业民生——乡村现代化”模式,为民国时期的三大乡村建设模式。三位先生的生平及文化思想背景不同,其有关乡村建设的使命、步骤、内容及动力的基本理论和主张也各具特色。但他们的乡村建设思想都为解决当代中国“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卢作孚是民国时期乡村建设三杰之一,其乡村建设的理念和实践可以为我们今天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如加强领导,促进农村交通、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方面建设等等。  相似文献   

9.
近代实业家卢作孚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在 192 5年筹建民生公司以前 ,他是典型而真诚的教育救国论者 ,致力于实业建设后仍以教育为实业的核心。卢作孚的教育活动多姿多彩 ,涉及了民众教育、学校教育、企业教育、社会教育、职业教育等诸多领域 ,期间恰是中国教育转折、反思并通过争鸣和实验而走向中国化探索的关键时期。在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上 ,卢作孚作为教育家应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农村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成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农村现代化实质是不断产业升级发展的过程;是传统农民不断减少、农民自身不断提高的过程;是城市化的过程。农村现代化思想在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思想理论和实践中也有所体现,他的这一思想对当今的现代化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推进中国农村知识化的路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没有中国农村知识化就不可能有中国完整的现代化。农村知识贫乏,农民获取知识的渠道狭窄,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这些都已严重制约着我国农村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农村要摆脱贫困,需要足够的资金投入,更离不开足够的智力资源。因此,实现农村知识化既有利于合理配置城乡知识资源,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推进方略构想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实施城市化战略中加快推进农民市民化,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均具有重大意义;要积极排除农民市民化的种种障碍,让进城农民享受市民待遇,必须做到统一认识,统一城市发展方针,统一城乡户籍制度,统一就业机制,统一社会保障待遇,统一服务与管理,让更多的进城农民变市民,逐步实现进城农民市民化。  相似文献   

13.
抒写城乡融合的独特感受——路遥小说创作的精神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遥是一位具有自觉的艺术追求和鲜明的艺术个性的乡土作家 ,他对城乡差异有着深刻的体验。城乡融合过程的独特感受与陕北高原的文化环境交相浸润 ,对其小说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铸就了路遥小说的精神特征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是农业大国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历来是关系国民经济的重要问题。邓小平在总结我国农业发展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的基础上 ,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思想。本文全面阐述了邓小平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思想 ,并从我国当前实际出发 ,阐明了邓小平这一思想对当前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发展农村经济 ,推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世纪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从全球性现代化的视野观察中国现代化道路,通过在湖北西部(鄂西南、鄂西北)、渝东南、贵州(六盘水、遵义、黔东北等)等地烟草行业综合体建设进行调查,对城乡融合发展中的产业融合进行综合考察和研究。研究认为,中国的乡村振兴从“战略”提升为“道路”,表明中国式“两条腿走路”的三农现代化道路认知正式成形,乡村振兴道路在本质上讲是“农村就地现代化道路”,以农业为基础的农村就地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是农村产业的融合发展;走乡村振兴道路,必须坚持政府是“主导”、乡村是“主场”、就地现代化是“主道”、产业融合发展是“主业”、内生发展是“主流”、三农工作队伍是“主体”、城乡等值发展是“主向”,再从土地流转关系、政策法规、主导产业培育、共享经济平台建设等方面,培育和推进乡村振兴中的产业融合工程。  相似文献   

16.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我国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民国时期,为了推进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当时的优秀知识分子提出了促进乡村发展的系列思想:以梁漱溟为代表的乡村建设学派提出的把重心放在乡村建设进而振兴中国的乡村建设理论,以吴景超为代表的都市救济学派从城乡关系一体化的视角提出的发展都市以救济农村理论,以费孝通为代表的学院派提出的从土地里长出乡土工业进而长出民族工业的乡村内生城市化道路理论。随着时代的变迁,世情国情农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主题审视这些理论观点,从中可以发现诸多有价值的理论思考和极为宝贵的实践经验,从而为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宝贵的本土资源。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和延续,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国民经济及现代化发展的障碍,也是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二元经济结构的调整提供了机遇,有利于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目标,可以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最终彻底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18.
数字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数字乡村对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推动农村现代化转型,提升农村治理的智能化,破解乡村振兴难题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数字乡村建设取得了重要成效,主要表现在产业数字化、民生数字化及治理数字化等方面。数字乡村建设面临着以下主要困境:技术性与乡村性不适配、乡村数字人才缺乏以及乡村建设资金短缺。要加强和完善我国数字乡村建设,我国应当进一步加强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数字化基金,以促进乡村振兴活力。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张 “精准脱贫”的扶贫方略改善农村基本生存型民生,通过创新土地经营制度和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建构农村发展型民生,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来推进农村普惠型民生,布局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农村民生的高质量发展。习近平对农村民生的理论创新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着新时代我国农村社会建设的基本思路。这成为全党在新时代开展“三农”工作的指导思想,有利于我国在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我国农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新发展阶段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农村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