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科技与公众的冲突和矛盾是由于知识、信仰、伦理道德、风俗等适应性文化的发展落后于科技这种物质性文化的发展引起的;另一个原因是科技负效应的客观存在。科技有机发展是解决科技与公众矛盾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2.
科技风险是现代社会的主要风险源。人们更多关注现代科技产生的灾难风险、市场风险和利益损失,却忽略了其文化风险。从文化的要素层面来看,科技风险表现为科技发展对伦理道德、观念意识、心理趋向和价值取向构成的巨大挑战;从文化的关系层面来看,科技风险体现为对人与自然、人与人、新旧科技文化、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制造深刻冲突。我们应当转变风险意识,从技术、建制、管理、文化、社会等层面整体有机地防范和管理科技风险,形成完整的责任链条。  相似文献   

3.
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深刻地促进着人类的文明和进步,而科技这把双刃剑也无时无刻不在市场经济社会化、商品模式无孔不入的今天给我们的社会带来新的社会问题,“代孕”现象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诞生的。它的出现给整个社会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更多的是带来与我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婚姻、家庭伦理道德的冲突,与“人伦”的冲突,以及与社会伦理、法律伦理的冲突。  相似文献   

4.
科技伦理道德,是指人们在知识经济、信息社会中进行科技活动时对于社会、自然关系的思想与基本行为准则。科技工作者是科技研究与行为的主体,更须恪守科技道德。我们关注科技伦理道德问题,是要保证科学技术进步服务于全人类,服务于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的崇高事业,而不能危害人类自身。  相似文献   

5.
从伦理学角度探讨科技异化对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冲击与影响;从哲学角度对科技异化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提出"科技承载价值"的论断;最后,通过对人性的探索,得出科技异化是"被异化的过程",是人性贪婪所致.提出人性主导科技的理念,并呼吁加强科技伦理研究,提高科技工作者伦理道德观念,以期对解决科技异化提出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技术创新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文化发展过程,一个科技文化价值观发生作用的过程,科技文化的价值观已广泛渗透到技术创新过程中。但科技文化价值观作用的发挥取决于对技术创新中科技文化价值观冲突的有效调适,因为科技文化价值观的冲突时常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制约技术创新的发展。科技文化价值观冲突集中表现为传统社会意识与现代社会意识的对抗、本土观念与外来观念之争,在理性与非理性、宽容与制约等方面存在矛盾,我们必须对科技文化价值观冲突进行有效调适。  相似文献   

7.
技术创新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文化发展过程,一个科技文化价值观发生作用的过程,科技文化的价值观已广泛渗透到技术创新过程中。但科技文化价值观作用的发挥取决于对技术创新中科技文化价值观冲突的有效调适,因为科技文化价值观的冲突时常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制约技术创新的发展。科技文化价值观冲突集中表现为传统社会意识与现代社会意识的对抗、本土观念与外来观念之争,在理性与非理性、宽容与制约等方面存在矛盾,我们必须对科技文化价值观冲突进行有效调适。  相似文献   

8.
社会转型时期我国伦理道德体制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已经进入社会转型的快速运转期。在这一过渡时期,我国伦理道德问题突出,道德理念冲突不断、道德约束力也在不断下降,整个社会的道德责任观念已不再具有强有力的制约功能,社会伦理道德的缺失正严重影响着社会的正常有序运行。在市场化和现代化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分化仍在进一步加剧,为有效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构建新的伦理道德体制已经成为时代进步发展的必然要求,伦理道德体制的重建也成为失范社会实现高度整合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论科技与伦理道德的相互支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技术的合理运行依托于伦理道德的规范 ;社会伦理道德的提升也需要科技力量的支持。深入地探讨科技与道德的相互支持和相互依赖 ,有助于找到二者协调发展的支点  相似文献   

10.
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冲突及其协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冲突,是指对知识产权个人垄断权益的保护与其以实现社会整体利益为目标的科技成果转化之间的冲突,其本质是人为的社会体制与科技发展内在的客观规律之间的冲突;提高科技研发人员自身素质、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强政策法律导向和市场调节作用等,是消除该类冲突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哲学观是其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也是我们认识马克思的任何思想的前提。从根本上说,哲学变革是哲学观的变革,哲学转向是哲学观的转向,哲学冲突是哲学观的冲突。从马克思哲学变革的角度审视马克思的哲学观,是对马克思哲学观的正本清源式的探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是我们研究马克思哲学变革和马克思哲学观最为珍贵、最为集中的思想资料,它从感性的人的活动或实践的形式去理解对象或现实,并把对象或现实理解为由感性的人——现实的个人——实际从事的活动建立的东西,实现了哲学史上真正的变革。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蕴涵着丰富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分析挖掘这些思想,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1)扬弃劳动异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克服自然异化,促进人与自然的双向互动;(3)改造工业化生产方式,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实践基础;(4)发挥制度优势,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生态批评视野中,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曾被誉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出发,自然的自我存在有其不依赖人类的意义,是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统一体。在《老人与海》中,"老人"眼里的自然只具有外在的可供利用的经济价值。自然本身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人与自然的共生、互生以至生生不息成为泡影。海明威与工业社会里疯狂掠夺式的开发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者并无二致。这种生态观的形成与独特的生态位紧密相关。童年生活环境、家庭教育均在他的创作生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呼啸山庄》中,艾米莉·勃朗特创造性地把哥特形式与激情内容完美结合起来,向人们揭示出人性的冲突,表现了人类悲痛与渴望的强烈主题。她对小说主题的深化,对主人公心理深度的开拓,对别样环境的刻画以及她别出心裁的叙事方法,使《呼啸山庄》超越了维多利亚文学主流,在英国文坛独具魅力。  相似文献   

15.
文章详细分析了生物与遗传资源权同时具有的人权、主权、公权与私权等四个方面的权利属性和不同权利属性之间可能发生的冲突。以此为基础分析了我国现有法律制度对生物与遗传资源保护的不足之处.指出应当建立以专门保护生物与遗传资源的特别立法为核心的综合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6.
端午节这个民俗节庆因与屈原的关系而开始参与中华民族人文精神文化传统的传承。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从屈原到老舍,形成了一条绵绵不绝的人文精神传承的大波。屈原与老舍都是以深切的人文关怀而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知识分子的。而老舍可以说要相当程度上传承与发展了屈原的人文精神。这主要体现在哀民生之多艰的生存关怀、重铸民族灵魂的精神关怀以及探究人类本性的永恒关怀这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及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健康、安全的生态童装日益受到关注。为避免出口童装被通报召回等贸易摩擦事件的发生,我国童装生产企业应结合相关国际童装安全标准,对童装进行科学设计并选用绿色环保的面料及辅料,以促进生态童装的研发以及提升中国制造的童装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孙犁晚年的“芸斋小说”,在他人道情怀的观照下,在更为深刻的人生洞见和更为清醒的理论自觉的前提下,将视点落脚于人的道德化生存,将他对人生、人性的思考进一步引向深层。这里既有他忧愤深广的对文革中道德堕落的邪恶人性的揭露与批判,也有他悲悯关爱的对复杂人性的揭示与同情,亦有他对人的自由心性在道德理想本身的冲突中无所适从的瞩望与沉凝。他所希求的是发扬人性之中的美好,荡涤人性之中的丑恶,构建理想道德与人生的和谐。  相似文献   

19.
汉族的女娲神话与南方少数民族女始祖神话都体现了我国各民族对远古时代生活的记忆,展示了早期人类对世界起源、人类起源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幻想性认识,呈现了不少共同点,然而二者之间也存在着诸多明显的差异。这种情形既反映出汉族文化与南方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凸显了南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20.
美国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擅长剖析人物内心,他的小说被看成是现代意义上的心理小说。在其著名短篇小说《好小伙布朗》中,人物的刻画与描写与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小说情节发展中体现出的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冲突和协调表现出了霍桑对人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