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对厦门大学300名本科生进行有关社会焦虑的问卷调查,并以“风险社会”为研究背景,从认知的视角,考察大学生的社会焦虑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大学生的社会焦虑主要集中在发展问题、情感问题和物质问题上,且对发展问题表现出普遍焦虑;风险认知对大学生的社会焦虑有显著影响,风险认知越强烈,社会焦虑程度越高;社会价值观念对大学生的情感焦虑和物质焦虑有显著影响,将先赋性因素作为人生发展决定性因素的大学生体验到更多的情感焦虑和物质焦虑;行为应对方式对大学生的社会焦虑有显著影响,积极行为应对方式作为一种中介因素能够缓解大学生的社会焦虑。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迫切需要知识水平高、身心素质好的大学生。社会公众给予大学生有效的情感社会支持有助于他们认知和身心的协调发展,促进他们的成长成才。然而,目前大众对大学生却没有给予应有的尊重、支持、理解和接纳,对于他们的评价过于消极,大学生的情感社会支持较为匮乏。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抵御创业风险的途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创业作为一个机会,存在着风险,抗风险能力对大学生创业者来说极其重要。分析大学生创业可能遇到的风险形式,剖析大学生创业风险的决定因素,笔者认为大学生提升抵御风险能力的途径是:创业准备要充分、资金管理要科学、创业技能要精通、社会经验要丰富、心理素质要提升。  相似文献   

4.
目前,在一些高校中出现了学生伤害老师、学生自杀、学生不认同母校、对校园文化的淡漠等问题,使得当代大学生情感问题更为社会所关注。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希望通过运用思想预测对大学生情感认同与情感教育的研究,探寻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丰富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5.
在人的社会生活中,情感可以左右人的理智,调节人的行为。大学时期是人生发展的一个关键阶段,培养大学生健康的情感,使其具有深刻的理性内涵和优秀的情感品质,对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6.
面对社会价值观多元化以及大学生自身发展阶段的影响,高等学校培养大学生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理智感、审美感等社会情感,加强和拓宽对大学生健康社会情感的培养,成为新时期人才培养的关键.大学生社会情感具有理想化、情绪化的特点,大学生健康社会情感的自我培养应该完善自身人格方式,坚持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扩大人际交往,建立广泛的社会支持系统.高等学校培养大学生健康社会情感应重视人文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确立自我统一性;专业教学要运用情感教育的理念,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加强文化艺术熏陶,培养学生高尚、丰富的情感及健康积极的审美精神;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及学术社团活动,培养大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相似文献   

7.
当前大学生情感生活凸显情感自我中心化、情感主义泛化以及情感异化等不良状况,大学生情感社会化变得更加重要。大学生情感社会化追求的是个体对社会情感的进一步适应和创造。无论从个体体验的个体性角度还是社会性角度,公共情感都是情感社会化的根本所在。学校生活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生活,教育者应当发掘其各种资源,通过建设良好学习生活、恰当社会生活以及高尚精神生活促进大学生公共情感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后真相时代的到来使得情感在政治领域的重要性凸显。“情感”成为新型政治工具,被不同主体“吸纳”以进行策略化、工具化调用。情感的政治“吸纳”分为以政府为代表的主流政治情感“吸纳”和以社会为代表的非主流政治情感“吸纳”。政府对主流政治情感的“吸纳”旨在通过情感“吸纳”达到提升政治传播效果、强化政治共同体认同、优化政治社会治理、促进政治社会稳定的作用。社会对非主流政治情感的“吸纳”旨在通过对情感因素的调动和策略性运用实现民意汇聚、舆论制造、利己获益的目的。情感的政治“吸纳”是政治主体与社会主体在情感领域的权力博弈,也是情感武器化、工具化、策略化使用的表征。高强度、不恰当的情感渲染以及情感争夺也易带来政治情感极化、政治权力分化等风险,还应以优化社会情感治理、建立情感规约、强化媒体和公众情感素养等来进行相应的风险规制。  相似文献   

9.
情感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有其明显的情感特征。对大学生的情感进行调适,是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要注意诱导大学生的积极情感,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0.
目前大学生学习存在着学习动机缺失、对师生教学活动中情感交流的迫切需求、学生间学习合作能力欠缺等三方面问题,形成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因素是大学生某些社会情感的缺乏,而解决这些现存学习问题的办法主要有:从社会情感教育入手,增强大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习动机;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动,拓展师生交流渠道;促进大学生间的学习合作,构建良好人际关系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